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面臨通脹壓力的警告就不絕于耳,3、4月份,圍繞這一問題的
爭論達到一個小高潮。
自去年9、10月份以后,糧食及農產品價格全面上漲,由此帶動食品類商品價
格較大幅上漲,價格總水平一路上揚。今年頭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分別達到3.2
%、2.1%、3%和3.8%。這些數值反映出我們價格上漲的壓力正在增加。而
在去年1月以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結束連續14個月下滑。隨著4月份央行
的銀根抽緊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在經歷了近6年的通貨緊縮之后剛從通縮
陰影中走出的中國經濟開始轉向對通脹的防范。
中國今年會出現久違的高通脹嗎?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們有一個相
當一致的判斷:盡管通脹有一定壓力,但從全年來說,這種壓力并不是很大。
對通脹不必太緊張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說,在中
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統計的19年時間內,到去年為止它的年均上漲是
6.2%,可以把這個數字作為一個參考。消費價格上漲速度低于平均值,或者說低
于6%,應該就說就處在一個可以接受的通脹水平,高于這個值就有危險了。目前,
央行把通脹的警戒線定在5%。
“一季度物價增長2.8%,4月份是3.8%。物價的上漲還是比較溫和的。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副主任徐宏源也認為,目前國內的消費品價格上漲還是比較穩
定的,“應該說,只是一種輕微的上漲。”
張立群說,從影響通脹的幾個主要因素的發展趨勢分析,未來居民消費價格不會
進一步上漲,“所以不必太緊張”。
“占居民消費價格有30%權重食品價格包括糧食的價格下半年會趨穩。”張立
群說,現在,糧價漲一段時間,對農民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償,同時對農民種糧的積極
性有很大的調動,現在這個作用已經顯現出來。今年的糧食生產形勢明顯轉好,播種
面積在增加,預計的產量在增加,所以到秋糧上市之后,糧價肯定會穩定下來,不會
持續漲下去。不會像去年9月份以后那樣兩位數的上漲。
徐宏源分析,隨著糧食種植面積的加大,今年的夏糧和秋糧豐收會改變市場的預
期。同時,今年春節以后糧食的大幅上漲,國家加快了糧食進口的定貨,預計會在今
年6、7月份集中到貨,也會抑制糧食價格的上。
居民消費價格中權重最大的工業消費品價格,今年前4個月沒有上漲,有的還在
下降,像家用電器,服裝,家用轎車等都是下降的趨勢。張立群說,從一季度和目前
的情況看,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是穩定并趨降的情況。
另外20%是服務類的價格。張立群認為,服務類價格應該說是政府可調控程度
比較高的,比如像城市的煤、電、水、氣、教育、醫療等,雖然這些領域有價格上升
的沖擊,但政府把握節奏,這塊也不會漲的很快。
徐宏源認為,通脹的壓力最大的是今年二季度。“我國目前公布的價格指數采取
同比辦法,而去年二季度非典時整個物價指數比較低。”徐宏源說,從去年9月份以
后和今年春節以后糧油價格的猛漲,使物價指數處于一個高位,即使現在穩定下來,
同去年的低位比,漲幅還是很大。所以,今年5、6月份應該是全年物價最高的時候
。“從全年看,國家信息中心的判斷是3.2-3.4%之間,壓力不大。”張立群
分析,價格最遲在三季度會穩定下來,他預測全年會在3%左右。
治脹要“對癥下藥”
“1-4月份,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了15%,消費品價格指數只上漲了3%
。”徐宏源說,從整體物價情況看,目前的通貨膨脹總體上體現為一種結構性通脹的
特征。“之所以說是結構性的,是因為在整個物價指數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比較
快。”
物價上漲原因要全面的分析,因為不一定都是貨幣因素。而只有貨幣因素比較大
的情況下,采取貨幣政策的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藥不對癥”。
徐宏源認為,這輪通貨膨脹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元的大幅貶值。”徐宏源說,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里,美
元兌歐元已貶值25%左右,使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商品在以美元計價時大幅跌價,而
為了彌補美元貶值所造成的損失,能源及原材料價格被迫漲價。人民幣盯住美元,所
以跟美元一塊貶值,人民幣貶值以后,直接的反映就是進口的初級原材料價格的大幅
度上漲。他認為,這是今年一季度我國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較快的一個比較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有人為的因素。”徐宏源分析,流通領域把生產資料價格
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信號放大了。“本來我們生產資料的缺口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從總體來說,去年我們的鋼材供求是基本平衡的。鋼材的消費是2.6億噸,國內的
產量是2.32億噸,進口是3700萬噸,總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但鋼材漲價的幅
度那么大,主要跟市場炒作有一定的關系。糧食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緊張,糧價也是在
流通領域中產生了放大的作用,有些地方甚至是投機性的炒作。”
徐宏源介紹,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跟蹤調查,農民在糧價上漲中并沒有得到想象
中那么多的實惠,糧食銷售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但糧食的收購價格卻沒有漲那么多。
