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和工業化進程史表明,沒有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大發展。
由于制造業是工業的基礎和主體,因而高度發達的制造業也就成為衡量一個地方裝備水平和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成為反映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支撐,經濟強市目標就很難實現。無論是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經驗,結合南昌工業基礎,在大開放中推進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通過迅速提升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競爭力,努力把南昌建成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是最大限度地激活我市工業活力、充分發揮我市比較優勢的有效途徑,更是提升南昌城市綜合競爭力最重要最現實的選擇。
一、大開放為推進現代制造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昌是一個工業為主的城市,制造業占全市工業的95%以上。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南昌誕生。經過建國后幾十年的發展,南昌市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制造能力。尤其是近年來南昌市確立了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方針,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使我市制造業出現了四個明顯的轉變:第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南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如格林柯爾集團,在南昌興建空調生產基地;寧波三星奧克斯集團興建奧克斯(南昌)工業園;深圳方大集團建立方大(江西)新材料科技園,山東晨鳴紙業在南昌打造全國有競爭力的造紙基地等等,成為南昌制造業的新的“軍團”;第二,大批國內外知名制造業企業對我市原有的優強企業進行了嫁接重組。如中國華源與江紡強強聯合,中泰凱馬與南柴合資,中國四通重組江電,北海銀河高科并購江變等。通過資產重組,促進了企業在機制、產品、市場、管理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加快了企業快速裂變擴張,產生了“1+1>2”的規模倍增效應,嫁接重組后的企業已經成為南昌制造業又一新的增長板塊。第三,隨著美國福特、臺灣統一、中國普天、TCL、先科電子、LCOS數字彩電、娃哈哈、江西銅業、銀志服裝等制造業大企業相繼落戶南昌,還帶動大企業先進的技術、人才、管理理念以及為大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一并落戶南昌,使南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為南昌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第四,海內外制造業企業的紛紛入駐,使得南昌本土企業產生了強烈的發展共鳴,做大做強的信心和欲望空前高漲。江鈴集團在去年實現銷售收入60億的基礎上,今年更上一層樓,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40億。總之,南昌已經具備了容納大制造業的基礎條件和優勢,一個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強磁場”正在形成。
目前,南昌具備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現實基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基礎。目前我市已擁有汽車、醫藥、食品、家電、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30多個行業。二是產品基礎。已培育出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工業品牌產品,其中有2個中國馳名商標,36個江西省著名商標,48個省級名牌產品。三是技術基礎。
近年來,全市企業的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每年都有30多個新產品列入省級以上的開發計劃。已有2家企業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了一批技術開發中心,其中江鈴正在申報國家級技術中心。特別是清華、北大、浙大、南大科技工業園建成后,將大大提高我市的區域研發創新能力。至此,一個以汽車、醫藥和食品、新材料、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和家電等產業為龍頭的現代制造業發展格局已具雛形。南昌制造業初步實現了從常規發展向跨越式發展轉變;從以傳統產業帶動發展為主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共同帶動發展并重轉變;從以現有企業帶動發展為主向現有企業與新辦企業共同帶動發展并重轉變。
二、大開放為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用世界的眼光、開放的理念來審視,南昌制造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現在有兩種趨勢對南昌有利,一種是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企業分工的全球化,國際工業資本和制造業資本在向中國轉移;另一種是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部分產業因為商務成本等原因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再加上江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南昌做強做大,全力支持南昌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敏銳地把握發展現代制造業難得的機遇,主動順應日益強勁的現代制造業發展趨勢,努力把南昌建成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是歷史賦予的良機。再從南昌本身所具有的綜合條件來看,突出表現出五個明顯優勢。
(一)區位優勢。南昌是唯一一個與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珠三角”、閩中南經濟區同時相毗鄰的省會城市,具有緊連粵閩浙,延深港澳臺的獨特區位優勢,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二)市場優勢。隨著以南昌為中心的6小時市場經濟圈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的完成,使這個地區孕育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擁有4.5億人口,至少具有12萬億元工業品消費潛力,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
(三)低成本優勢。經測算分析,目前南昌與周邊城市相比,在水、電、氣、土地、勞動力等這些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方面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四)投資環境優勢。我市著力營造投資成本最低、回報最快、效率最高、信譽最好的投資環境,正在成為國內外眾多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城市和投資的熱土之一。
