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大連長興島,我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恒力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舉行全面投產儀式。
5月21日,舟山魚山島,另一個“巨無霸”項目——浙江石化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第一批裝置(常減壓及相關公用工程裝置等)投運。
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的陸續上馬,加劇了石化行業的競爭。未來的市場將是大項目之間的博弈,以及多元化主體間的競爭。在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煉油產能嚴重過剩、環保政策趨嚴的大環境中,我國煉化行業全面競爭時代來臨。加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
原油對外依存度破70%大關
當前世界經濟延續增長態勢,但不確定影響因素增多。我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與去年持平,達到3.7%,仍處復蘇階段。同期,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6.6%,遠高于世界平均增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國。但是,未來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9年和202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降至3.3%和3.6%。
煉化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2018年我國煉油能力增至8.31億噸/年,乙烯產能增至2512.5萬噸/年。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煉化大國。但是,作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和煉化大國,我國依靠大量進口原油發展煉化業務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風險,并且不可持續。
我國自1993年從原油出口國轉變成原油進口國后,原油進口量逐年增長,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自2017年起,我國便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其中,2018年原油進口量達4.62億噸,比2017年增長10.1%,對外依存度提高2.5個百分點,升至70.9%,首破70%大關。
在嚴峻的能源供給形勢下,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采取措施穩產增產原油,確立國內勘探開發業務“優先發展”的戰略定位,加大勘探開發投資力度,加快油氣增儲上產步伐,國內原油產量下降勢頭有所遏制。但2018年國內原油產量仍然下降至1.89億噸,年降幅為1.2%。這是原油產量連續3年出現下降,但降幅比2017年收窄2.8個百分點。
按照我國原油年產量穩定在兩億噸的口徑預測,預計至202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4.7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控制在70%左右。但從基于當前發展情況分析,原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70%左右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更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國有私營企業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大型項目密集投產,形成競爭主體多元化市場格局
在越來越開放的市場中,我國煉化行業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集團為主,中國海油、中國化工、中化、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等多重主體參與的多元化市場格局。
需特別指出的是,民營企業近年來積極擴能。目前,民營企業在煉油市場中的份額約為26%,在聚酯和合成纖維領域更是成為主力,芳烴的市場份額達到45%。部分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正向乙烯領域拓展。
大批新建或改擴建煉化項目紛紛上馬,并且進度加快。5月17日,恒力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舉行全面投產儀式。1個月后,6月18日,商務部下發2019年第27號公告,批準14家企業獲成品油批發經營許可,其中恒力石化(大連)煉化有限公司在獲批企業之列,標志著恒力石化成品油批發渠道正式打通并將進入實質運營階段。
5月21日,榮盛石化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投資建設的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設、設備安裝調試等前期工作,公司根據實際進展將第一批裝置(常減壓及相關公用工程裝置等)投入運行。
