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楊義興。 同事眼中的楊義興 【采油十廠黨委宣傳科李四廣】在助力油田一線生產提質增效的今天,我們就要像楊義興那樣,著力實現從“做完”到“做好”、從“例行”到“力行”、從“上崗”到“工匠”的“三個轉變”,不斷激發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進一步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濃厚氛圍。 【采油十廠華慶作業區技術組譚旭】楊義興不僅是我的榜樣,還是我的師傅。他是新時代具有創新元素的優秀黨員代表。“出彩石油人”這幾個字,詮釋了他的職業操守和奉獻精神。 【采油十廠華慶作業區生產技術室米小琴】他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定要干中學,學中鉆,鉆中練。人因自己的事業體現價值。 感言 □我創新的靈感來源于現場實踐的“最后一公里”。 □只有從小處著眼,細處入手,才能練就一身保油上產的真功夫。 □咱們修井工不只是力氣活,更是一項技術活。

“用知識和創新讓油藏更有‘底氣’,讓管理煥發‘朝氣’。”5月28日,身著一身紅工服、顯得干練自信的中國石油榜樣人物楊義興,帶領他的團隊在隴東華慶油田元284高效開發示范區元293-47井修井攻關現場,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41歲的楊義興,22年前就與修井結下了不解之緣。憑著對修井工作的摯愛和多年練就的一手絕活,他帶領團隊戰隴東、上內蒙古、進陜北、闖寧夏,先后參加過11個油田的開發建設,擁有31項國家專利技術,研制出12大類120多件特色工具,讓一口口瀕臨報廢的油井起死回生,為企業創效1.3億元……這些看似簡單的數據,卻豐富著楊義興22年的職業生涯。 楊義興身上有著太多的榮譽和光環:黨的十九大代表、“西北大修打撈王”“集團公司技能專家”“甘肅省十大杰出青年”“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而真正讓他無比閃耀的并不只有這些。 堅定信念
櫛風沐雨一路前行 25年前,老父親并沒有征得他的同意,將他送進了長慶油田驛馬技校,開始了為期三年修井專業的學習。 畢業后,楊義興成為井下作業大隊的一名修井工,跟著大伙整天在大山深處作業,風餐露宿。苦和累不說,還要忍受酷暑嚴寒和荒涼寂寞。 修井工干的是重體力活,幾百斤重的油管全靠人拉肩扛,身上穿的工服,被汗水浸濕,又被體溫烘干。帶去的饅頭早已凍成了冰疙瘩。作業結束,楊義興滿身滿頭糊滿了原油,用洗衣粉才能洗干凈。那一刻,楊義興的身心都寒徹入骨。他專門邀請父親來到井隊,看看他是如何工作的。看到瘦小的兒子裹在糊滿油泥、足有十幾斤重的工服里,一向堅強的老父親頓時老淚縱橫。 時間長了,楊義興心里打起“退堂鼓”,琢磨著換份輕松的工作。隊上的一名老師傅看出楊義興是個好苗子,就勸他說:“咱們干修井不只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只有學好技術、練好本領,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老師傅的話點醒了楊義興。 1997年,楊義興第一次參加技術比武大賽,無功而返。他的心被刺疼了:我要去深造! 倔強的楊義興自費來到西安石油學院學習。他使出“啃”字訣,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順利完成了學業。 此時,他又做出一個影響一生的重要決定:提升技能,在各種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以此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楊義興來回顛簸,風雨無阻,跟著老師傅現場學本領、練技術,看業務書、畫鉆具圖,日積月累寫下4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畫出幾萬張的鉆具結構圖,記下了千余個技術數據和計算公式。 專業知識的助力,讓楊義興如虎添翼。在2000年舉辦的陜西省技術比武大賽中獲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隨后,連續三年在長慶油田舉辦的技術比武中一舉奪魁。 2004年11月,來自中國石油13個油田的高手匯聚遼河油田。楊義興一路過關斬將,從300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并獲得了“集團公司技能專家”殊榮。 匠心獨具
