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兩國經貿發展態勢平衡,增長潛力很大,但同時提醒中國企業,不要急于擴大對印度的出口貿易,要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地開展對印度的經貿活動
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從22日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6月23日,印度工業聯合會與中國商務部經貿研究院聯合舉行了研討會。據了解,這還是中印雙方第一次舉行這樣的研討會。
從研討會上傳遞出的信息說,隨著中印兩國領導人的互訪以及人員往來的增加,經貿發展也將進一步擴大,在未來幾年內,兩國貿易額將達到100億美元。
互補型經濟
使貿易具有發展潛力
商務部亞太研究室主任徐長文認為,中國與印度是近鄰,也都是文明古國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場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還是與中國建交最早的國家。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雙方經貿往來多年來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兩國關系的逐步改善,經貿發展的步伐才有所加快,經貿發展已經從單純的商品貿易逐步擴展到包括承包勞務、技術合作和相互投資等在內的廣泛的經濟合作。盡管目前兩國經濟合作的規模與數量同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還很不相稱,但已經顯出了一定的發展潛力:一方面,貿易額不斷刷新紀錄,從1990年的2.6億美元,到去年年底達到了將近50億美元;另一方面,兩國貿易額一直處于平衡發展的態勢,增長的潛力很大。
據了解,目前,兩國企業間的相互投資還相當有限,但已經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據印度方面的統計,截止到2002年年底,中國在印度已經簽訂的投資合同金額將近5億美元,主要是在機械設備、信息技術和化工領域,印度在中國的投資也有1億多美元,主要在制藥、信息技術、耐火材料和金剛石等領域。印度駐華使館的人士說,印度企業對中國的汽車輪胎、汽車配件、兩輪車和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很感興趣,并且希望在這些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中印經貿中存在的問題
徐長文分析指出,中印經貿發展的步伐雖然有所加快,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多,這些問題不僅給兩國關系蒙上陰影,也影響了經貿的發展。
第一,“中國威脅論”在印度的經貿領域抬頭,可能影響兩國經貿發展。事實上,中國商品在印度市場上并不多。據有關方面的調查,中國商品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尚不足3%,不僅低于韓國、新加坡和泰國,更低于美國、歐盟在印度市場兩位數的占有率。
第二,印度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森嚴,中國商品難以進入。近年來,印度為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對其較高的關稅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但仍居較高水平,最高關稅由400%降至50%,平均關稅由87%降到27%。高關稅阻止了外國商品的進入,中國商品同樣也難以進入。
第三,中國企業多頭出口、自相殘殺而給印度反傾銷提供了口實。近來,國內企業出現—種對印度經商的“盲目”熱,很多企業都從事對印度的經貿活動。在印度市場上經常是一種商品,中國多家企業經銷和出口,為爭奪市場甚至不惜賠本,相互削價競銷,自相殘殺,給印度以中國傾銷的口實。被印方制裁打擊后,全軍覆沒,退出市場。
第四,對印度市場不調查不了解就匆忙進入。印度擁有10億多人口,經濟也在持續發展,它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但是目前市場還是有限的。
專家告誡:
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徐長文認為,隨著中印兩國經濟的發展,雙方的經貿合作也將加強。特別是在軟件開發方面,印度已經占據全球市場16.7%的份額。對于印度的發展我們應密切關注,而關注的最好辦法便是加強同它的交往。“中國威脅論”在印度的經貿領域雖然有所抬頭,但是不可能持續下去,兩國經貿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
在這種條件下,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抓住中印經貿領域的機會和應對發展中的問題呢?
