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電行業的企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局面。
一方面是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急劇擴張,為所有的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超級火熱,新增規劃投資項目數量和規模超過之前五年的總和。戰新產業研究院(SEIR)根據市場可跟蹤信息統計,2016年中國超過70個企業新增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總投資項目數量達87個,總規劃投資額達3777億元,規劃新增新能源汽車產能達1028萬輛。
這迫使鋰電行業的企業都要去思考如何擴大產能和規模,以滿足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市場空間更加廣闊,“錢”景擺在面前,能否抓住取決于企業的決斷力和過往的積累。
另一方面,鋰電行業的企業卻又不能也不敢掉以輕心。
在市場急劇變化過程中,總有企業會掉隊甚至被淘汰掉,我們不能總是報以“不會是我”的心態來迎接這一切,而是要更加積極主動。
那么,筆者今天就來淺薄的講一講,中國的鋰電企業在二十年未遇之變局下,為什么不能也不敢掉以輕心?權作拋磚引玉。
首先,新能源汽車對電池的要求肯定跟數碼電池不一樣。
電池廠商的產能規模得跟上、質量得跟上、管理得跟上、生產自動化程度得跟上、電池能量密度得跟上;隨之而來,對材料廠商和設備廠商等供應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廠商需要研發出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材料,才能滿足電池廠對質量的要求;設備廠商需要研發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設備,以適應電池廠商的要求和變化。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高續航里程、高安全性、低成本的要求。
其次,新能源汽車從2009年的“十城千輛”工程開始推廣,在2014年之前都是政府在強推,收效甚微;直到2015年,補貼政策落地,才真正迎來了爆發。
上文提到2016年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規劃投資,接下來說另一個數據,2016年,中國動力鋰電池新增項目達83個,總規劃投資額達1820億元。
這兩個數據說明,國家政策給力了,吸引了無數的資本在這一兩年內涌向新能源汽車和鋰電行業。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產業突然的爆發,我們的專業人才配套能否跟上呢?
汽車行業還好說,它本身就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從業人員龐大。麻煩的是鋰電池行業,真有那么多專業的人才去滿足突然增多的項目嗎?
所以,各位企業,你們做好了被挖人的準備了嗎?
筆者相信,在今天,鋰電行業的所有企業留住人才的緊迫性要遠遠大于過往。然而我們留住人才的思維能否跟上時代呢?
關于如何留住人才,有各種各樣的管理論文、專著去闡述。核心無非兩點:委以重任,給夠錢。
具體怎么做,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做法。在筆者所接觸到的鋰電企業中,有很多企業在闡述企業價值觀的時候,都會明確表示企業同員工共同成長,甚至利益共享。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那么鋰電行業究竟有沒有“別人家的企業呢”?
以去年的年終獎來看,相當多的企業都會根據績效來發放。但大手筆的我只看到一家叫做廣州紅運混合設備有限公司的企業。
這家公司2016年年終發了六臺大眾寶來,其他的各類小獎項不計其數。而事實上,廣州紅運只是一家做攪拌機設備的企業。
所以,下游那些動不動幾十百把億的電池企業,你們沒有人家做得好哦。
筆者認為,局面變化了,所有的思維都要跟隨進步,今天的鋰電行業企業已經不允許出現“江南皮革廠”了,這樣的企業沒有生存空間。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