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進程中,難以離開能源體系的助力和支撐。
一流灣區需要一流能源體系保駕護航。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為藍圖,大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涉及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建成智慧城市群、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培育壯大新能源等產業、集中集約發展臨海石化等諸多方面。
面對一幅徐徐展開的恢弘版圖,能源央企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搶抓機遇大力布局大灣區能源體系建設,是央企的責任與使命,更是企業邁步高質量發展征程中的一次高強度錘煉。在堅守中踐行使命,在發展中謀求變革,能源央企在世界一流灣區建設進程中不斷凝聚邁步世界一流的強大動力。
為一流灣區注入央企能量
對標世界一流灣區建設誕生的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00萬人,多種產業互動、多地經濟聯動必將釋放出巨大的基礎設施保障需求,這也意味著能源建設前期投入規模、工程建設復雜程度均不可小覷。肩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保障體系建設重任,多家能源央企的響應速度和落實力度成為激發灣區經濟活力的重要保障。
作為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央骨干企業,南方電網稱得上是構建大灣區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的排頭兵。以落實《綱要》為引領,3月18日,《南方電網公司關于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舉措》(以下簡稱《26條重點舉措》)在京發布。
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孟振平表示,一流的灣區需要一流的能源保障,作為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南方電網公司將全力服務、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戰略,致力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做出應有的貢獻。
世界一流智能電網,可靠供電是關鍵。《26條重點舉措》提出,南方電網將持續建設完善城鎮輸配電網絡,目標是2020年廣州、深圳的中心城區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于0.5小時,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中心城區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于1小時;建成廣州中新知識城、深圳前海、珠海橫琴新區等高可靠性供電示范區,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于5分鐘,達到國際同類城市領先水平。
安全電網的背后需要強有力的投資作為保障。南方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徐達明介紹,2018年至2022年,南方電網公司在珠三角地區電網投資將超過1700億元,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智能電網規劃建設,持續提升電網防災抗災能力,到2022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電網,支撐大灣區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和智慧城市群建設。
除了電網建設,大灣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離不開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廣東省作為中國海油唯一一個擁有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布局的省份,是中國海油最重要的戰略發展基地。因此,中國海油已經成為廣東省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供應的主力,對大灣區經濟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為提升大灣區油氣保障能力,中國海油已將南海定位為今后油氣勘探開發業務的主戰場,制定了南海深水開發戰略,繼續依托廣東等省份加大勘探開發投資力度。根據產業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海油將在廣東省區域內累計投資近1500億元,主要集中在勘探開發、煉化與銷售、天然氣及發電、設備制造等業務領域,累計為廣東省創造產值接近9300億元。
從電網建設到化石能源,央企立足主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建設和發展注入了磅礴力量。
搶抓機遇進軍一流
近年來,伴隨著世界能源局勢的深度轉型,能源央企在綠色低碳化轉型方面表現突出。產業、技術變革需要應用作為基礎加以推動,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的需求推動。為清潔能源企業變革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以大灣區建設為契機,電力央企紛紛加速了綠色發展的步伐。
華電廣州大學城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是國內第一個在聯合國成功注冊的CDM分布式能源項目、第一個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授牌的分布式能源企業。
從大學城項目開始,華電廣東公司踏上了探索清潔能源建設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風電資源較為豐富的粵西,徐聞、前山、中坳3個風電項目共23.6萬千瓦已經投產發電,徐聞三期、四期和前山三期已經核開工建設。
在江門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中,兩臺冷熱電聯產機組以集中供熱的優勢,吸引了康師傅、天地壹號等一批知名食品加工企業落戶,成為了當地招商引資的法寶。