徐長文認為,中印之間構筑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很重要,也應該研究和探討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企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努力調查研究,著眼未來發展。對于已經與印度開展經貿合作的企業來說,要努力鞏固目前自己的陣地,立足眼前,著眼未來,積極對印度的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從事經貿的習慣做法進行調查研究,積累經驗,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地開展合作。
第二,探討新的合作方式。鑒于目前印度對我國商品進入市場所產生的嫉妒和恐懼心理,我國企業在鞏固傳統商品市場的同時,不要急于擴大對印度的出口貿易,特別是要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相互削價競銷的問題,要積極探討新的經濟合作形式,如發展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開展工程承包等。
第三,在印度尋找好的合作伙伴。在印度,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辦事程序及經商習慣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作為外國企業要掌握這些又很不容易,根據外國企業在印度的成功經驗,找一個可靠的、有能力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合作伙伴極為重要,我國企業也應該在這方面積極探索,以便更好地在當地經商。
據《中國經濟時報》
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從22日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6月23日,印度工業聯合會與中國商務部經貿研究院聯合舉行了研討會。據了解,這還是中印雙方第一次舉行這樣的研討會。
從研討會上傳遞出的信息說,隨著中印兩國領導人的互訪以及人員往來的增加,經貿發展也將進一步擴大,在未來幾年內,兩國貿易額將達到100億美元。
互補型經濟
使貿易具有發展潛力
商務部亞太研究室主任徐長文認為,中國與印度是近鄰,也都是文明古國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場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還是與中國建交最早的國家。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雙方經貿往來多年來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兩國關系的逐步改善,經貿發展的步伐才有所加快,經貿發展已經從單純的商品貿易逐步擴展到包括承包勞務、技術合作和相互投資等在內的廣泛的經濟合作。盡管目前兩國經濟合作的規模與數量同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還很不相稱,但已經顯出了一定的發展潛力:一方面,貿易額不斷刷新紀錄,從1990年的2.6億美元,到去年年底達到了將近50億美元;另一方面,兩國貿易額一直處于平衡發展的態勢,增長的潛力很大。
據了解,目前,兩國企業間的相互投資還相當有限,但已經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據印度方面的統計,截止到2002年年底,中國在印度已經簽訂的投資合同金額將近5億美元,主要是在機械設備、信息技術和化工領域,印度在中國的投資也有1億多美元,主要在制藥、信息技術、耐火材料和金剛石等領域。印度駐華使館的人士說,印度企業對中國的汽車輪胎、汽車配件、兩輪車和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很感興趣,并且希望在這些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中印經貿中存在的問題
徐長文分析指出,中印經貿發展的步伐雖然有所加快,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多,這些問題不僅給兩國關系蒙上陰影,也影響了經貿的發展。
第一,“中國威脅論”在印度的經貿領域抬頭,可能影響兩國經貿發展。事實上,中國商品在印度市場上并不多。據有關方面的調查,中國商品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尚不足3%,不僅低于韓國、新加坡和泰國,更低于美國、歐盟在印度市場兩位數的占有率。
第二,印度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森嚴,中國商品難以進入。近年來,印度為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對其較高的關稅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但仍居較高水平,最高關稅由400%降至50%,平均關稅由87%降到27%。高關稅阻止了外國商品的進入,中國商品同樣也難以進入。
第三,中國企業多頭出口、自相殘殺而給印度反傾銷提供了口實。近來,國內企業出現—種對印度經商的“盲目”熱,很多企業都從事對印度的經貿活動。在印度市場上經常是一種商品,中國多家企業經銷和出口,為爭奪市場甚至不惜賠本,相互削價競銷,自相殘殺,給印度以中國傾銷的口實。被印方制裁打擊后,全軍覆沒,退出市場。
第四,對印度市場不調查不了解就匆忙進入。印度擁有10億多人口,經濟也在持續發展,它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但是目前市場還是有限的。
專家告誡:
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徐長文認為,隨著中印兩國經濟的發展,雙方的經貿合作也將加強。特別是在軟件開發方面,印度已經占據全球市場16.7%的份額。對于印度的發展我們應密切關注,而關注的最好辦法便是加強同它的交往。“中國威脅論”在印度的經貿領域雖然有所抬頭,但是不可能持續下去,兩國經貿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
在這種條件下,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抓住中印經貿領域的機會和應對發展中的問題呢?
徐長文認為,中印之間構筑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很重要,也應該研究和探討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企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努力調查研究,著眼未來發展。對于已經與印度開展經貿合作的企業來說,要努力鞏固目前自己的陣地,立足眼前,著眼未來,積極對印度的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從事經貿的習慣做法進行調查研究,積累經驗,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地開展合作。
第二,探討新的合作方式。鑒于目前印度對我國商品進入市場所產生的嫉妒和恐懼心理,我國企業在鞏固傳統商品市場的同時,不要急于擴大對印度的出口貿易,特別是要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相互削價競銷的問題,要積極探討新的經濟合作形式,如發展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開展工程承包等。
第三,在印度尋找好的合作伙伴。在印度,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辦事程序及經商習慣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作為外國企業要掌握這些又很不容易,根據外國企業在印度的成功經驗,找一個可靠的、有能力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合作伙伴極為重要,我國企業也應該在這方面積極探索,以便更好地在當地經商。
據《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