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將全面開放油氣勘查開采市場,允許民企、外資企業等社會各界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結束長期以來由國有石油公司專營的局面。
多位業內人士稱,這是我國深化油氣體制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將進一步提升油氣領域市場化程度。政策一旦落地,民營企業和外企將獲準參與全產業鏈。屆時,上游勘探開采主體將更多元,充分盤活各類資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提供新的支撐。
開放適時且迫切
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率僅為31%和16%;石油表觀消費首破6億噸,日產量無法滿足消費量;2018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升至69.8%、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升至45.3%;預計2020年國內原油產量將達到1.94億噸,對外依存度將達72.7%。
油氣勘探開發能力遠低于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和油氣資源探明率低、對外依存度高、石油產量不及消費量的發展現狀已成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游勘探開發難度日益加大、資源品位下降、儲量替代率下降、儲采比低,資源接替面臨挑戰。另一方面,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市場競爭主體少,國內石油、礦業公司等由于技術壁壘等因素,多聚焦下游或以油服身份出現,上游領域一直難以進入。而國外石油和礦業公司雖有相應技術,但礙于政策限制無法自主開展相關業務,從而造成市場競爭不足,油氣勘探開發效率低、成本高。
自然資源部礦業權管理司司長姚華軍表示,市場化程度低、油氣供需矛盾、缺乏增長動力也是此次促使國家全面放開上游市場的主要原因。
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決定上游勘探開發絕非易事。“但地下油氣資源具有不確定性,每個區塊情況不盡相同,勘探主體類型和數量增加將帶來更多投入和思路,有助于資源開發。油氣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將促進市場競爭加劇,加速市場有效發揮決定作用,避免資源錯配和浪費,降低開發成本。”中國石油咨詢中心專家查全衡對記者說。
“其實,從經驗來看,在堅持技術不斷攻關進步的前提下,勘探成果和投入工作量相關。投入不足,產量隨之下降。2014年,油價斷崖下降導致上游企業進入寒冬,上游投資減少,此后我國石油產量有所下降。這不是資源出現問題,而是投入出了問題。”查全衡強調。
2019年,“三桶油”加大投入全力增儲上產并取得一定成績。“但上游勘探開采戰線長、區塊多,面對日益增加的開采難度和豐富的油氣資源,仍有大量開采區塊投入不足,需要更多市場主體進入,投入資金、技術和服務,緩解油氣供需矛盾、降低開發成本和激發增長動力。”查全衡說。
未來“三桶油”幾乎獨占區塊資源的油氣上游勘探市場格局將改變,真正的市場化改革即將啟動,這是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和加速市場化的重要轉折點。
查全衡表示,隨著政策落地,上游參與者增加,促進競爭的同時為上游石油天然氣勘探帶來新的技術、新的理念、新的資金。
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
國家在上游準入門檻和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方面一直沒有停止摸索和嘗試。2012年油氣上游探礦權招標、設立出讓試點; 2019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取消外資準入限制,到2019年12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次表明支持民營企業進入油氣勘探開發。從“允許符合準入要求的市場主體”到“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再到“向內外資企業全面放開”表述的變化,體現了油氣上游體制改革程度逐步加深和開放。
根據《意見》,此次油氣勘查開采準入門檻是凈資產不低于3億元的內外資公司,對于多數從事油氣勘探的企業來說并非難事,“但不能讓民企一上來就啃‘硬骨頭’,引入的區塊開發難度較高,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要以此為戒。”查全衡說。
2012年以來,頁巖氣、常規油氣、煤層氣相繼進行過探礦權競爭出讓改革試點,對準入門檻進行實踐探索,中標企業多數資金實力雄厚,但由于區塊質量不理想,缺少過硬技術和地質認知,幾乎全軍覆沒,后續市場開發“慘淡”。
“頁巖氣的兩輪招標和新疆石油區塊招標,只讓企業看到高投入和高風險。一口油氣探井成本上千萬甚至高達億元,加之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全然不見高回報。縱觀全球,大多數資源國其實也都是國有企業主導,上游準入放開后主導性降低,但新進入主體要想有所作為,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更需要技術和數據資料的支撐。礦權出讓、勘探成果都需要時間。”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查全衡建議,外資企業經驗豐富,進入中國上游勘探開發只是轉移戰場,政府應幫助他們克服水土不服,給予時間熟悉和摸索。而新進入民企多數半路出家,有資金但對區塊數據資料沒有全面認知,政府則需要幫助他們將投入和認知又快又好結合。
因此業內人士呼吁,未來,民企外資進入上游勘探領域,將產生新的勘采環境,配套的管理、相應的制度、健全的法律都需逐步建立。
由易到難從小區塊入手
上游勘探區塊放開,民企和外資究竟應該從何入手?
“著眼于已探明但未開發儲量,由易到難,積少成多。”查全衡說。
上述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油氣區塊資源雖然有“肥”有“瘦”,但目前仍有大量探明卻未開發區塊資源,地質風險更小,不必因“肥肉”被占有而望而卻步。
“稟賦相對較差的區塊開采技術難度更大,但以大公司的模式和體量經濟效益未必好,小公司可能也有不錯的經濟效益,”查全衡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技術過硬管理模式先進的外國大型油氣公司進入我國海洋油氣開采領域,但由于我國不是富集高產油田,海外模式帶來經濟效益卻并不如意。因此資源的經濟價值不是死的,企業的體量也不是絕對因素,上游勘探拼的是企業能力,也就是將技術和經營方式變成現金流的本事。”
查全衡建議,無論是民企還是外資企業,盡量避免從大區塊這種“硬骨頭”上手,可以從小油田開始逐步取得資源。
據記者了解,目前松遼盆地經過內蒙古到新疆以及三北地區存在數量可觀、大小不一的盆地,累計估算近一二十萬平方公里。此外,滇黔桂和湖南南部也有油藏埋藏淺的區塊,工作程度低,是民企和外資上手的好地方。
“如果能將這些小區塊資源像串糖葫蘆一樣連接起來,油氣資源將會有新的增長。”查全衡說。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