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大慶精神是中國石油的創業精神,大慶精神是中國石油的發展動力,是石油企業從成功走向成功的靈魂。我們家三代人用著幾十年歲月一一經歷、實踐和體會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三個面向”、“五到現場”、“五條要求”等大慶精神的偉大魅力。
我的祖父:大慶精神,我們就是這樣做的
1956年,瀘州陽高寺氣田開鉆。1958年,瀘州炭黑廠開始建設。1959年3月,陽高寺氣田1號井完鉆等待投產。與此同時,瀘州炭黑廠經過1年多時間搶建竣工,等待點火。當年二十歲的爺爺,就是這支建沒大軍中的一員。第一代石油人,而今七十歲的老人,講述著他們當年學大慶精神的故事。
1959年4月2日,從隆昌氣礦抽調了8名采氣工,連夜奔赴陽1井,組成了瀘州氣礦第一個采氣生產班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一定要保證按時投產。”陽1井,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一口氣井,開發這類井,沒有先例,沒有經驗。投產前的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住的地方是一間四面透風的席棚,睡的是稻草堆,疲倦得支撐不住了,就倒在草堆上睡一會,接著又干,23天沒有洗澡換衣服。4月25日投產成功,炭黑廠成功點火。
在投產的幾個月里,井站什么都沒有。沒有值班室,自己動手,用兩個油桶加幾塊片石,頂上用一塊鐵板,簡單地將U形計量管遮蓋起來,在鐵板下無法直腰,有時腿腳蹬麻了,一不小心就碰個疙瘩。太陽直曬下鐵板燙人,弓身在里面,是難以忍受的蒸籠般的煎熬,就是在這個值班室里工作了整整一個夏天。沒有電燈,照明只有一支手電筒,最折騰人的是下雨天的晚上,滿身是水,半身是泥,保溫火熄了再點,點了又熄,沒有坐的沒有躲雨的,一晚上就在設備區轉得是精疲力盡。生產資料、報表無處存放,東躲西藏,有時沒辦法,只好把自己遮雨的工具頂在報表上。老人回憶說:“資料打濕了就沒有用了,人打濕干了就沒事了。”
說起生活,那才是難。陽1井離瀘州雖然不遠,可那年月買點小菜也不容易,每月供應二兩肉,只能吃點意思而已。
每月把米面全部買回來,再買幾斤鹽,有時也買幾斤豆瓣,每月大部分日子是靠鹽水和飯,豆瓣下飯吃過來的,就這樣整整吃了3年。
1959年9月,在陽1井成立了第一個采氣隊-陽高寺采氣隊。這時新井投產一個接一個,人手不夠,仍要大干快上,于是就“二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一人搞會戰;二人工作一人頂,抽出一個上新井。”記得當時抽調我們3名同志去投產陽13井,頭天接到任務,第二天天沒亮就挑著行李啟程。找不到路該怎么走,只好邊走邊問。渴了,捧一捧田里的水,餓了,還是只有喝一口山間流水。到井場已經天黑了,想到附近找點吃的,可四周沒有農家,又沒有鍋勺,突然發現鉆井隊剛剛搬走的破草房邊有半邊瓦罐,于是把半邊瓦罐洗干凈往三塊石頭上一放,用隨身帶的米煮了點稀飯,一人吃一碗。第二天隊上才送來了一些投產用的物資。可還是沒有灶具,就很不情愿地用鋁盔煮飯吃。
陽1井隊部的人逐漸增多,生產和生活用水靠挑開始供不應求,沒有電、沒有電機、沒有水泵,就利用一根放空管線,在山下的河溝里安裝了一個油桶,用放空的天然氣壓力一桶一桶地把水壓到井場上的小水池里。用天然氣壓的水,水質太差,這種水陽1井的人用了3年時間,有許多職工不知不覺染上了各種慢性病。班長謝植財50多歲就被當年沉積的病魔奪去了生命。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大慶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再苦再累,沒有人叫苦退縮,沒有人嘆息回避。
我的父親:大慶精神讓我們挺直腰桿
1982年,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石油企業迅速復蘇。這時的瀘州氣礦早已更名為川南礦區。父親參加工作時,爺爺對他說:“一定要以三老四嚴的作風好好要求自己。”再學大慶精神,父親給我講述著那些并不久遠的故事。
在讀書的時候,看了鐵人王進喜的紀錄片,大冷天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的事跡讓我十分敬佩。自己能成為一名石油工人,覺得非常榮耀。
參加工作在寺23井,寺23井是四川石油管理局的“紅旗井站”。在這里上班非常嚴格,工作區和生活區很近,用一條紅線劃分開。上班時,不準回生活區,不準做其它事,送飯到值班室;上夜班,不準打盹;看壓力,半分鐘都不能推遲;技術學習、填寫資料只能寫工程字,不允許涂改。雖然嚴格,卻沒有一個人越過那條紅線。住的宿舍蚊帳、衣架、洗臉毛巾都必須整齊一致。這種嚴格的管理,使我的技術水平很快提高,做什么都嚴格按標準。寺23井雖然實習生多,卻實現了記錄填寫10萬個數據無差錯的奇跡。
1986年,我被抽調到主1井參加投產會戰。當時赤天化用氣量猛增,在生活條件完全不具備的情況下搶時投產,全力保大化肥。經過五天五夜的搶投,提前了8天供氣。最困難的是接下來的日子。主1井四周全是海拔高的竹林山區,買東西要到二十公里外的小鎮。生產忙走不開,有一次連續15天吃干鹽菜,接著吃了一個月筍子,吃得口水流心頭慌。沒人要走,心中只有工位。有一條進山的路斷了,通訊又壞了,每天的生產情況無法匯報,只得天天送資料下山,每天四十公里兩頭黑,有時還買點東西背幾十斤走,不管風雨有多大,沒有人說不去,沒有差一天資料。
進入九十年代初,石油企業又一次掀起學大慶熱潮。重點是標準化班組建設,上墻資料統一格式,值班桌上擺放資料和器具統一,工具箱統一順序擺放,所有場站設備每天清潔。兩個文明建設蓬勃發展。深入學一次大慶精神,就讓我們的思想進一大步,讓企業的管理水平又上一個新臺階。大慶精神,讓我們這一代石油工人挺直腰桿,成為祖國模范的建設者。
我的大慶:時代精神延續發展
2001年,企業連續重組,原來的川南氣礦改名為現在的蜀南氣礦,我從部隊轉業分配到長11井。長11井是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的一個井站,分到那里,我氣得跑回家,滿以為父親會給我找關系換個好點的地方,父親只有一招,給我講他和他父親過去的故事,父親說:“你是在工作,一點苦都怕,怎么干得好。如果都怕苦,哪來大慶,哪來今天的石油大企業?”慢慢地我想明白了,老石油人那感天動地的創業精神,對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嚴格服從組織安排的精神。他們的石油情結是大慶精神在他們心中刻下的深深印跡,是伴隨他們一生不變的追求與努力。回到井站,我的心靜下來,認真跟師傅學技術,專心上班。心靜自然明,有精神,有目標,工作的苦累和寂寞就不再是痛苦,不再是壓力。我開始自豪,自己慢慢成長為一名新一代的石油工人。
這幾年,從采氣隊到成立作業區變化很大。企業對員工以人為本,井站安裝了空調,配備了電腦,工作環境完全改善,工作兩個月,休息兩個月,休息時又集中進行技術培訓,技能素質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提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健康、質量、安全環保管理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從標準化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深化,隨時感受到石油企業與時俱進和諧發展的節奏。在這個節奏中,最重的音符,就是再學大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