(五)生態環境優勢。我市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有一級的空氣、一級的水。特別是我們正在全力推進的現代文明花園城市建設,必將為廣大在南昌投資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當然,綜觀世界先進國家和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我市還存在一定差距,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面對客觀存在的不足,南昌制造業該怎么走出自己特色的路子,發展什么樣的制造業?對此,不僅要用自己的智慧,還要聚集全國乃至全球的智慧,盡可能少走彎路,為南昌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尋找一條更為便捷的道路。為此,我們成功地舉辦了“南昌發展論壇·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研討會,專家學者們提出許多真知灼見。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來,我們市委、市政府提出順應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大趨勢,用大開放的舉措,用3年時間把南昌建設成為生產基地型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再用5年時間基本建成為生產基地型和創新型相結合的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發展目標。
三、大開放為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撐大了空間
實踐告訴我們:開放的力度越大、程度越高,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能力就越強,發展的活力就越旺。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全方位、多渠道地吸引國內外各種資本到南昌投資發展制造業,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方針。當前,我們要實現改革的高位切入,打通“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體制通道,著力構建現代金融服務、進出關服務、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和人才供應五大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與大開放相配套的服務能力,充分運用市場力量,加快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建設。
(一)大力實施現代制造業龍頭企業工程。一方面,充分發揮南昌市場容量大的優勢,全方位、多渠道地吸引國內外多種資本到南昌投資發展制造業,特別是要千方百計招引世界500強和國內200家重點企業中的制造業企業到南昌投資大項目和有根產業項目,盡快提高南昌制造業企業的規模和水平。另一方面,以上市公司和優強企業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整合有效資源,鼓勵和支持我市自身的制造業企業實行低成本擴張,加快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從我市的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看,重點是要抓好汽車產業、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軟件產業、家電產業及服裝產業的發展壯大,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
(二)切實提高工業園區的承載能力。按照“穩固基礎,錯位發展,互為補充,完善功能,一流服務”的方針,注意工業園區的錯位發展。縣區工業園區的發展要注重產業的適當分工,注重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注重與國家級開發區相配套,努力使縣區工業園區形成特色園區,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形成相互補充、功能共享的工業園區發展格局。切實搞好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的完善。充分運用市場手段,加快園區的水、電、道路、交通、廠房、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高園區的辦事效率和管理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一流的服務。實行用地規模、納稅金額、單位面積投入產出、園區規劃服從城市總體規劃等多種因素的衡量和控制,做到規劃建設一片、配套完善一片、招商引資填滿一片。
(三)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堅決不搞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和健康的項目、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以及“黃、賭、毒”項目。園區建設征用土地嚴格按規定審批并辦理手續,同時依照法律規定給予農民經濟補償并落實到位;城鎮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全部進入市場,進行規范化的招投標;園區建設資金按市場化運作方式籌集,興辦企業嚴禁搞群眾性集資。
(四)著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力爭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南昌現代制造業的先導產業。抓住我市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的契機,加快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步伐,不斷推進我市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推動南昌制造業不斷向高附加值和高新化方向發展;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把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的增長點;抓好重點科技園區建設,著力提升產業規模和層次。
(五)切實提高發展現代制造業的產業配套能力。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經濟杠桿撬動”的原則,圍繞落戶南昌的重大制造業項目的整體或終端產品,以項目為中心,以企業為主體,以招商引資為主抓手,實施專業化協作配套工程,并有針對性地組建、培育各類專業市場,為企業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使引進的大企業、大項目能快捷、方便地獲取中間產品和原材料,同時延長產業鏈,加速產業集聚。
(六)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制造業的投資密度和強度。通過招商引資、積極爭取國家新上項目和技改項目立項、爭取國家債券和省技改貼息支持、爭取金融單位信貸支持、上市融資、重組嫁接、引入民間資本等多種辦法,切實加大對工業特別是對制造業的投資密度和投資強度。尤其要通過打造“信用南昌”和“信用企業”,積極爭取金融單位的信貸支持,充分挖掘金融資本潛力,擴大制造業信貸規模。
