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日前撰文指出,預計受高額利潤率和出口激增的帶動,歐洲的煉油廠將在秋季馬力全開,加量生產。這將有利于消納該地區部分過剩的原油供應,不過,長期來看,也可能帶來新的產能過剩問題。
行業觀察機構Genscape的數據顯示,當前,歐洲煉油產品的出口量呈現暴漲趨勢,僅7月9日至14日的單周之內,就有超過50萬噸來自歐洲的汽油銷往西非,而整個6月,歐洲銷往西非的汽油也才剛剛超過200萬噸。
另有資料顯示,今年7月以來,由于拉美、印度和美國等地煉化產品庫存下降、需求保持增長,有數以百萬計的石油產品從歐洲源源不斷地銷往上述市場。綜合貿易商和船運商的數據,今年6月,受美國東海岸煉廠暫時停產影響,美國市場的汽油需求出現增長。另外,歐洲還向印度出口了數船柴油,并至少向巴西出口了一船柴油,因為這些市場本地的煉廠幾乎都無法滿足大幅增長的需求。
有交易員透露:“貿易活動十分活躍,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我們正在不斷提醒(煉廠)全力開工。”
根據行業分析機構FGE的數據,7月中旬,紐約和歐洲的汽油差價一度達到5.4美元/桶的高位,激發了市場對歐洲產品的訂購熱情。
路透社認為,出口量的增長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今年歐洲市場汽油需求的疲軟,同時,也將助推歐洲煉油業的利潤率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路透匯編的數據顯示,去年同期,鹿特丹的煉油利潤率僅為3.75美元/桶,但今年已經達到8.96美元/桶;另有歐洲柴油的利潤率,也已經達到了去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路透社預計,這將帶動市場行業延續至秋季,交易商甚至能夠維持銷售量直至冬季。
另據FGE統計,市場對主要石油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7月中旬,美國、歐洲、新加坡和日本的主要石油產品庫存總量,已經下降至920萬桶,為今年以來的低點,但仍高于2015年同期的650萬桶。
不過,煉油業“勢不可擋”的行情并沒有給原油貿易商注入多少信心,多數原油貿易商仍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據路透社報道,有歐洲原油貿易商表示:“現在,石油產品的(產量)就是信號。如果石油產品市場的結構保持不變,我們對原油市場的判斷就更清楚了。”也有更為謹慎的貿易商甚至擔憂,有些區域的市場可能會出現石油產品供應過剩的情況。
“鑒于目前的市場行情,所有的煉廠可能都會借機增加生產。”JBC的分析師Michael Dei-Michei指出,“但這對原油市場卻并不一定會產生積極影響。其實,每當價格出現反彈,都會有大量供應涌入市場,但這有可能帶來新的供應過剩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