破解世界級開發難題 “我創新的靈感來源于現場實踐的‘最后一公里’。”楊義興的“戰場”始終在一線。 中國首例水平井——懷平6井打撈成功,是楊義興職業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時隔六年,回憶起當時井下落物被打撈上來的場景依然還兩眼放光。 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開采條件極差,屬于世界級開發難題。一般開采條件較好的油井井筒是垂直的,但這在特低滲—致密的長慶油田行不通,必須在垂直井筒處延伸出水平段,這樣的設計可增大油流通道,提高原油產量。 懷平6井處于地下約2000米深處,長度900多米。鉆探完畢后,施工單位不慎將300米長的射孔槍、射孔彈碎片以及配套鉆具掉落在該井水平段,經過5個兄弟單位打撈半年多,均以失敗告終。許多專家斷言,只能做報廢處理。眼看投資3100多萬元的油井面臨“死緩”的境地,廠領導決定,把這一任務交給楊義興和他的團隊。 把2000多米以下的碎片狀落物,沿著先水平后垂直的方向打撈出來,這在國內此前并無先例,也沒有配套工具。楊義興和同事在現場吃住兩個月,天天泡在泥水里,守在井架旁,經過多次試驗,糅合了原有工具的特性,發明出底部帶“彈性抓手”管狀打撈工具,又利用液體可夾帶小件落物回流的原理,成功打撈出井底落物,使這口瀕臨報廢的中國首例水平井“起死回生”。挽回經濟損失2000余萬元。 懷平6井投產后,達到了日產原油6噸。時至今日,這口井還保持著平均日產4噸的水平。該井的打撈方法被集團公司向各大油田推廣,填補了長慶油田乃至全國水平井復雜大修打撈作業的空白。 33厘米的井口作業面,是楊義興井下維修作業的唯一通道。地下幾千米的世界看不見摸不著,一切故障分析全靠想象以及科學推理。修井難度之大絲毫不亞于醫生做一臺大手術。日積月累,楊義興摸索出了一套絕活:“望聞問切”。緊盯現場“望”其行;多方了解“聞”其聲;查到細處“問”其責;把準重點“切”其癥。楊義興通過上述油水井故障的科學判斷,大修打撈一次合格率達到100%。 這些年,楊義興制作研發的“撈、磨、鉆、銑、套”等特色打撈工具,多達12大類120余件。其中31件取得國家專利,58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大任擔當
選擇了石油就選擇了奉獻 楊義興現在依然是工人,他帶的徒弟卻全是工程師。 來到采油十廠井下作業大隊,進入勞模創新工作室,擺放在展示臺上琳瑯滿目的各種工具,榮譽墻上各種聘書和榮譽證書彰顯著成果與實力。 2009年,楊義興創新工作團隊組建。2014年,長慶油田以楊義興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創新工作室,每年撥給幾十萬元的科研經費,供他和團隊研發新技術新工具。 指著墻上9名工作室成員的照片,楊義興把他們的強項一一道來,如數家珍。 “說實話,干了22年,內心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也確實想培養和儲備后備一批人才,給他們壓擔子,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為長慶油田年5000萬噸穩產再出一份力。”在楊義興的內心深處,有著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通過“強化教、強化學、強化考”和“抓嚴教嚴考、抓兵頭將尾、抓包片包效”,楊義興認真總結教學方法,傳授技藝,采用兩個人一組相互配合“結對子、壓擔子”的方式,積極開展“名師帶徒”幫促、技術技能創新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等活動,圍繞現場工作中疑難復雜問題,培養井下作業骨干。他所在的采油十廠近年來有近千人參與培訓,形成的103項成果獲得各類表彰,先后培養出省級技術能手2名、公司級技能專家6名、廠級技能標兵18名。 “我們從不干閉門造車的事。”楊義興帶著工作室的成員們,每年至少有7個月都待在修井現場。 “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要是一天能掰成兩天用就好了。”對于楊義興來說,每一分鐘都是那樣的寶貴。一年12個月,7個月守在現場,3個月出差,剩下的兩個月進行總結。 圍繞修井作業形成了8大技術系列,長慶油田其他采油單位都來學習、取經、借工具,楊義興向來都是無條件支持。在華慶油田有60多支市場化井下作業隊伍,作為專家熱線,楊義興的電話24小時暢通。集團公司和長慶油田舉辦培訓班,楊義興站上三尺講臺,傾囊相授。 每個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楊義興的妻子畢業于西安石油大學,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這些年,楊義興從一線修井工,一步步成長為高技能人才,她一直在默默付出。