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施工企業管理》雜志刊發了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李小寧署名文章《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砥礪奮進高質量發展》,全文如下——
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砥礪奮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
李小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蘊深刻、信號鮮明,為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近年來,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的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規模實力顯著增強、轉型發展加快提速、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發展基礎日益夯實、民生福祉不斷改善。但也存在著一些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比如,工程建設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仍然薄弱;作為老牌國企,轉型升級的階段性特征明顯,在規模結構上較大而精度不足,創效能力不夠高;在轉型發展上創新驅動力不足,難以找到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破解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需要我們以革故鼎新、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和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讓國際化經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只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才能不斷推動社會經濟制度變革和進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之一,就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活力。由此,新質生產力的“新”,不僅指向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和產業新方向,還關乎新發展理念,需要破除思想藩籬和制度屏障,對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進行再造。公司成立44年來,大力實施“突出中東、穩定非洲、鞏固中亞、拓展美洲、布局亞太、站穩俄羅斯”的市場戰略,在海外基本建成五大區域性規模市場,業務輻射3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行業內海外運營經驗豐富、國際高端市場突出、品牌影響力大、資產質量好、盈利能力強的工程建設企業。在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公司形成了一整套覆蓋全部生產經營活動,并滿足國際化經營需要的綜合管理體系,內容涵蓋公司規章制度、質量管理體系、HSE管理體系、內部控制管理手冊、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等;建立了“1+N”內控制度體系,通過持續更新和完善,實現了對992個流程、1514個風險點和1102個控制點的有效管控,保證內控管理體系框架總體穩定、要素完整、有效銜接;以國際合規與反賄賂體系認證為契機,將國際標準體系要素嵌入現有公司規章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合規經營管理要求和制度體系;構筑了堅實的大數據基礎,通過EPC總承包各工作環節的云平臺建設,以及投入應用數字化集成設計、集約式采購、數字化施工、模塊化建設等一系列平臺系統,實現了異地協同、資源共享、成本降低、質量效率提升。接下來,公司將錨定“加快建設基業長青的世界一流國際能源工程公司”的新愿景目標,進一步構建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一是堅定不移推進管理提升。建設對標世界一流價值創造標桿企業,打造效率效益突出、價值創造能力卓著的標桿樣板。與德希尼布、塞班、日揮等先進企業進行深入對標,制定可操作、能落地的實施方案。開展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形成更具創新力、競爭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堅定不移走國際化經營道路。全力服務國家能源合作大局,鞏固站穩核心成熟市場,深度挖掘規模潛力市場,積極穩健突破新市場;整合全球優質資源,與優質合作伙伴廣泛交流,加快市場響應速度,擴大合作交流的“朋友圈”、互利共贏的“生態圈”;將國際規則、中方管理和屬地化相結合,提高國際化本土化比例和管理水平,創新項目管控模式,形成“預制工廠+模塊組裝場+安裝現場”新型項目組織模式,不斷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工程
第二,讓戰新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最強動量”。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不斷突破束縛,促進生產力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大國博弈的重要陣地。公司制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并在非常規油氣、伴生礦產資源、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綠色環保、數智產業、深海深地能源等8大產業上率先開拓,形成了非常規油氣開發地面工程成套技術、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新能源地面工程系列技術、高端裝備設計及制造技術、綠色環保工程成套技術、智慧油氣田數字化交付技術、天然氣制高端碳材料技術等尖端前沿技術利器,部分技術實現國際“并跑”、國內“領跑”,部分領域實現市場份額領先。接下來,公司將發展“雙碳戰新”作為一項重大和緊迫的戰略任務,圍繞主責主業,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努力開辟新領域、塑造新動能、領跑新賽道。一是加速搶占“雙碳戰新”技術高地。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轉型所急、公司所能,完善戰略布局,加快推進產業升級,著眼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切實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全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突破最緊急、最迫切的關鍵核心技術;突出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持續向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大力發展數字孿生和AI技術,打造以數字化集成設計、集約采購、“智慧工地助手”和數字化交付為核心的數智高地;堅定不移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釋放更多新質生產力的活躍因子。二是進一步提高“雙碳戰新”市場占有率。樹牢“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堅持靠前服務,努力為客戶提供節能、降耗、減碳全套解決方案;大膽探索投融資、數字化、產品分成、技術入股和孵化產業等新業務模式,通過“技術+產品+服務”的方式獲取項目,并帶動施工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探索產業、項目、資源、人才、資金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打造傳統與新興優勢互補、兩翼齊飛的市場開發新格局。
玉門油田300兆瓦光伏發電工程
第三,讓創新人才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創新人才的規模結構和素質水平是關鍵因素。推動企業“新”“質”兩端發力,既要在政策上激活傳統油氣地面工程業務人才的創新動力,遵循工業化、數智化、綠色化、自主化產業方向,加速人才賦能;又要在布局上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人才梯隊,按照“卡脖子”技術清單,集聚資源、搭建平臺、招才引智,延長能源工程產業鏈條,為打造基業長青的產業集群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接下來,公司將堅持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定位,聚焦“生聚理用”人才發展機制,持續強化人才培養、引進、激勵、使用等工作機制,著力打造戰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一是健全創新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統籌開展人才發展機制和推動創新制度建設,從根本上提升人才創新創造的主觀能動性。推廣重大科研攻關“揭榜掛帥”和“賽馬”項目制管理模式,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工程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分配激勵機制,鼓勵核心技術人員共享企業創新發展成果,激發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以專項人才計劃為牽引,促進率先建成行業級、國家級創新人才高地,以點突破帶動公司創新人才發展的全局性裂變升級。二是建設創新型戰略人才隊伍。分領域分層次做好創新人才專項規劃,動態建立緊缺人才圖譜,堅持引育“雙管齊下”,集成公司“產學研”戰略同盟創新優勢,以重點工程項目、重大科技任務為載體,靶向集聚、重點支持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示范團隊。發揮領軍人才把方向、帶隊伍的“頭雁”作用,實行團隊人才配套、硬件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個性化”政策,實現人才梯隊和核心技術“雙線”突破。實施青年工程科技人才托舉工程,積極加入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助力青年人才在創新突破中“冒尖”出彩。三是打造開放包容的人才創新生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最大限度為人才松綁減負,實行任務型精準創新和預研性自主立項相結合,簡化項目管理、經費預算使用等流程和辦法,為人才成長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持。健全創新人才榮譽表彰體系,培育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讓更多工程科技人才在新賽道上跑出創新發展的“加速度”。依托海外業務平臺,拓展公司創新人才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范圍和渠道,構建有利于國際人才顧問指導、項目合作的更加開放靈活的政策環境,增強匯聚全球創新人才的吸引力,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伊拉克哈法亞天然氣處理廠工程
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深刻認識到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驅動作用。公司將著力增強國際市場開拓力、培育戰新產業競爭力、激發人才隊伍創新力,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勇擔中國石油工程建設的主力軍重任,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堅實支撐,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