據《經濟日報》
由于制造業是工業的基礎和主體,因而高度發達的制造業也就成為衡量一個地方裝備水平和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成為反映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支撐,經濟強市目標就很難實現。無論是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經驗,結合南昌工業基礎,在大開放中推進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通過迅速提升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競爭力,努力把南昌建成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是最大限度地激活我市工業活力、充分發揮我市比較優勢的有效途徑,更是提升南昌城市綜合競爭力最重要最現實的選擇。
一、大開放為推進現代制造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昌是一個工業為主的城市,制造業占全市工業的95%以上。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南昌誕生。經過建國后幾十年的發展,南昌市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制造能力。尤其是近年來南昌市確立了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方針,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使我市制造業出現了四個明顯的轉變:第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南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如格林柯爾集團,在南昌興建空調生產基地;寧波三星奧克斯集團興建奧克斯(南昌)工業園;深圳方大集團建立方大(江西)新材料科技園,山東晨鳴紙業在南昌打造全國有競爭力的造紙基地等等,成為南昌制造業的新的“軍團”;第二,大批國內外知名制造業企業對我市原有的優強企業進行了嫁接重組。如中國華源與江紡強強聯合,中泰凱馬與南柴合資,中國四通重組江電,北海銀河高科并購江變等。通過資產重組,促進了企業在機制、產品、市場、管理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加快了企業快速裂變擴張,產生了“1+1>2”的規模倍增效應,嫁接重組后的企業已經成為南昌制造業又一新的增長板塊。第三,隨著美國福特、臺灣統一、中國普天、TCL、先科電子、LCOS數字彩電、娃哈哈、江西銅業、銀志服裝等制造業大企業相繼落戶南昌,還帶動大企業先進的技術、人才、管理理念以及為大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一并落戶南昌,使南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為南昌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第四,海內外制造業企業的紛紛入駐,使得南昌本土企業產生了強烈的發展共鳴,做大做強的信心和欲望空前高漲。江鈴集團在去年實現銷售收入60億的基礎上,今年更上一層樓,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40億。總之,南昌已經具備了容納大制造業的基礎條件和優勢,一個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強磁場”正在形成。
目前,南昌具備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現實基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基礎。目前我市已擁有汽車、醫藥、食品、家電、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30多個行業。二是產品基礎。已培育出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工業品牌產品,其中有2個中國馳名商標,36個江西省著名商標,48個省級名牌產品。三是技術基礎。
近年來,全市企業的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每年都有30多個新產品列入省級以上的開發計劃。已有2家企業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了一批技術開發中心,其中江鈴正在申報國家級技術中心。特別是清華、北大、浙大、南大科技工業園建成后,將大大提高我市的區域研發創新能力。至此,一個以汽車、醫藥和食品、新材料、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和家電等產業為龍頭的現代制造業發展格局已具雛形。南昌制造業初步實現了從常規發展向跨越式發展轉變;從以傳統產業帶動發展為主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共同帶動發展并重轉變;從以現有企業帶動發展為主向現有企業與新辦企業共同帶動發展并重轉變。
二、大開放為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用世界的眼光、開放的理念來審視,南昌制造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現在有兩種趨勢對南昌有利,一種是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企業分工的全球化,國際工業資本和制造業資本在向中國轉移;另一種是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部分產業因為商務成本等原因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再加上江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南昌做強做大,全力支持南昌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敏銳地把握發展現代制造業難得的機遇,主動順應日益強勁的現代制造業發展趨勢,努力把南昌建成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是歷史賦予的良機。再從南昌本身所具有的綜合條件來看,突出表現出五個明顯優勢。
(一)區位優勢。南昌是唯一一個與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珠三角”、閩中南經濟區同時相毗鄰的省會城市,具有緊連粵閩浙,延深港澳臺的獨特區位優勢,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二)市場優勢。隨著以南昌為中心的6小時市場經濟圈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的完成,使這個地區孕育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擁有4.5億人口,至少具有12萬億元工業品消費潛力,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
(三)低成本優勢。經測算分析,目前南昌與周邊城市相比,在水、電、氣、土地、勞動力等這些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方面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四)投資環境優勢。我市著力營造投資成本最低、回報最快、效率最高、信譽最好的投資環境,正在成為國內外眾多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城市和投資的熱土之一。
