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就對中美貿易失衡持批評態度,自他上任以來,中美兩國的貿易逆差并未縮小,而他的支持率持續走低。特朗普挑起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既是為了兌現競選承諾,爭取選民支持,以期在11月的中期選舉中維持共和黨的多數席位,也是延續其慣用的欲擒故縱之計,先以嚴詞相威脅,而后在談判桌上爭得對美方更為有利的籌碼。
以前我們常說“中美經濟互補性強”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主打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處于國際產業鏈的底端;而美國則專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業,獲得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而隨著中國向價值鏈上方移動,其經濟對于美國補充性變弱了,競爭性增強了。
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十年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目前,中國在高鐵、量子通訊、電子支付等領域都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此外,半導體、芯片等一批核心技術突破讓中國在高精尖制造領域站穩腳跟,加速邁進制造強國行列。
中國技術的追趕引起了美國的擔憂,本次美國根據301調查結果對中國加征關稅清單主要涉及的產品就集中在信息和通信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醫藥和機械等行業,試圖壓制中國技術進步的意圖昭然若揭。
由此可以推斷,美國不可能在高科技產業的出口方面對中國“開綠燈”,而又不能向中國生產的家具、紡織品、塑料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下禁令,所以,既有助于平衡中美貿易逆差,又是中美兩國都有意愿加強合作的領域非能源莫屬。
從中國的角度而言,2017年中國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額高達1841億美元,我國原油進口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8%,天然氣對外依存度39%,進口美國原油和天然氣有利于減少中美貿易順差、改善兩國關系,并且進口渠道的多元化有利于保證我國的能源安全。從美國的角度而言,特朗普上臺以來便一直主張“能源獨立”,希望借能源出口拉動本國經濟增長,而美國也借著頁巖革命之勢大幅提高油氣產量,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產油國、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因此,中美雙方都有能源合作的訴求,油氣貿易對于雙方而言是互利互惠的。
2017年中美油氣貿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中國成為美國第二大原油出口市場、第三大LNG出口市場,實現貿易額38億美元。這為今后的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先是5月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在天然氣領域達成共識,對中國從美國進口LNG給予不低于其他非自貿協定貿易伙伴的待遇;再是11月特朗普訪華期間中美簽訂了1600億美元的能源大單,四個主要項目涉及頁巖氣生產、乙烷購銷協議、LNG基礎設施建設和LNG購銷長約,近千億美元都屬于針對美國本土的基礎設施投資,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但是鑒于目前的緊張形勢,以上項目能否落實還未可期,再加上能源項目的合作周期長,短期內對中美貿易再平衡難以起到明顯作用。
目前中美能源貿易體量雖小,但符合雙方需求,成長潛力巨大。中美能源合作的新藍圖還有賴于特朗普政府拋棄零和博弈思維,用長遠眼光看問題,與中國求同存異、擱置分歧,共同推動、逐步做大中美能源貿易的蛋糕,用能源合作打造中美貿易新的平衡。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