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兩位把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美國教授后,從心理和行為角度研究經濟現象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由此也導致實驗經濟學、行為金融學等一系列相關學科在國內興起。
日前,一位美國某大學的教授在國內演講,題目為“從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經濟學的新方向———從經濟學到幸福學”,吸引了眾多的聽眾。他介紹說,很多實驗證明,經濟學中對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不符合現實的,金錢并不總是實現幸福生活的最佳途徑,人們的決策也不總是在科學比較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得出的,而且,人們有時還會做出并非使自己幸福最大化的選擇。例如,美國人均收入從1945年到1990年增長約3倍,而科學調查的結果是,人們的平均幸福感不但沒有成比例地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他研究認為,人們生活的目標是幸福,而不是財富,財富只是手段之一,人們生活的幸福程度,也并不取決于財富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的信念、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環境中的對比感受等。他還表示,今后可能研究出衡量人們幸福程度的指標,以衡量經濟發展的成果和社會的進步。
的確,人們在經濟生活的現實決策中,并不總是理性和客觀的,往往受到各種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影響。但由此就勸告人們不要去掙錢,而直接去追逐幸福也難免有些脫離實際。現實中,相當高比例的人群追逐貨幣形式的財富而不是幸福本身,也是合情理的。因為,在多數人生活的前半階段,并不都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這種情況下,貨幣財富可以說是一種較早的選擇,當然這里指的是在合法、健康基礎之上的有形財富。
貨幣財富的最大好處是流通性好,或者說是轉換成本低、轉換效率高。相比之下,房地產財富雖然穩定性好,但流通性略遜于貨幣財富。而健康、情感、知識等財富雖屬于自己,不易被竊,但擁有一定數量后,邊際效用下降明顯,再多的投入也難以有顯著的效用增長,而且這類財富的衰減、折舊情況難以預測,穩定性欠佳。相比之下,貨幣或者概括為金錢,雖然有一定的損失風險,但相對而言,仍是最好的保值手段,今后在支付幸福成本時效率較高。在沒有找到幸福的目標之前,金錢應該是比較實在的一種存儲辛勞和夢想的媒介。同時這也說明,人們對正確幸福生活目標的確立理當越早越好,否則,當人生走到尾聲階段的時候,手握一大把金錢,卻還不知道錢干什么用,更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金錢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好東西,是財富的積累,但每個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標對于社會而言,未必都是好東西。不好的人擁有太多的錢,并用錢來實現不正確的自我幸福時,對于社會而言或許是一場災難。傳統的經濟學,在把人假設為理性經濟人之后,就把人的因素拋到了研究范圍之外,而這些新興的學科又把人拉回到了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之中,這不但更符合實際,同時也使原本嚴謹的經濟學問變得有些像哲學了。
據《經濟日報》
日前,一位美國某大學的教授在國內演講,題目為“從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經濟學的新方向———從經濟學到幸福學”,吸引了眾多的聽眾。他介紹說,很多實驗證明,經濟學中對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不符合現實的,金錢并不總是實現幸福生活的最佳途徑,人們的決策也不總是在科學比較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得出的,而且,人們有時還會做出并非使自己幸福最大化的選擇。例如,美國人均收入從1945年到1990年增長約3倍,而科學調查的結果是,人們的平均幸福感不但沒有成比例地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他研究認為,人們生活的目標是幸福,而不是財富,財富只是手段之一,人們生活的幸福程度,也并不取決于財富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的信念、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環境中的對比感受等。他還表示,今后可能研究出衡量人們幸福程度的指標,以衡量經濟發展的成果和社會的進步。
的確,人們在經濟生活的現實決策中,并不總是理性和客觀的,往往受到各種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影響。但由此就勸告人們不要去掙錢,而直接去追逐幸福也難免有些脫離實際。現實中,相當高比例的人群追逐貨幣形式的財富而不是幸福本身,也是合情理的。因為,在多數人生活的前半階段,并不都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這種情況下,貨幣財富可以說是一種較早的選擇,當然這里指的是在合法、健康基礎之上的有形財富。
貨幣財富的最大好處是流通性好,或者說是轉換成本低、轉換效率高。相比之下,房地產財富雖然穩定性好,但流通性略遜于貨幣財富。而健康、情感、知識等財富雖屬于自己,不易被竊,但擁有一定數量后,邊際效用下降明顯,再多的投入也難以有顯著的效用增長,而且這類財富的衰減、折舊情況難以預測,穩定性欠佳。相比之下,貨幣或者概括為金錢,雖然有一定的損失風險,但相對而言,仍是最好的保值手段,今后在支付幸福成本時效率較高。在沒有找到幸福的目標之前,金錢應該是比較實在的一種存儲辛勞和夢想的媒介。同時這也說明,人們對正確幸福生活目標的確立理當越早越好,否則,當人生走到尾聲階段的時候,手握一大把金錢,卻還不知道錢干什么用,更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金錢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好東西,是財富的積累,但每個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標對于社會而言,未必都是好東西。不好的人擁有太多的錢,并用錢來實現不正確的自我幸福時,對于社會而言或許是一場災難。傳統的經濟學,在把人假設為理性經濟人之后,就把人的因素拋到了研究范圍之外,而這些新興的學科又把人拉回到了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之中,這不但更符合實際,同時也使原本嚴謹的經濟學問變得有些像哲學了。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