2000萬噸/年中科煉化一體化一期工程將于2019年底建成中交。盛虹石化、古雷石化、廣東石化等一批新建項目將在兩年內陸續投產。
隨著我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國際石油石化公司也大舉進軍國內煉化行業。目前,已經宣布項目計劃有埃克森美孚120萬噸/年惠州原油直接制乙烯項目、巴斯夫湛江100萬噸/年乙烯裂解項目、殼牌與中海油合資的中海惠州三期乙烯項目、沙特基礎工業公司的福建世界級煉化一體化項目、沙特阿美與北方工業合資的盤錦15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等。
外商獨資加油站也由于2018年下半年的投資解禁,加速進入我國成品油零售市場。殼牌在解禁政策正式實施不到1個月內,便宣布未來幾年將在中國新建2000多座加油站;BP計劃在未來5年內在中國新增1000家加油站。
未來,無論是煉油格局、以乙烯為龍頭的石油化工格局,還是成品油銷售格局都將發生重大變化,面臨重新洗牌,行業競爭將異常激烈。
煉油能力嚴重過剩,成品油消費增速放緩
2018年,我國煉油能力達到8.31億噸/年,全年原油加工量6.04億噸,比上年增長6.8%;開工率從70%提升到73%,但遠低于83%的全球煉廠平均開工率。我國煉油行業已屬于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過剩產能約9000萬噸/年。
預計到2020年,我國煉油能力達9億噸/年,屆時過剩產能為1.1億~1.3億噸/年,產能過剩態勢進一步加劇。部分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競爭力差的煉廠將被迫關停,部分正在建設和規劃中的項目可能延期,甚至取消。
2018年底,地煉最集中的山東省率先提出了整合方案,力爭到2022年,將300萬噸/年以下的煉油產能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年以下煉油產能分批分步整合轉移,全省地煉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由山東的行業整合動向推及全國來觀察,在我國煉油能力過剩嚴重的形勢下,300萬噸/年乃至500萬噸/年以下的沒有特色的煉廠最終恐難逃關閉整合的命運,須未雨綢繆,加快擴能改造和技術進步。
一邊是供應過剩,一邊是需求減少。近年來,國內成品油消費增速呈震蕩下行的趨勢。成品油紛紛流向海外市場,出口增長較快。2018年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3.19億噸,比上年增長2.5%,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但比2015年7.2%的增速下降了4.7個百分點。其中,汽油消費量1.26億噸,比上年增長7.2%;煤油消費量3709.3萬噸,比上年增長12.8%;柴油消費量1.56億噸,比上年下降3%。
與此同時,我國成品油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消費柴汽比持續下降,2018年下降至1.24,而2017年為1.36。一方面,2018年我國成品油全年出口配額合計4800萬噸,全年實際成品油出口量達到4608萬噸,年增幅高達12.8%;另一方面,國內柴油消費繼續下降,進入下行通道。
預計2019年,我國成品油需求保持低速增長,供需態勢延續寬松局面。成品油出口繼續快速增長。商務部已經下發的2019年第一批成品油出口配額為2150萬噸,比去年首批增多8%,預計全年出口配額有望達到4860萬噸。成品油消費結構將繼續調整,今年柴汽比或降至1.12。
合成材料消費增速加快,高端產品市場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乙烯產能達到2532.5萬噸/年,產量1841噸,比上年增長1%,表觀消費量為2090萬噸。乙烯當量消費量約為4610萬噸,比上年增長7.2%,當量消費量自給率僅為40%,缺口持續增大。乙烯當量消費量,指乙烯表觀消費量加上下游產品凈進口量的折合,或乙烯下游產品表觀消費量折合的乙烯量。
2018年,全國三大合成材料總產量達到1.58億噸,比上年增長5.3%,較上年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其中合成樹脂產量達到8446.1萬噸,增長2%;合成橡膠產量548.6萬噸,下降4.1%;合成纖維4921.5萬噸,增長1.7%。
我國合成材料市場消費保持較快增長,表觀消費總量首次超過兩億噸,年增幅約為7%,與上年持平。其中,合成樹脂年增幅約4%。
總體而言,我國合成材料市場供需缺口較大,特別是高端市場,進口產品仍占主導。
隨著新建石化裝置在今后兩年陸續投產,2020年乙烯產能將為3000萬噸/年左右,當量消費量約為4800萬噸,仍有2000萬噸左右的缺口需要進口產品補足。高端石化產品產能嚴重不足,需要進口大量的聚乙烯和乙二醇等乙烯下游衍生物,以滿足市場對高端聚烯烴、高性能合成橡膠及工程塑料等產品的旺盛需求。
預計我國合成材料市場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年增幅在6%左右;進口量繼續維持在較高位,但呈持續下降趨勢。我國市場依然是全球爭奪的主要目標,尤其是我國高性能石化材料自給率偏低,工程塑料自給率只有51%,高性能橡膠自給率為63%,高端聚烯烴塑料自給率低至43%,功能性膜材料自給率也只有55%,供需缺口較大。
以高端聚烯烴為例,我國茂金屬聚丙烯和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樹脂)全部依賴進口,辛烯共聚聚乙烯自給率也僅為8%,我國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市場空間巨大。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