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17石化產業發展大會在大連召開。在會上舉行的“石化產業轉型發展與期貨市場論壇”上,業內專家就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特點、成績、對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并就聚烯烴及相關品種的市場現狀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4月20日在大連舉行的石化產業轉型發展與期貨市場論壇上,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商品期貨市場,具備了更好服務石化產業的基礎和條件。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石化企業有必要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現貨期貨兩個市場,妥善管理原料和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助力穩健經營
“過去100多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形成的演變歷史表明,在一個開放的、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微觀企業乃至政府機構都難以長期、持續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方向和波動幅度。單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其日常經營活動始終面臨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上升引發成本提高、產品價格下跌導致經營收入下降等風險。能否管理好原材料或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已成為微觀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穩健經營的關鍵因素。經過近170年的發展,公開透明、集中競價的期貨市場已成為當今國際主流的大宗商品定價和風險管理平臺。企業可以通過參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有效鎖定原材料成本和生產利潤,實現穩健經營。”大連商品交易所理事長李正強說。
據了解,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具備了更好服務石化產業的基礎和條件。
目前,我國已上市的石化類期貨品種包括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甲醇(ME)、精對苯二甲酸(PTA)、石油瀝青(BU)等,正在推進的還有原油、尿素、乙二醇、滌綸短纖等,為石化產業提供了更加豐富、更全面、更完整的避險產品、工具和策略。
據李正強介紹,目前國內90%以上的大中型油脂油料企業、85%以上的棕櫚油進口企業,以及包括新疆天業、英力特、遠大控股等在內的約600家化工企業,700多家煤焦鋼企業都在積極利用大商所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其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還有不少上市公司。不少企業通過套期保值對沖了價格波動風險,實現了穩定經營。
發現未來價格
大商所產業拓展部總監蔣巍表示,國內期貨交易的發展得益于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國內大宗商品供求非常旺盛,很多產業都有大量商品需求。只要有生產,就有價格波動,所以很多企業需要進行風險管理。
據他介紹,當前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日益凸顯。目前國內70%的豆粕和棕櫚油、40%的豆油等現貨貿易均以期貨價格進行基差定價;聚乙烯、聚丙烯、鐵礦石等期貨價格開始成為現貨貿易、指數編制等重要依據;遠大物產、明日控股等大型貿易商以期貨價格為基準,探索開展點價交易等新型貿易方式;中國保險公司開始基于大商所期貨價格開發農產品價格保險。
“其實每個做經營的人都想知道未來價格怎樣,因為它影響行為和決策。我們過去更多希望聽專家的意見,但這種意見不一定靠譜。這個時候,期貨市場通過機制來解決問題。它有標準化的合約,確定了品質、確定了交割地點,確定了時間。眾多投資者在交易時,其實是一種博弈,體現期貨市場發現未來價格的功能。而且這種交易是拿真金白銀做的,在這種機制下確定的價格具有可信度。”蔣巍如是說。
浙江熱聯中邦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勞洪波以塑料行業為例進行分析。據他介紹,一是市場持續新增供應,以前是中石油、中石化,現在是中煤、沿海地煉,地方國企也投了不少供應。二是需求發生較大變化,特別是汽車行業。三是定價越來越全球化,傳統的定價方式對現在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少。
“現在實體企業無論是上游、貿易商,還是下游,都忍受了一些壓力。壓力體現在價格的波動,庫存的管理,資金和利潤的壓力。參與期貨是為了跑贏市場效率,獲得穩定利潤。”勞洪波表示。
永安期貨副總經理石春生說:“為什么企業重視價格管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原油價格及石化相關品種的波動就越來越劇烈,大多企業已承受不了波動。所以,價格管理勢在必行。未來誰有定價權、誰有渠道,誰就有話語權。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期貨是真金白銀交易出來的,是大家集各方面供求因素表現出來的價格,原本就是為企業提供定價服務,降低成本、優化庫存。”
石春生表示,從具體品種看,利用期貨衍生品對沖風險,優化庫存,通過基差點價創新經營模式,在幾大行業中,能源和石化行業做得最好,目前從期現價格相關性來看也是最成熟的。
“三多三少”待解決
但業內人士也認為,與我國實體經濟龐大的風險管理需求比,期貨市場還有不適應,尤其是市場參與者還存在“三多三少”特征,即散戶多、法人少,民營企業多、國有企業少,貿易流通企業多、生產加工企業少。客戶結構的不完善,直接影響期貨價格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同時,產業客戶參與不充分,期貨市場也將無法有效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三多三少’現象在石化領域比較突出。這與石化上游集中度高、中間貿易商活躍、下游消費企業分散有緊密關系,也與有的企業的會計核算、考核管理體制緊密相關,也與有關方面對期貨市場的認識理解不足、甚至存在誤解有很大關系。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新形勢下,石化企業有必要統籌利用國際國內、現貨期貨兩個市場,妥善管理價格波動風險。”李正強說。
據李正強介紹,作為全球最大塑料期貨市場,近年大商所積極拓展石化產業服務領域,持續優化相關合約規則,努力降低產業客戶交易成本,不斷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大商所通過塑料產業大會、期貨學院、化工企業EDP培訓、大宗商品衍生品業務對接交流會等平臺和形式,積極推動石化產業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銀行等開展合作。今后,大商所還將按照“保穩定、抓管理、促轉型”的工作方針,在切實履行一線監管職責、嚴格防范市場風險的前提下,加快推進新品種、新工具建設。
李正強還表示,當前石化產業與期貨市場共融、共贏發展的大門正打開。他希望相關各方進一步凝聚共識,充分利用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推動石化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