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報告,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報告,是一個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報告,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綱領性文獻。報告充分肯定了改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僅論述改革的內容多、篇幅大、分量重,而且通篇貫穿著改革開放的精神,是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推進改革開放的動員令和進軍號,對推進和指導改革、順利實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面部署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報告在闡述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時強調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總體任務中,報告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兩句放在前面,寓意深刻、內涵豐富,顯示了推進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圍繞完成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報告提出了8個方面的重要舉措。這幾個方面是互相聯系、有機結合的,而改革開放貫穿其中。報告對實現工業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農村經濟和城鎮化建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建設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擴大就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創新辦法。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在鼓勵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和有條件的地方在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走在前列和發展得更快一些的同時,特別指出西部要“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改革發展的新路”。這一具有很強針對性的論述,完全符合西部地區的客觀實際,它對西部同時也對中部的很多地方具有普遍意義。報告對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部署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將成為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力量源泉和指路明燈。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新的國資管理體制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關鍵。20多年來,我們通過實行這個基本經濟制度,逐步消除了由于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的羈絆,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對經濟增長和總體進入小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報告提出了“兩個必須毫不動搖”、“一個統一”,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這些突破性的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必將大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邁向新的臺階,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報告對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作出了部署,對國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舉措,如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除極少數國家獨資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壟斷行業改革等。貫徹落實報告精神,將會有助于解決目前國有企業量大面廣、資產質量和效率不高、國有資產出資人不明確、國有股權結構單一、國有資產無人負責而導致大量流失等問題,有助于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建立產權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實現建成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
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作用不容忽視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鄧小平同志早有精辟論述。他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他還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報告部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并提出了9個方面的任務,這充分說明了我們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堅強決心。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目前的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和實現黨在新世紀現階段的奮斗目標,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
比如,民主制度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完全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還沒有真正形成,政府職能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等。因此,報告提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時的,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鍵措施。我們要把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認識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依法治國,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發揮他們在新形勢下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主力軍作用。應該相信,通過貫徹落實報告精神,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在九個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果,必將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如期實現。
理論創新對推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十六大報告是一個創新的報告,提出了許多新鮮的思想、觀念和內容。比如:一是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13年來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適合于指導新世紀現階段的新的改革實踐。二是它明確了在社會變革中新出現的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些社會階層是在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法律允許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我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報告明確了他們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有利于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它主張對各種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報告認為,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不同所有制經濟可以通過互相競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要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要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對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都應該給予鼓勵;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等。這些新政策對推進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意義十分重大。四是它提出要保護人們的私人財產。家庭財產和私人財產的普遍增加,是人們進入小康生活的根本表現。報告指出,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要“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這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有關立法和完善有關法律的進程,讓私人財產和公有財產得到同樣的法律保護。這些方針的付諸實施,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將競相迸發,改革開放的航船將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充滿希望的未來。
把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引向深入
據《經濟日報》
全面部署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報告在闡述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時強調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總體任務中,報告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兩句放在前面,寓意深刻、內涵豐富,顯示了推進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圍繞完成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報告提出了8個方面的重要舉措。這幾個方面是互相聯系、有機結合的,而改革開放貫穿其中。報告對實現工業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農村經濟和城鎮化建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建設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擴大就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創新辦法。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在鼓勵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和有條件的地方在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走在前列和發展得更快一些的同時,特別指出西部要“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改革發展的新路”。這一具有很強針對性的論述,完全符合西部地區的客觀實際,它對西部同時也對中部的很多地方具有普遍意義。報告對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部署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將成為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力量源泉和指路明燈。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新的國資管理體制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關鍵。20多年來,我們通過實行這個基本經濟制度,逐步消除了由于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的羈絆,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對經濟增長和總體進入小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報告提出了“兩個必須毫不動搖”、“一個統一”,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這些突破性的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必將大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邁向新的臺階,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報告對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作出了部署,對國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舉措,如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除極少數國家獨資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壟斷行業改革等。貫徹落實報告精神,將會有助于解決目前國有企業量大面廣、資產質量和效率不高、國有資產出資人不明確、國有股權結構單一、國有資產無人負責而導致大量流失等問題,有助于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建立產權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實現建成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
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作用不容忽視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鄧小平同志早有精辟論述。他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他還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報告部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并提出了9個方面的任務,這充分說明了我們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堅強決心。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目前的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和實現黨在新世紀現階段的奮斗目標,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
比如,民主制度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完全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還沒有真正形成,政府職能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等。因此,報告提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時的,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鍵措施。我們要把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認識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依法治國,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發揮他們在新形勢下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主力軍作用。應該相信,通過貫徹落實報告精神,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在九個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果,必將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如期實現。
理論創新對推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十六大報告是一個創新的報告,提出了許多新鮮的思想、觀念和內容。比如:一是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13年來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適合于指導新世紀現階段的新的改革實踐。二是它明確了在社會變革中新出現的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些社會階層是在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法律允許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我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報告明確了他們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有利于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它主張對各種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報告認為,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不同所有制經濟可以通過互相競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要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要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對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都應該給予鼓勵;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等。這些新政策對推進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意義十分重大。四是它提出要保護人們的私人財產。家庭財產和私人財產的普遍增加,是人們進入小康生活的根本表現。報告指出,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要“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這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有關立法和完善有關法律的進程,讓私人財產和公有財產得到同樣的法律保護。這些方針的付諸實施,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將競相迸發,改革開放的航船將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充滿希望的未來。
把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引向深入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