6月以來,原油價格已經下跌了25%,這非但沒給亞洲煉油商帶來紅利,反而讓這些煉油企業面臨嚴重的利潤壓力。目前,布倫特原油和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價格都已接近多年來的低谷,但許多煉油企業此前都簽訂了固定原油采購價的長期合同,這個較高采購價會一直保持到年底,而且煉油企業還不能把這筆成本轉嫁給成品油消費者。
預測顯示,原油價格到明年仍將保持弱于預期的水平,這可能導致煉化企業年底收入報表中的原油和產品庫存價值再度下跌。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庫存價值的下跌,亞洲煉化企業年底的財務報表會變得很“難看”。
煉廠庫存價值紛紛“蒸發”
布倫特原油10月16日跌至每桶83美元以下,這是近4年來的最低點。而今年(2014年)6月中旬油價曾達到每桶115.71美元的高點。此后布倫特原油4月期合約價格有所恢復,基本在每桶85美元以上,但目前尚不清楚4月期合約價的下跌趨勢是否已結束。
日本石油協會主席兼日本最大煉油企業JX控股公司的董事長木村康指出:“從對庫存價值影響來說,原油價格下跌對煉油企業很不利。”一家東南亞煉油商表示,該企業今年初把布倫特原油的基準預測價定在106美元/桶,即便現在布倫特原油價格能回升到90美元/桶,該公司的庫存原油也面臨著16美元/桶的損失。這家煉油企業的原油儲量保持在300萬桶的水平,這就意味著現在公司賬面上的損失已達4800萬美元。
韓國的煉油產能居亞太地區第四位,達290萬桶/日。韓國海關數據顯示,該國9月底的原油庫存為2950萬桶。這意味著如果原油價格下跌10美元/桶,那么韓國庫存價值的損失將達2.95億美元。此外,由于煉油產品也在降價,截至9月底,韓國庫存的5200萬桶煉油產品也遭受嚴重損失。
日韓減少開工率合理避險
韓國最大煉油企業SK能源公司的母公司SK創新表示,正在想辦法應對原油價格下跌造成的風險。
亞洲煉油企業通常對原油進口不做對沖避險安排。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韓國煉油界消息人士表示:“由于大多數原油運輸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因此韓國已經購買了全年煉油所需的原油量。”雖然作為亞洲基準的新加坡煉廠的利潤率從8月的平均3.66美元/桶,提升到平均5美元/桶以上,但許多煉油企業還有不少高成本采購的原油沒有運到,所以恐怕難以保持這樣的基準利潤水平。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油生產企業分析師表示:“雖然原油價格下降了,但煉油產品價格也在下降,因此整體贏利水平沒有改善。如果需求穩固,或許煉油產業能從油價下跌中獲得相對優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為了避免損失,一些亞洲煉油企業比一年前都降低了開工率。它們現在的開工率都非常保守,生產多少就買進多少原油,一邊生產一邊觀察市場形勢,等待價格觸底或者煉油成本企穩。
9月,韓國煉油企業開工率比8月下降6%,今年前9個月的整體開工率同比提高0.3%。1月~8月,中國臺灣的煉油企業產量同比下降1.3%。不過與此形成對比的是,9月中國大陸煉油企業的原油消耗量則同比提升9.1%,它們旨在利用低價原油加快生產來補充庫存。
國際能源機構指出,2015年的原油需求增長將遠低于此前預期。分析師指出,原油價格下降理論上能刺激需求,但目前離需求大幅增長還有一段距離。
中國購油爭取定價權
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同時,原油供應量也在大增。對于有能力購買國際原油的亞洲煉油商來說,這代表著他們有機會在新交易中獲得價格優勢,以及更便宜的運輸成本、更靈活的支付條件和更少的交易限制。
目前,全球原油市場消費中心發生了變化:隨著北美頁巖氣產量增加,推動北美能源自給率不斷提高;同時歐洲正艱難地提振經濟增長,銷往亞洲的原油逐漸增加。
沙特阿拉伯最近下調了對亞洲出口的價格,且幅度是近年來最大的一次。隨后,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很快也降價。分析人士表示,中東的產油國面臨維持石油收入方面的壓力。此外,利比亞和安哥拉由于失去了美國和歐洲這兩個傳統市場,也對亞洲下調了原油售價。利比亞此前幾乎不向亞洲出售原油,但8月份以來,中國已取代了利比亞在地中海的一些客戶,同時利比亞還在與印度的煉油商洽談售油事宜。
最近幾年,亞洲原油需求強勁,但產量不足,亞洲原油價格曾存在溢價。在中國煉廠需求增加的情況下,中國貿易商也開始由價格接受者,逐漸顯露出價格制定者的勢頭。(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