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包括世界五大石油公司(Super Majors)在內的國際石油公司和沙特阿美、中石油、中石化、挪威石油、巴西國油在內的國家石油公司以及一些重要獨立石油公司陸續發布一季度經營報告。筆者通過數據分析和趨勢分析,得出以下幾點認識,以饗讀者。
第一,慘淡的經營業績見證了多個“首次”(Unprecedented)。根據各大石油公司發布的一季度經營報告,埃克森美孚虧損6.1億美元,系30年來首次季度虧損;殼牌虧損2400萬美元,下調一季度財季股息66%,是自二戰以來首次削減股息;BP一季度虧損43億美元,公司債務攀升到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道達爾盈利3400萬美元,同比下降99%;雪佛龍實現利潤36億美元,同比增長36%。五大國際石油公司中,只有雪佛龍實現業績增長,這其中資產和股權出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這么說,雪佛龍如果沒有去年與西方石油公司競購阿納達科公司的幸運落敗,哪來現在的大好形勢,真可謂福兮、禍兮。國家石油公司層面,沙特阿美前3個月實現凈利166億美元,下滑25%;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國有石油公司出現較大虧損;Equinor虧損7.1億美元;巴西國有石油公司(Petrobras)第一季度虧損83.5億美元,并發出預警,公司未來由于疫情可能還會出現更嚴重的虧損。獨立石油公司整體經營業績更為慘淡,康菲、西方石油、馬拉松等均出現虧損,其中,西方石油虧損22.32億美元、康菲虧損17.4億美元;3月份以來,美國頁巖油氣公司有部分企業已經破產,低油價下,多家企業瀕臨破產。
其二,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疊加破壞力極大。如果把世界范圍內的新冠疫情和石油價格戰比作石油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黑天鵝事件的話,那么近幾年,國際社會以及眾多投資者對油氣公司的投資意愿低則是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灰犀牛。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造成石油行業短期價格下跌、需求停滯、行業不景氣雖然難以防范,但是都可以利用時間達到供應出清,而使市場再度達到均衡狀態。但是整個社會,尤其投資者的意愿冷漠卻是致命因素,長期發展下去,就可能成為石油行業發展道路上的大概率風險事件。如果說,2014年油價暴跌,石油公司還可以游說投資者,通過描述未來高油價下的財務回報預期來應對投資者質疑的話,目前在今年上游投資削減1000億美元、油氣生產成本無壓縮空間、油氣生產精益化程度很高的情況下,石油公司的策略幾乎耗盡。投資者的冷漠態度在去年已經顯現,面對差強人意的投資回報、不穩定的油價、晦暗的發展前景以及不斷上升的環保、社會和治理壓力,油氣類股票在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權重已經從2008年的15%下落到目前的3.5%,埃克森的股票市值已經從2019年年底的2950億元縮水至3月底的1610億元。2019年的石油公司年報顯示,大部分石油公司的業績已經連續出現頹勢,營業收入下滑,凈利潤暴跌,凈現金流枯竭已在國際知名石油公司彌散。
第三,常規方法發揮作用。面對需求大幅減少和油價深幅下跌,國際石油公司普遍采用削減投資、壓減成本、加大資產剝離、減少上游產量和活動、壓減股票回購和保證研發強度等常規方法予以抵御。與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此次危機堪比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所以國際石油公司引以為傲的持續增長的股息支付政策會發生顛覆性變化。目前五大石油公司中,殼牌已經宣布降低季度股息,BP、道達爾和雪佛龍暫時維持不變,埃克森美孚已經暗示可能會結束數十年以來每年增加股息的做法。
第四,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成為提質增效的核心利器。低油價下保持企業研發強度,強化技術創新、技術攻關、技術突破成為國際石油公司低成本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隨著近年來智慧油田、智慧管道、智慧煉廠、智能加油站均取得了較大進展,數字化轉型給企業生產經營模式、運營模式、商務模式以及包括管理架構、業務流程、企業邊界等在內企業管理模式帶來的變化,給予國際石油公司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創造了積極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疫情之下,無人值守、遠程辦公和培訓、視頻會議由被動應對逐漸演變成企業提質增效和成本驅動下的常規化、主動化行為。
最后,石油公司長遠發展目標呈差異化走勢。基于對未來油氣需求模式的不同判斷和世界能源轉型的不同認識,未來國際石油公司的戰略發展目標可能會呈不同走勢。一方面,以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為代表的“油氣公司”,他們堅持世界石油需求消費模式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看好全球中產階級數量增長對傳統燃料需求的提振作用,堅持推動公司增長的長期基本面沒有改變。分析人士預計,這些大型石油公司在這場危機中不僅能夠活下來,而且還會在積極收購那些在危機后變得脆弱的公司和破產企業而從中受益。另一方面,殼牌、BP和道達爾則堅持踐行“能源公司”的發展路徑,繼今年年初BP公司發布其能源轉型2050的五大低碳目標后,盡管隨著疫情冠狀病毒對傳統化石燃料需求的打擊,各公司一季度利潤大幅下降,但殼牌公司和道達爾公司還是分別在4月17日和5月5日公開承諾,到2050年或更早成為零排放的能源企業,實現碳中和。(作者為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工程經濟研究所所長徐東)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