為了讓楊義興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她專門請假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更讓楊義興深感愧疚的是上高中的兒子。在兒子成長的十幾年中,他很少陪伴在身邊,父子之間難免生疏。每次見面,楊義興只能給兒子多塞些錢,卻每次都被兒子退了回來。兒子的要求很簡單,要他參加一次家長會,好讓同學和老師認識一下他這個“名人”。 那一刻,楊義興的內心無比安慰,盡管沒有朝夕相處的陪伴,但他早已成為兒子的驕傲。 2017年10月18日,是楊義興最值得驕傲的日子,他以黨的十九大代表的身份走進人民大會堂,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成為中國石油唯一來自一線修井工人的黨代表。 楊義興出大名了。不少私企以年薪幾百萬的優厚待遇,想挖走他。他卻說:“是各級黨組織培養了我,是長慶培養了我。我的根在長慶,22年了,我沒離開過現場,沒離開過修井,以后也不會離開。” 涵養匠心 筑基未來 用一毫米的精準展示匠人極致之美,用數十年的沉淀凝聚事業長青之魂——工匠精神已成為各企業的價值認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集團公司2018年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倡導當代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恪盡職守的盡職盡責,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益求精,就是心無旁騖的專注投入,就是超越自我的不斷創新。工匠精神不僅是體現在崗位上的技能素養,而且是人的理想信念、人生態度的外在表現,是企業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取向。 對于中國石油來說,弘揚工匠精神,就要厚植工匠文化,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石油精神中去,融入到百萬石油人的精神基因中去,讓千百萬如一人的職業價值取向涵養企業氣質,給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建設注入時代動能。 弘揚工匠精神,深化認識是基礎。對于中國石油這樣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產品質量、品牌美譽度是企業的生命所系,這些都與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沒有工匠精神,就無法制造高質量產品,更遑論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因此,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讓集團公司上下認識到工匠精神是企業樹立“金字招牌”的基石,是實現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的工業基因,是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的國家軟實力象征……從而讓石油工匠產生職業自豪感、勞動獲得感、工作榮譽感。 弘揚工匠精神,培育“樹匠心、育匠人”的企業土壤是關鍵。要加強政策措施導向,引導企業各個層級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決心和毅力,把培育工匠精神作為企業的長遠目標和行為自覺,為集團公司長遠發展培養一批獨具匠心的高技能人才。 弘揚工匠精神,體制機制建設是導向。要拓寬“雙序列”通道,讓石油工匠干事有舞臺、成長有空間,打造石油工匠“受尊重、受信賴”的成長路徑。要建立科學長效的考評體系,引導一批技能人才心無旁騖地扎根基層、扎根專業領域;考核上不僅要看短期貢獻,而且要讓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石油名匠得到應有的物質與精神獎勵。 弘揚工匠精神,發揮模范引領作用是重點。工匠精神只有在各企業、各工種的普通石油人中蔚然成風,實現從“個別”到“普遍”的跨越,才能形成工匠文化的積淀,讓企業長盛不衰。因此企業要從激勵措施上加以引導,讓石油名匠愿意把多年磨煉的精湛技藝傳承下去,用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感染他人,并形成百年積淀歷久彌新的價值觀。 一顆匠心涵養企業氣質,萬千匠人精雕企業未來!讓我們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為中國石油遠航再揚精神之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