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天然氣產業發展做出全面部署。中國石油報特邀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及北京世創能源咨詢公司的四位業內專家從天然氣產業上游增產增供、中游基礎設施配套、下游市場建設以及應急保障體系完善等方面,解讀《意見》,探求促進產業協調穩定發展之策。
本次《若干意見》出臺有哪些特點和亮點,為何選擇在此時出臺
劉滿平(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此《意見》可以用“定目標、建機制、促改革、分責任、抓落實”來概括其特點和亮點。“定目標”包括產量目標和之前提出的儲備目標。“建機制”包括五大機制:天然氣供需預測預警機制;發展綜合協調機制;需求側管理和調峰機制;供應保障應急機制和全產業鏈安全運行機制。“促改革”主要是促進包括價格改革在內的天然氣各領域或環節的改革。“分責任”即進一步明確了部門責任分工,每一條政策措施都有對應的相關部門負責。“抓落實”,《意見》中有很多內容是將各部門之前或正在從事的涉及天然氣發展與改革的相關工作再次強調,發文層級更高。
劉毅軍(中國石油大學教授):《意見》有很強的現實發展意義,側重保發展,兼顧上中游為主的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強調如何通過政府的“有為”在短期內迅速解決天然氣產業鏈面臨的問題。在2015、2016兩年發展低潮期后,天然氣需求增速于去年迅速反彈,消費量增長達14.8%,下游市場大局已成。但與此同時,產業鏈原來存在的矛盾開始凸顯。為解決產供儲銷體系不完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意見》于此時出臺。
楊建紅(北京世創能源咨詢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研究員):本次《意見》出臺規格高、意見明確、責任落實到位。規格高表明國務院對天然氣產業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見明確即突出了發展中的協調與穩定——上中下游產業鏈“產供儲銷貿”各個環節的協調、上下游聯動機制的協調和中央、地方與企業三者的協調,同時強調了運行安全穩定與價格穩定;責任落實到位——從政府到企業各有分工,權責明確。
姜鑫民(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高度重視清潔、高效能源的穩定供應,對天然氣發展有明確的戰略定位。《意見》貫徹落實了十九大精神,著力解決天然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強調天然氣產業鏈上中下游應綜合協調、聯動,將責任落實到部委、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各級主體,實施可操作性強。此時出臺有利于在冬季用氣高峰來臨之前有效安排指導,強調“煤改氣”要堅持“以氣定改”以及預警機制的建立,為緩解冬季用氣緊張指明方向,避免出現無序狀態。
“互聯互通重大工程”對我國天然氣與管道行業未來的市場格局有何重要影響
姜鑫民:互聯互通對推動形成全國性天然氣市場意義重大,有助于充分運用管道運力,打通南北市場,根據終端用戶需求負荷特點調劑供應能力。相對于管道,通過LNG槽車進行遠距離運輸的成本較高,互聯互通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
劉毅軍:互聯互通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集中開展管道互聯互通重大工程等中游施策,能使市場更好地解決短期內面臨的調峰問題。從長期看,有利于破除管網體制改革存在的瓶頸,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
![]() |
數據來源:北京世創能源咨詢公司 |
![]() |
數據來源:北京世創能源咨詢公司 |
![]() |
來源:國家發改委 |
為何設置“力爭到2020年底前國內天然氣產量達到2000億立方米以上”這個目標
產量達到2000億方有何難點
劉毅軍:國內上游未開發區塊多數是難動用的、高含硫的特殊油氣藏,上產壓力非常大。為達到《意見》規定的盤活已探明未動用儲量資源的要求,政府應在整個產業鏈加大真金白銀補貼注入;石油公司應在政策引導下繼續增加國內勘探開發資金和工作量;應通過相關改革,加快儲量動用。此外,致密氣納入補貼是一個重大政策變化。補助和增值稅返還政策則對相關主體有了更明確的預期,也擴大了產融支持的種類。
楊建紅:要實現2000億立方米的上產目標,國家需要加大補貼投入,對常規與非常規天然氣加大開發力度。個人認為,頁巖氣上產增量潛力最大,如果到2020年頁巖氣產量超過250億或接近300億立方米,目標即可實現。
