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中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來自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70余名專家參加會議。
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理事長劉賀明認為,任何國家天然氣行業都不是一步到位、一次完成的,國家管網、省管網、城市燃氣管網要分步走,有一個過程。
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汪志新看來,管網獨立后,上游企業在市場上仍將處于主體地位,而下游企業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短期而言,國內天然氣市場現有的上游企業主體地位難以改變。一是天然氣行業勘探開發資本、技術密集,風險高、回報周期長,其他主體進入門檻高,上游企業在國產氣供應上仍將處于主體地位;二是由于天然氣關乎國家能源安全,大型天然氣貿易均由國家層面主導,上游企業在進口氣貿易上也將維持主體地位;三是目前陸上枯竭油氣藏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企業,其他主體缺乏參與渠道,難以改變上游企業在儲氣設施市場上的主體地位;四是管道獨立后,上游企業在生產經營上不再綜合考慮管輸收入等因素,會選擇就近銷售這一最經濟的模式,繼續主導資源地市場。
對于下游企業競爭壓力將加劇的問題,汪志新表示,管網剝離后,從提升經濟效益及在市場低迷時段發揮“壓艙石”作用的角度出發,上游企業會持續強勢進軍下游市場,小型燃氣公司面臨生存風險。從成本角度來看,管網獨立后,上游企業將優先保障自有終端,嚴控外部市場增量需求,下游企業用戶新拓展市場及存量市場新增需求則需向外部獲取,用氣成本增加。此外,中游自然壟斷環節理順以后,國家將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下游企業在配氣環節的盈利空間將面臨壓縮。
對此,汪志新建議采用“保障存量、民生優先、先買先得、即買即配”的原則。首先,沿襲《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在不影響現有資源管輸情況下,優先保障截至2019年底管網內存量資源管存;其次,對于新增資源,優先保障新增民生供氣部分;再者,對市場化量部分,交易系統相當于國家管網的訂單系統,買賣雙方先買先得,即買即配,避免人為因素干擾,對調峰的儲氣庫氣量部分,可以研究在交易系統子模塊允許可變的庫容價格事前交易。通過以上操作,年季月周日度以及自由合同數據會慢慢填滿管道,淡季就一直滿負荷的管道會觸發建設復線機制,常年不滿的管道也會因旺盛的需求而繞道填滿,從而極大提高管網效率。
申能(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姚珉芳則建議,天然氣行業必須形成共識,旗幟鮮明地確定天然氣的定位,設施共建,因地制宜,構筑堅實保障的能力。同時因勢利導,培育共生的文化,協同構建天然氣市場新格局。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