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視為全球的“碳中和元年”。主要經濟體都制定了碳達峰和碳中和計劃,圍繞綠色低碳目標展開了新一輪的國際競爭。
2021年也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能源合作是中國和俄羅斯務實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圍最廣的領域。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1月到9月,中俄能源貿易額達到349億美元,占雙邊貿易總額的34.3%。其中,中俄天然氣和煤炭貿易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0%,天然氣貿易量達124億立方米。電力貿易量預計全年將同比增長約三分之一。
中國和俄羅斯如何共同應對能源領域的機遇與挑戰?在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的“新時期中俄戰略協作:重點領域與潛力”國際會議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李自國表示,當前,能源仍然是俄羅斯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命根子”,也是中俄貿易的“壓艙石”。俄羅斯正雄心勃勃地走上去碳化之路。在去碳化進程中,中俄兩國應該就低碳轉型的理念和目標進行對接,加強低碳技術和新能源的合作。
俄油總裁:化石能源勘探不足或引發危機
“中俄貿易要想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沒有能源貿易的足夠支撐,便不可能實現。”李自國說。
能源在俄羅斯財政收入中的占比約為35%,今年預計將達到40%左右。在俄羅斯出口中的占比更超過50%。今年,中俄能源合作在核能、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五大領域全面增長,“壓艙石”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去碳化進程是否將對俄羅斯構成沖擊?李自國介紹,俄羅斯國內對此存在不同看法。俄羅斯國家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帕維爾·扎瓦利內的觀點較為悲觀。他認為,俄羅斯的石油再過30年就“沒人要了”。“石油公司正從只做石油的公司轉變為能源公司。世界許多銀行都不再為石油項目提供融資。”
俄羅斯副總理、能源部前部長諾瓦克則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傳統化石能源在2035年前仍有廣闊市場,俄羅斯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地位不會動搖。未來幾十年內,作為去碳化進程中過渡性的清潔能源,天然氣的地位還將上升,因此俄羅斯無須憂慮。
俄羅斯總統能源發展戰略和生態安全委員會秘書長、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總裁謝欽認為,綠色能源的增長雖然很快,但成本效益不佳。近幾年由于對化石能源勘探的投入嚴重不足,未來出現新的能源危機是一種更大的可能性。
普京:俄羅斯能源結構世界最佳
李自國表示,與能源大佬類似,俄羅斯官方對去碳化的立場也比較積極。“俄羅斯在今年5月批準了2035年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發展的總體計劃草案,更重要的是強調在傳統化石能源的開采方面進行技術創新。俄羅斯還準備成立一系列‘使俄羅斯經濟適應全球能源轉型’的工作組,準確預判205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走勢并制定應對方案。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年11月1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批準了《俄羅斯到205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低排放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俄羅斯將在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同時實現溫室氣體低排放,并計劃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早些時候,俄羅斯總統普京還簽署了關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案,強制要求法人和個體企業進行碳報告。此外,俄羅斯也積極發展氫能,米舒斯京批準了國家氫能發展構想,俄羅斯的最終目標是成為氫能出口的全球領導者。
俄羅斯似乎正大踏步走上去碳化之路。李自國指出,俄羅斯的確有樂觀的資本。“普京已經公開表示,俄羅斯的能源結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最綠色的。俄羅斯的水電、核電還有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中占比達到40%,再加上天然氣就達到86%。這個指標確實是比較優秀的,而中國的壓力要大得多。”
根據生態環境部2020年年底的數據,中國的煤炭消費占比為57.7%,清潔能源占比為23.4%。
不僅能源稟賦差異巨大,中俄兩國在去碳化方面的關注重心和戰略取向也不同。李自國表示,俄羅斯準備在既有的能源優勢基礎上重點發展氫能和水能,中國要實現的是核能、風能、光能、水能全面發展。在戰略取向上,俄羅斯要鞏固既有的能源地位,例如未來在氫能領域占有20%的市場份額。對中國而言,去碳化則不僅僅是要完成氣候變化的承諾,更是要謀求未來發展的先機。
中俄新能源合作需要繞開傳統合作伙伴
未來,中俄能源合作的重點在何處?李自國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雙方低碳轉型的理念和目標應進行對接,共同加強對全球去碳化進程的研判。“在這一進程中,任何一個誤判都會導致一個致命的結果。我認為謝欽所說的對化石能源勘探不足會引發新一輪大規模的能源危機是可能的。”
第二,中俄應開展低碳技術的合作,包括相互引進和支持推進低碳和無碳技術。“任何能夠降低碳排放的技術都是合理的。”李自國說。
第三,中俄要尋找相互間新能源的合作者,現在的情況是找不到。李自國分析說,從中方的情況來看,傳統的三家大型油氣公司都沒有轉變為新能源公司。他舉例說,中國有214家企業躋身2021年全球新能源公司500強,但其中沒有一家出自“三桶油”。
“指望傳統的化石能源公司變成新能源公司是不可能的。在俄羅斯,這同樣很困難。中俄的新能源合作要繞開傳統合作伙伴,去尋找新的合作動力和合作方向。”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