(五)生態環境優勢。我市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有一級的空氣、一級的水。特別是我們正在全力推進的現代文明花園城市建設,必將為廣大在南昌投資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當然,綜觀世界先進國家和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我市還存在一定差距,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面對客觀存在的不足,南昌制造業該怎么走出自己特色的路子,發展什么樣的制造業?對此,不僅要用自己的智慧,還要聚集全國乃至全球的智慧,盡可能少走彎路,為南昌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尋找一條更為便捷的道路。為此,我們成功地舉辦了“南昌發展論壇·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研討會,專家學者們提出許多真知灼見。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來,我們市委、市政府提出順應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大趨勢,用大開放的舉措,用3年時間把南昌建設成為生產基地型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再用5年時間基本建成為生產基地型和創新型相結合的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發展目標。
三、大開放為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撐大了空間
實踐告訴我們:開放的力度越大、程度越高,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能力就越強,發展的活力就越旺。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全方位、多渠道地吸引國內外各種資本到南昌投資發展制造業,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方針。當前,我們要實現改革的高位切入,打通“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體制通道,著力構建現代金融服務、進出關服務、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和人才供應五大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與大開放相配套的服務能力,充分運用市場力量,加快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建設。
(一)大力實施現代制造業龍頭企業工程。一方面,充分發揮南昌市場容量大的優勢,全方位、多渠道地吸引國內外多種資本到南昌投資發展制造業,特別是要千方百計招引世界500強和國內200家重點企業中的制造業企業到南昌投資大項目和有根產業項目,盡快提高南昌制造業企業的規模和水平。另一方面,以上市公司和優強企業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整合有效資源,鼓勵和支持我市自身的制造業企業實行低成本擴張,加快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從我市的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看,重點是要抓好汽車產業、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軟件產業、家電產業及服裝產業的發展壯大,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
(二)切實提高工業園區的承載能力。按照“穩固基礎,錯位發展,互為補充,完善功能,一流服務”的方針,注意工業園區的錯位發展。縣區工業園區的發展要注重產業的適當分工,注重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注重與國家級開發區相配套,努力使縣區工業園區形成特色園區,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形成相互補充、功能共享的工業園區發展格局。切實搞好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的完善。充分運用市場手段,加快園區的水、電、道路、交通、廠房、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高園區的辦事效率和管理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一流的服務。實行用地規模、納稅金額、單位面積投入產出、園區規劃服從城市總體規劃等多種因素的衡量和控制,做到規劃建設一片、配套完善一片、招商引資填滿一片。
(三)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堅決不搞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和健康的項目、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以及“黃、賭、毒”項目。園區建設征用土地嚴格按規定審批并辦理手續,同時依照法律規定給予農民經濟補償并落實到位;城鎮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全部進入市場,進行規范化的招投標;園區建設資金按市場化運作方式籌集,興辦企業嚴禁搞群眾性集資。
(四)著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力爭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南昌現代制造業的先導產業。抓住我市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的契機,加快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步伐,不斷推進我市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推動南昌制造業不斷向高附加值和高新化方向發展;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把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的增長點;抓好重點科技園區建設,著力提升產業規模和層次。
(五)切實提高發展現代制造業的產業配套能力。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經濟杠桿撬動”的原則,圍繞落戶南昌的重大制造業項目的整體或終端產品,以項目為中心,以企業為主體,以招商引資為主抓手,實施專業化協作配套工程,并有針對性地組建、培育各類專業市場,為企業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使引進的大企業、大項目能快捷、方便地獲取中間產品和原材料,同時延長產業鏈,加速產業集聚。
(六)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制造業的投資密度和強度。通過招商引資、積極爭取國家新上項目和技改項目立項、爭取國家債券和省技改貼息支持、爭取金融單位信貸支持、上市融資、重組嫁接、引入民間資本等多種辦法,切實加大對工業特別是對制造業的投資密度和投資強度。尤其要通過打造“信用南昌”和“信用企業”,積極爭取金融單位的信貸支持,充分挖掘金融資本潛力,擴大制造業信貸規模。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