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0日,中美兩國企業共簽署總額達1637億美金的能源合作項目,占貿易總額的65%,涉及油氣產業鏈多個領域:國能投大舉進軍西弗吉尼亞州,將向該州頁巖氣、電力和化工生產項目投資837億美元;中石油與切尼爾(Cheniere)能源公司簽署價值110億美元的《LNG長約購銷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加強位于墨西哥灣的LNG項目的合作;中石化、中投海外、中國銀行和阿拉斯加州政府、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公司(AGDC)共同簽署了聯合開發LNG項目意向性文件,金額430億美元,中美能源合作取得亮眼突破。
可以看出,此次中美兩國企業的簽約主要集中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壓艙石。中美能源合作,誰是贏家?對我國而言,美國LNG既是我國天然氣缺口的有益補充,又有助于我國獲取LNG相關開發經驗,提升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議價權。
長遠來看,進口美國LNG是我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的步伐,“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報告中均指出,要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2016 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058億立方米,進口量為733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到36.6%。根據“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可達4000億立方米,隨著廣匯啟東和中海油粵東LNG接收站的投入運營,我國LNG進口量將逐步攀升。目前我國LNG主要來源于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今年1至7月,來自澳大利亞的LNG占進口總量的47%,如此大份額帶來的能源安全問題值得關注。而中石油與切尼爾的天然氣貿易長期框架協議滿足了我國對天然氣來源多源化的要求,同時有助于分散航運風險,改寫國內LNG進口格局。
進口美國LNG有利于增加我國與其他氣源國的談判籌碼,緩解亞洲溢價,獲取低成本資源。美國LNG進入我國市場后,將與其他LNG及管道氣來源國形成競爭局面,增加計價選擇及談判籌碼。雖然此次合作LNG貿易方式僅涉及長期框架協議,但美國LNG定價方式靈活獨特,拋棄了傳統LNG進口定價采用和油價或成品油掛鉤的機制,與Henry Hub交易中心價格掛鉤,而且沒有轉售限制,如此一來可加速美、歐與亞洲天然氣市場的聯動性、緩解亞洲溢價,助推全球天然氣市場一體化進程。隨著天然氣交易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升,中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天然氣交易價格極有可能成為亞太地區標桿。
中石油經研院有關專家表示,當下天然氣買方市場來臨,國際天然氣市場溢價大幅收窄,氣價保持較低水平,利好天然氣需求國。在現有的天然氣交易模式中,氣價通常與油價掛鉤,目前油價有逐漸回暖趨勢,此時簽訂長期框架協議可使我國在天然氣價格低位時鎖定價格,降低進口成本。
進口美國LNG有利于我國引進頁巖氣領域先進技術,縮短學習進程。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大幅提高天然氣生產供給,而非常規氣中頁巖氣最有條件成為天然氣增量主力軍。2020年我國頁巖氣產量需超過300億立方米,開發將迎爆發期。此時距離美國實現頁巖氣大規模開發已經過去了30多年,美國擁有成熟的頁巖氣開采技術和完善的管網設施及管理經驗,本次國能投和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簽訂了關于頁巖氣的全產業鏈開發框架協議,將為我國頁巖氣開發帶來捷徑,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采。
油氣出口也是美國利益所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改奧巴馬時期對清潔能源的一邊倒政策,主張能源獨立,放寬對化石能源的開采限制,利用頁巖革命成果大力推動油氣出口。2012年2月,美國首次出口天然氣,實現了從天然氣進口國向出口國的巨大轉變,石油也有望在2025年前后實現自給。從庫存看,2016年美國天然氣生產量7492億立方米,過去10年天然氣產量年增速4.1%,而消費量年均增速僅為2.2%,庫存水平較往年同期顯著增加。從產能看,預計到2020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將比2015年大幅增加42%,其中47%的增量來自美國。屆時,美國LNG液化能力全球占比有望增至16%,成為全球LNG市場的供應主力之一。中國市場有快速增長的天然氣消費需求,持續推進綠色發展戰略,推動雙邊油氣合作恰好滿足美國搶占市場份額、化解過剩產能、創造本國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復蘇的需求。
中美能源合作有助于穩定兩國經貿關系。雖然目前看來在價格方面美國LNG優勢并不明顯。但中美能源貿易有較高的政治、外交及安全附加值。自2005年起,中國對美國貨物貿易順差一直維持在千億美元的量級水平。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美國對中國逆差3470億美元,占美國整體貿易逆差7343億美元的47%。中美貿易順差帶給美國極大壓力,加強能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雙方貿易。
總之,中美能源合作以天然氣為契機,前景廣闊,既是兩國互利共贏的發展選擇,也是構建新型大國的最佳實踐途徑。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