劉滿平:個人認為,設置這個目標主要是為了防止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帶來供應安全風險。上產難點在于:一是前些年油價下跌、勘探開采投資不足,導致新增儲量和產量下降。二是資源品質下降和劣質趨勢加劇,勘探開發難度增大,再加上開發成本偏高,制約了產量的快速增長。三是油氣體制改革之后相關政策體系亟待完善,制約天然氣潛力的釋放。
今冬天然氣供需趨勢如何
如何使天然氣供需雙方匹配度更高
楊建紅:預測2018年我國天然氣需求全年增量374億立方米,增速約為16%,今年天然氣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要確保今年平穩過冬,一是增加供給。必須要重視對中亞天然氣進口及南氣北調兩個項目監控。如果南氣北調和中亞進口天然氣今年冬季比上半年日均供氣增量總和達到6000萬立方米,供應態勢將比較樂觀。二是加強需求側管理。每年冬季用氣高峰時,石油公司都會大量進口LNG現貨來滿足需求。為了扭轉冬季供應緊張局面和氣價溢價,增強我國進口議價話語權,建議今年冬季繼續加強需求側管理,建立預測預警機制,在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
姜鑫民:去年“煤改氣”力度之大遠遠超出業內預期,今年“煤改氣”速度和力度進行了適當調整,天然氣消費仍將維持在10%以上較高增速。除非出現極端寒冷天氣,總體而言,今年冬季天然氣供需平衡狀況將好于去年。在供應方面,占據七成市場份額的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已提前進行冬季燃氣合同的簽訂、需求側管理等部署,儲氣調峰能力也在加強。此外,能源局已建立預警機制,跟蹤國內外天然氣進口數據、供需動態平衡和區域差異情況,并將發布信息,引導市場做出合理反應。
劉滿平:今冬天然氣需求量大概在2700億立方米左右,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對于建立天然氣監測和預測、預警機制,我覺得首先是要建立一個統計信息制度,城鎮燃氣經營企業要建立信息系統,全面掌握市場用戶及用氣結構。其次是加強政府和企業層面對國際天然氣市場的監測和預判,要做好冬季取暖期民用和非民用天然氣需求預測。再次要健全信息通報和反饋機制,對可能出現的國內天然氣供需問題及進口風險做到早發現、早協調、早處置。最后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會商、溝通和協調,擰成一股繩,共同應對。
我國目前離天然氣市場化有多遠
《意見》的出臺在理順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方面有何意義
劉滿平:現在外界對市場化理解有一定的誤解,認為市場化僅僅是價格的市場化。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完整的市場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市場化的競爭結構、市場化下的政府監管以及市場化的價格。所以,價格的市場化只是其中一個內容而已。從上述三個要素來判斷,我國目前離天然氣市場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僅從天然氣價格市場化這一點來說,目前80%的天然氣已經完全市場化或趨向市場化,剩下的由于涉及民生,短時間內還難以放開。
劉毅軍:《意見》提出理順氣價機制,這意味著之前中斷的民用氣上下游價格聯動工作要逐步建立。使民用氣價格機制適應整個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改革需要,可能將經歷十年時間。從民用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需要看,至少有價格缺乏變化、對其價格嚴重的交叉補貼、缺乏含采暖的居民用氣調峰氣價制度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
楊建紅:目前,在門站環節我國不再區分居民和非居民用氣價格。應將門站改革逐步傳導到終端,使各地終端價格實現居民和非居民價格并軌;《意見》強調了對低收入者補貼,建議政府做好調控工作,保障企業經營。對低收入者“精準扶貧”應直接補貼到居民手里,而不是直接降價;在冬季用氣高峰時期,應結合進口氣價變化,加快建立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此外,《意見》提出推行季節性差價,但價格應由供需關系決定而不是由季節決定,應千方百計促進市場化機制的形成。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