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外景。竇麗娟攝
鐵人的誓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的追求: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考驗。
鐵人的志氣:我們一定要把祖國建設得好好的,不受別人侵略,我們要在世界上喊得響響亮亮的,我們是中國人。
鐵人的情懷:我們打井的,講干勁,要猛如老虎。講細勁,要細如繡花。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
有一個親切而響亮的名字——鐵人王進喜,讓所有的石油兒女為之自豪。有一種創業精神——鐵人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石油人永遠向前。有一面高揚的旗幟——大慶紅旗,引領著中國石油事業快速發展。鐵人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他把自己與祖國石油工業的前途和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他終生心系鉆井,魂系石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來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正前方鐵人手扶剎把的雕像巍然矗立。這一經典形象揭示了紀念館的主題,增添了紀念館的靈氣和神韻。溫家寶總理題寫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八個金色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廣場兩側分別映襯著《崛起》和《奮進》的群雕,生動地反映了大慶會戰隊伍是以鐵人為代表的英雄群體。從建筑外形上一眼望去,巍巍挺立的鉆頭造型,“工人”二字的組合,象征鐵人王進喜生命年輪的47級臺階……這些元素符號的運用,賦予紀念館鮮活的石油行業特征和鉆井工人的個性特點。
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群雕——《石油魂》。氣勢磅礴的雕塑群反映了從大慶石油大會戰中走出來的英雄群體。他們當中有鉆井、采油、油建工人,有黨政機關干部、專家教授以及職工家屬。在栩栩如生的英雄群體中,最突出的是鐵人王進喜的高大形象。這些構成了一幅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會戰英雄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熱情,在熱火朝天的石油大會戰中走來的群體形象,給人以震撼,給人以力量。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在人物紀念館中首次運用表現石油工業題材的多媒體半景畫。《大慶石油會戰》便是當年石油大會戰的一個縮影。一望無際美麗的大草原,點綴著多個晶瑩閃亮的泡沼,筆直的濱洲鐵路斜臥其中,遠處隱約可見住戶不多的村落。畫面上井架林立,油井成排,防護林成行,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到處呈現一派機器轟鳴、人歡馬叫、熱火朝天的大干場面。鉆井工人正在打井,轉盤飛轉,鉆機轟鳴;油建職工正全力搶建井站,粉刷井口房;解放軍戰士在搶建八一輸水管線;勞動家屬在開荒種地,和職工一起建造“干打壘”;各級領導親臨現場指揮,專家教授和大批科技人員同工人一起勞動,一起研究試驗;“萬人誓師大會”、“六一首車原油外運”等畫面栩栩如生。3臺投影機配合場景演示著真實的歷史資料,形象、生動、宏觀地再現了以鐵人為代表的會戰職工克服困難,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氣壯山河石油大會戰中的感人場面。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從而受到鼓舞、激勵和鞭策。
紀念館里《人拉肩扛》的場景讓觀眾深受教育和感動,鐵人帶領1205鉆井隊人拉肩扛運鉆機的時間、地點、環境用大型文物和大尺度的模型、天然景觀及動態投影表現,原汁原味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號子聲、吶喊聲響徹云天,令人震撼,仿佛置身于當年的艱難創業之中。
進入開放的《牛棚指揮所》,你會感受到大會戰時緊張的生產生活氣息。置身其中,如同參加會戰的其中一員,深切體味著會戰隊伍艱苦的條件,也領悟到會戰領導與全體將士同甘共苦的奮斗精神。
在場景《鐵人辦學》前,家住解放村的馬健華感慨地說,當年她大哥、大姐跟隨父母來到這里,沒有學校,整天在草原上跑,像個野孩子。是鐵人辦起了學校,我們后來都在鐵人小學上學。“鐵人小學”是鐵人在鉆井二大隊辦起的大慶油田第一所學校。當時沒有教室,鐵人組織人支起帳篷;沒有桌椅,就用磚頭壘起土臺子代替;沒有黑板,找塊木板刨平涂上黑色油漆;沒有教師,就請有文化的職工當教師。第一批只有8個學生,王進喜任校長,并為學生上了第一課。場景《鐵人辦學》再現了當年的情景,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對鐵人的崇敬與愛戴。