在深圳坪山、佛山三水和順德西部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華電廣東公司3個分布式能源基本建設完成,投產發電后不僅有利于完善負荷中心電力能源結構,還可以替代區域內的分散供熱鍋爐和電制冷空調系統,對周邊區域實施集中供熱和供冷,為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華電解決方案。
把企業發展的重點調整到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項目上來,中國華電變革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2018年,華電廣東公司在大灣區內建成投運了4個分布式能源項目,共計87萬千瓦;在建2個分布式項目共7萬千瓦將在今年建成投入運行,清潔能源占比保持100%,一躍成為集團公司排名靠前的清潔能源大戶企業。
無獨有偶,中國華能南方分公司正大力推進海上風電項目和氣電項目,其中,該公司在粵海上風電項目核準95萬千瓦,東莞燃機熱電一期94.5萬千瓦項目計劃于2019年建成投產,設計年供電量39.4億千瓦時、年供熱量718萬吉焦,可淘汰替代供熱范圍內小鍋爐163臺。“十三五”以來,華能南方分公司累計投入資金7.2億元用于提高環保設施運維水平,2017年底全部發電機組率先在廣東省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取得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電力生產需要向清潔低碳化轉型,而安全保障要求高、用能需求多樣化等特點為電網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應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南方電網正積極向智能電網運營商、能源產業價值鏈整合商、能源生態系統服務商轉型,以構建世界一流智能電網為目標,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智能電網規劃建設,積極應用“云大物移智”關鍵技術,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電網優質供電服務水平,充分發揮電網優化資源配置、服務綠色發展平臺作用,更好保障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粵港澳大灣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用能需求。
變革的動力正在加速集聚。不難看出,以服務大灣區建設作為做強做優做大的重大機遇,能源央企探索發展新動能,向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斷邁進。
開放合作引領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中國向世界打開的一扇窗。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項目標,就是要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能源領域的開放、合作、共贏,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目標的關鍵一環,而這越來越成為企業間的方向和共識。對于能源央企而言,融入大灣區建設就是要融入世界經濟,深化世界能源合作格局。
由于長期深耕大灣區能源市場,南方電網高高舉起了國際能源合作的大旗。自2011年南方電網倡議發起粵港澳電力企業高峰會以來,迄今已成功舉辦八屆,建立了南方電網、香港中電、澳門電力、中國廣核集團等三地四方電力企業的高層溝通聯絡機制,推動構建完善粵港澳三地電網規劃溝通協調、聯網運行合作、防災減災應急聯動、企業投資運營交流共享等機制。
以機制建設作為保障,南方電網與多方之間的合作規劃不斷落地為現實。目前,南方電網與香港通過4回400千伏線路、7回132千伏線路相聯,與澳門通過6回220千伏線路、4回110千伏線路相連,對香港送電量達到香港用電量的25%,向澳門送電量達到澳門用電量的80%以上。為助力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建設,南方電網公司將加強粵港澳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內地對港澳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中央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能源體系構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僅是因為大灣區有著龐大的能源需求,這也得益于中國領先于世界的技術。以核心科技為支撐,央企在大灣區能源開放進程中占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
核電,目前是與高鐵齊名的兩張“國家名片”之一。起步于大亞灣核電站,總部位于深圳的中廣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員,一直以來積極參與到大灣區的建設中來,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清潔、穩定的電力供應,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表示,中廣核起步于廣東、發展于廣東,積極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中國核電廣東造,廣東核電走向世界”的戰略部署,近些年來大力推進核電自主創新、廣東核電產業園區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等工作,不斷加大與省內企業的合作力度,先后與省內60多家企業簽署了核電配套設備制造、供貨合同。
目前,以珠江口為圓心形成兩小時經濟圈里,已經集聚了從設計研發、設備制造、性能驗證到工程建設、生產運營、人才培養的較為完善的核電產業鏈,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全球核電產業鏈上的一塊高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能源版圖上,一座座央企能源標桿已經樹立。身處合作、開放的發展浪潮中,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抱團出海正在成為央企變革發展的鮮明旋律。對標世界一流建設灣區能源體系,筑就能源央企高質量發展之路。(《國資報告》記者王倩倩)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