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網消息:近日,《BP世界能源統計2007》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6》聯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前者收錄了截至2006年底世界范圍內能源生產和消費的一系列最新數據。后者則記錄了截至2005年底,有關中國國內能源市場的諸多方面信息。
去年能源消費延續近年來發展趨勢
大量數據表明,2006年又是能源價格高企且大幅波動的一年。盡管價格居高不下,世界能源消費的增長仍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延續著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能源使用進一步從亞太經合組織外移,同時碳素密集度也在不斷升高。
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魯爾在《BP世界能源統計2007》的發布活動上指出:“市場在2006年再次展示了其有效的運轉能力,一次能源消費增長減緩,尤其是那些價格上漲得最多的燃料油。”
世界能源增長速度連續第二年放緩,增速從2005年的3.2%下降到2.4%,但仍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亞太地區近幾年能源需求增長態勢,在去年得到延續。持續高企的能源價格致使主要能源進口國的消費增長放緩,尤其是美國。盡管美國的經濟持續增長,但其2006年能源消費比上年下降了1%。
油氣儲量并未發生顯著變化
2006年世界石油儲量為40年,天然氣儲量為60年。盡管石油儲量略有下降,仍比10年前高出15%,達到1.2萬億桶。在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增長的帶動下,全球天然氣儲量小幅上升,達到181萬億立方米。
受油價上漲影響,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石油消費每天下降40萬桶,是上述國家過去20多年來最大降幅。去年8月份油價每桶突破78美元,創歷史新高。自2001年以來,全球石油消費增長創新低,僅為0.7%,是過去1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經合組織國家的消費下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全球石油總產量增加了0.4%,達到8170萬桶/日。由于需求疲軟,石油輸出國組織去年年末實行近兩年來的首次減產。就全年來講,石油輸出國組織平均增產13萬桶/日,至3420萬桶/日。
阿聯酋和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產量增長的主力,而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的產量則有所降低。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外的產量在2006年增加了30萬桶/日,然而,增幅仍不及過去1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俄羅斯的產量增加了約22萬桶/日,居增幅榜首,其次是阿塞拜疆、安哥拉和加拿大。
天然氣在俄羅斯和亞太地區需求增長帶動下增長了2.5%,接近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2006年,俄羅斯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了7%,占全球增長的40%,幾乎相當于整個亞太地區的消費總量。
2006年的天然氣生產在俄羅斯增產的推動下,呈現了多年以來最強勁的增長,增幅約為3%,美國的天然氣生產已經從2005年的颶風帶來的嚴重損失中完全恢復過來,英國天然氣產量卻持續第6年下降。
其他能源增速較快
去年煤炭再次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碳氫燃料。中國的煤炭需求連續第八年增長,然而,與近年兩位數的增長相比,8.7%的增幅已經大大降低。美國煤炭消費連續第二年下降,而英國和經合組織其他國家的煤炭消費則連續第三年上升。
全球核電生產增加了1.4%,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經合組織。水力發電量增長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達到3.2%,其中中國、印度和巴西的裝機容量增長尤為顯著。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世界風能和太陽能利用率持續快速增長,但起點較低。2006年,世界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增長了25%,但是占全球電力生產的比例仍不足1%。太陽能發電同樣迅猛增長,然而同風能發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補貼,而其占全球電力生產的貢獻就更小了。
2006年世界乙醇消費增長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