場景《跑井》表現了王進喜當大隊長以后,養成了“跑井”的習慣,為井隊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場景中,隆冬時節,寒風肆虐,滴水成冰,鋼鐵似乎都在嚴寒中退卻,而我們的英雄鐵人卻騎著摩托車,身著老羊皮襖,背著小挎包和筆記本,帶著干糧袋和工具袋,頂風冒雪,深入井場,靠前指揮。逼真的人物雕塑,形象的道具模型,生動的畫面效果,又一次詮釋了鐵人精神的豐厚內涵。
7月28日8時,記者在鐵人紀念館看到一群穿戴整齊的年輕人正簇擁著一位胸佩軍功章的老人緩緩地走向鐵人紀念館。記者與老人攀談起來。老人叫武文祥,今年80歲,曾參加過解放蘭州、石家莊、天津的戰役和抗美援朝,在槍林彈雨中立下赫赫戰功,是1960年參加大慶石油會戰的老英雄、老會戰。他與大慶油田技術監督中心的幾十名團員青年冒著36攝氏度的高溫來到鐵人紀念館,緬懷鐵人王進喜的光輝事跡。炎炎酷暑,擋不住老英雄、老會戰火熱的情懷。團員青年圍坐在鐵人塑像前聽老英雄講述大慶會戰史,回憶和鐵人并肩戰斗的崢嶸歲月。
7月31日14時,記者再次來到鐵人紀念館。每來一次,心靈都有一種震撼,一種感動,一種懷念,一種力量。記者了解到,從2006年9月26日開館到2007年8月13日,已有來自社會各界的24.7萬人次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面對厚重的創業史,我們看到歲月的滄桑,王進喜用他47歲短暫的人生,努力去書寫中國石油的輝煌。面對厚重的創業史,我們看到一面旗幟,感受到一種激情。這位打井巨人、精神巨人,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為國家積累了財富,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毛澤東主席接見王進喜時,稱他是“工業的帶頭人”,周恩來關懷地說他是“大慶的優秀代表”,鄧小平兩次接見他給予高度贊揚,江澤民親切地說:“王進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胡錦濤鼓勵大慶人:“珍惜大慶光榮史,再創大慶新輝煌。”溫家寶深情地說:“我對大慶有感情,我對鐵人有感情。”
“我們的眼光不要光盯著自己井架上那面小紅旗,我們要爭的是黨和國家的大紅旗。”“我從小是放牛的,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紀念館里,鐵人王進喜鏗鏘有力的話語久久地在耳邊回響……
記者感言:
鐵人王進喜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偉業不朽,精神永存。他用終生實踐所創造的鐵人精神猶如基因和血脈,在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中不斷傳承,內化為人文品質,鑄造成精神動力。特別是他那“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在不要割斷歷史”,深刻地影響和鼓舞著幾代石油人,成為人們干事創業的座右銘。
時事變遷,物換星移。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早已流淌在石油人的血液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成為穿越時空的永恒豐碑。
背景鏈接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始建于1971年,1975年、1991年兩次進行改建。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遷建新館。2006年8月10日,溫家寶總理為紀念館題寫館名。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紀念日正式開館。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主體建筑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鳥瞰呈“工”字形,側看為“人”字形,象征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主體建筑高度47米,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鐵人王進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建筑頂部為鉆頭造型,象征大慶油田奮發向上、積極進取。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展覽共分石油魂、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悔奉獻、鞠躬盡瘁、精神永存、永遠的鐵人九部分,展出珍貴歷史照片350余幅,珍貴文物近千件,館藏品5000余件。有很多珍貴文物,如鐵人參加群英會戴過的前進帽、20世紀60年代大慶石油會戰時領導用過的行軍床、李敬日記、鐵人用過的筆記本、記賬單、1960年職工學“兩論”的心得筆記、“五兩保三餐”的下米賬等都是首次展出。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中國石油企業文化建設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特約記者 竇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