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電動化浪潮,國內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擴產、簽約的利好消息接連不斷。
據業內統計,自開年至今,簽約、開工的電池項目超40筆,總投資過百億的達到15起。
“百億級的投資,現在已經很常見。”業內人士表示,動力電池行業具有高資金、高技術壁壘的特征,1GWh生產線對應投入金額達3億元-5億元,電池產業投資門檻已大幅提升。
截止2021年,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占據全球鋰電池近六成的市場空間。
受益于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電動自行車規模不斷擴大,對鋰電池產量需求不斷增加,TWh時代加速到來,預計2023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有望超800GWh,同比增長80%左右。
除我國企業外,日韓電池企業如松下、三星 SDI、 LG新能源、 SK On等都在東亞、歐美等基地投入巨資擴產。
而就在電池廠商跑馬圈地擴張產能時,產能過剩質疑聲音漸起。
據波士頓咨詢數據,到2025年中國鋰電池市場需求量預計會達到680GWh,而粗略估算下,國內企業目前宣布的規劃產能到2025年已超過2.6TWh。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也在此前公開演講中表示,預計最晚后年,鋰電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
2022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指出鋰電池產業鏈供應鏈應“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
業內認為,面對產能過剩的尷尬局面,唯有做到有成本技術優勢的廠商才能活到最后。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