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正在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彭博社援引中國能源界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汽油和柴油銷量正在增長,煉油廠的燃料處理量增加了11%。中國生產的恢復和生活的逐步正常化再一次提振世界石油市場。
今年第一季度石油市場是幾十年來最悲慘的時期。WTI原油基準價甚至跌至負值。盡管這種“異常”不會持續太久——也是因為執行期貨合約的大限即將到期。但總的趨勢仍然十分明顯:市場正在探底。
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首先,歐佩克+協議破裂,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商開始增加產量。
其次,由于新冠疫情,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實際上已經停滯。各國間邊界彼此關閉,空運停止。大多數國家采取的自我隔離措施極大地限制了國內民眾的流動,這也導致石油需求下滑。例如,在美國以往運輸業消耗掉70%的石油,現在卻幾乎停滯。可見,由于個人運輸消耗減少導致的油價暴跌,不足為奇。
目前,中國經濟正在復蘇,據彭博社報道,燃料的消耗已經大體上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
4月份,中國原油進口日均增長近984萬桶。煉油量達到1310萬桶,甚至比去年同期還高。現在,獨立煉油廠的產能達到原產能的75%,中國石油消耗幾乎達到了危機前的每天1300萬桶的水平,僅略低于中國在2019年12月消耗的1370萬桶。
由此可見,中國正在確保對石油的穩定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原油消費國。然而,說到提振石油市場,僅靠一個中國市場還是難以為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教授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指出,世界市場行情還取決于其他國家擺脫危機的速度。
黃曉勇教授說:“目前中國消費開始逐漸增長,包括生產在內的活動也在有序恢復正常。從其他國家來看,美國最近似乎也開始有所松動,但是具體情況如何,暫時不好判斷。因此我個人認為,到今年年底全球石油市場有可能恢復至相當程度,但是能否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估計可能還有疑問。我認為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但是世界石油市場若要真正走出危機,還需要整個世界的石油消費能夠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目前中國石油消耗量低于危機前水平,主要是由于航空運輸的持續限制。相反,對柴油的需求卻在增長。中國農工綜合體目前處于緊急狀態:由于抗疫措施,播種時間向后推遲;為確保糧食安全,現在需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中國人越來越傾向駕車的習慣也有助于對石油需求的提高。現在,因為疫情的出現,大多數城市居民在國內也更喜歡使用私家車旅行,只有偶爾的情況下乘坐高鐵。
根據個人和移動導航設備供應商TomTom的數據,在中國大多數主要城市(北京和上海除外),交通密度已經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甚至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例如,在高峰期的沈陽、重慶、天津,交通擁堵密度比去年同期甚至高出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