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氫氣運用還存在幾大痛點:一是氫氣能量密度低,儲罐及管路均需要特殊材料防止氫氣的侵蝕滲透,因此儲氫運氫成本高;二是加氫站占地面積大,基礎設施投資高昂;三是安全隱患大。”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在日前于重慶召開的國際甲醇汽車及甲醇燃料應用大會上表示,將甲醇即時轉化為氫能的車載甲醇制氫技術,或能很好地解決以上痛點。“而且1L甲醇的產氫量是1L液氫的2倍,是非常好的液體儲氫、運氫載體。”
有助于解決氫儲運難題
“氫氣是封閉空間爆炸極限最寬的氣體,當空氣中氫氣含量在4%—73%之間時,就會引起爆炸。假如帶高壓氫罐的燃料電池車普及,那么已建成的地下停車場就必須廢棄,否則在地下車庫發生泄漏爆炸,可能導致毀滅性后果。”劉科強調。
在此背景下,如何使燃料電池汽車安全地儲氫、用氫成為了新的待解決問題。
“甲醇制氫可以用甲醇和水通過催化重整制氫,然后通過燃料電池發電。在車用場景下,簡單說就是一邊把液體甲醇加進去,另一邊就可以直接轉換成氫能,然后發電驅動汽車。” 廣東亞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向德成告訴記者,相對于氫氣儲運易引發安全隱患等難題,甲醇制氫技術更穩定也更安全,很適合應用到氫燃料電池汽車中。“利用該技術不僅可以解決氫氣儲運不便的使用難題,還能極大地拓展燃料電池的運用。”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該技術是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中的一種,是以甲醇水為原料,將小型的甲醇水重整制氫設備與燃料電池進行高度集成,氫氣即產即用,實現即時制氫發電。“該技術可完全避開氫能商業化瓶頸,有利于推動甲醇和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的普及應用。”劉科表示,“甲醇與氫氣相比,還具有能量密度高、儲運安全便捷、來源廣泛等優勢,目前國內已有團隊在氫能與甲醇經濟核心技術研發方面有了很好的積累。”
推廣應用面臨三大技術障礙
然而,縱使目前有很多專家和企業為甲醇燃料電池制氫技術叫好,但該技術目前的發展仍存在不少難題。
“目前我國所推廣的甲醇燃料電池制氫,從技術角度來說,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目前重整燃料電池時所用的催化劑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并不能很好地達到車用要求。”上海博氫新能源科技董事長沈建躍指出。
除了催化劑,成本也是目前甲醇燃料電池制氫所面臨的難題之一。“目前我們所生產的甲醇燃料電池發電機,從使用成本上來說很有優勢,但生產成本還是偏高。”向德成告訴記者,最主要的是目前甲醇燃料電池發電機的產量偏少,尚且無法形成規模,在成本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生產1000臺的成本和生產10000臺肯定是不同的,產量上去了,甲醇燃料電池制氫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其次,由于目前的甲醇主要原料為煤炭、天然氣、生物質等,并沒有完全解決碳排放的問題,所以,如何使甲醇制氫實現真正的清潔能源化也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難題之一。
“我認為,只有利用太陽燃料,使用水和二氧化碳加可再生能源制取甲醇,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清潔化利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指出,太陽燃料甲醇是一種化學儲能形式,既解決了可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也能解決能源使用的隨機性問題,“這一技術可以將分散的太陽能收集,長期儲存,適應隨機的能源應用市場需求。”
“未來汽車行業要向輕量化、低碳化、智能化、網絡化、共享化方向發展。我國的甲醇汽車起步比電動汽車還早,現在看來,才是市場最急需的真正的新能源汽車。未來甲醇和氫燃料電池汽車以及不同摻燒比例的低碳燃料汽車,都將有可能成為市場的寵兒,政府都應該盡量清除其準入的障礙,進一步抓甲醇,促氫能,醇氫互補、甲醇當先。”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強調。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