“中間商把價格炒高了。”他說,無論是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還是消費價格指數,
都有人為放大的因素。針對這種情況,現在國家發改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相信會產
生比較好的作用。
“也有一些貨幣的因素。”徐宏源認為,從去年開始,貸款規模增長比較快,在
增長偏快的情況下,貸款結構不合理,主要投向了地方政府主導的開發項目。“這些
項目對加大了生產資料上漲的因素。”
要相信市場的力量
張立群說,今年三、四月份時,人們對通脹壓力的擔憂主要是,今年一季度上游
產品煤、電、油、運等的緊張導致基礎產品價格的上漲。“人們擔心這樣緊張的局面
會蔓延,導致全局性的供不應求,導致全面的價格上漲。但這種情況不會蔓延,因為
上游產品的供求缺口不是長期存在的。”以鋼材為例,供給增長非常快。去年鋼材產
量是2.4億噸,而在建鋼廠的生產規模是1.5億噸,從這個數字看,在建項目或
者后續鋼材生產能力增長是非常快的,鋼廠的建設周期很短,從這種情況看,鋼材供
應的短缺不會持久,市場會很快把供給刺激上來,這兩年鋼鐵投資規模的擴大是一個
市場調節的表現。
部分行業過熱,熱的并不是需求。從當期看,部分行業投資熱是一個購買活動,
是需求,但從長期看,它是供給。投資在當期,作為一個快變量,它會產生需求,形
成購買,擴張了需求;但延長看,項目投產之后,產生的是供給。所以投資的快速增
長是兩方面的效果,在當期擴大了需求,在后期增加了供給。從這個變化過程看,市
場的調節不會使這些產品的價格持續上漲很長時間,而價格的回落又會抑制投資的增
長。在這次宏觀調控出臺之前,從3月份的情況看,鋼材的價格已經開始回落了,水
泥價格也在回落,供求的轉折點已經表現出來。從部分需求緊張的行業情況看,供給
的增長都很快。去年全國的發電裝機是3.85億千瓦,而去年的電廠在建項目的裝
機是1.3億千瓦,一旦這些電站項目投入運行,按發改委的預測,到2006年,
電力緊張的情況會有根本性的好轉。
“我們現在在發展供給方面的能力是很強的。”張立群說,現在運輸有瓶頸,是
因為原來運能過剩,很多項目都穩下來,沒有上。隨著運能的不足,很多項目開始上
,所以現在運能緊張的情況也是階段性的,不會像過去蔓延成一種長時間的瓶頸。現
在出現的煤電油運的短線瓶頸,與過去的根本區別在于,過去在短缺經濟的情況下,
這種狀況是長期存在,現在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這種短缺是短期的、階段性,市場
很快就會調整過來,所以要對市場的作用給予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設想,上游產品供應短缺導致的價格上漲長期存在,也就
不存在向下游產品價格蔓延,導致全局性的物價上漲。”張立群說,如果上游產品的
漲價不是長期的,就不會在下游產品的價格中表現出來。而目前下游產品還是過剩。
價格的變化最終是供求關系來決定的,而價格的穩定也會對投資有市場的約束。
來源:中經網
爭論達到一個小高潮。
自去年9、10月份以后,糧食及農產品價格全面上漲,由此帶動食品類商品價
格較大幅上漲,價格總水平一路上揚。今年頭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分別達到3.2
%、2.1%、3%和3.8%。這些數值反映出我們價格上漲的壓力正在增加。而
在去年1月以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結束連續14個月下滑。隨著4月份央行
的銀根抽緊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在經歷了近6年的通貨緊縮之后剛從通縮
陰影中走出的中國經濟開始轉向對通脹的防范。
中國今年會出現久違的高通脹嗎?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們有一個相
當一致的判斷:盡管通脹有一定壓力,但從全年來說,這種壓力并不是很大。
對通脹不必太緊張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說,在中
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統計的19年時間內,到去年為止它的年均上漲是
6.2%,可以把這個數字作為一個參考。消費價格上漲速度低于平均值,或者說低
于6%,應該就說就處在一個可以接受的通脹水平,高于這個值就有危險了。目前,
央行把通脹的警戒線定在5%。
“一季度物價增長2.8%,4月份是3.8%。物價的上漲還是比較溫和的。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副主任徐宏源也認為,目前國內的消費品價格上漲還是比較穩
定的,“應該說,只是一種輕微的上漲。”
張立群說,從影響通脹的幾個主要因素的發展趨勢分析,未來居民消費價格不會
進一步上漲,“所以不必太緊張”。
“占居民消費價格有30%權重食品價格包括糧食的價格下半年會趨穩。”張立
群說,現在,糧價漲一段時間,對農民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償,同時對農民種糧的積極
性有很大的調動,現在這個作用已經顯現出來。今年的糧食生產形勢明顯轉好,播種
面積在增加,預計的產量在增加,所以到秋糧上市之后,糧價肯定會穩定下來,不會
持續漲下去。不會像去年9月份以后那樣兩位數的上漲。
徐宏源分析,隨著糧食種植面積的加大,今年的夏糧和秋糧豐收會改變市場的預
期。同時,今年春節以后糧食的大幅上漲,國家加快了糧食進口的定貨,預計會在今
年6、7月份集中到貨,也會抑制糧食價格的上。
居民消費價格中權重最大的工業消費品價格,今年前4個月沒有上漲,有的還在
下降,像家用電器,服裝,家用轎車等都是下降的趨勢。張立群說,從一季度和目前
的情況看,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是穩定并趨降的情況。
另外20%是服務類的價格。張立群認為,服務類價格應該說是政府可調控程度
比較高的,比如像城市的煤、電、水、氣、教育、醫療等,雖然這些領域有價格上升
的沖擊,但政府把握節奏,這塊也不會漲的很快。
徐宏源認為,通脹的壓力最大的是今年二季度。“我國目前公布的價格指數采取
同比辦法,而去年二季度非典時整個物價指數比較低。”徐宏源說,從去年9月份以
后和今年春節以后糧油價格的猛漲,使物價指數處于一個高位,即使現在穩定下來,
同去年的低位比,漲幅還是很大。所以,今年5、6月份應該是全年物價最高的時候
。“從全年看,國家信息中心的判斷是3.2-3.4%之間,壓力不大。”張立群
分析,價格最遲在三季度會穩定下來,他預測全年會在3%左右。
治脹要“對癥下藥”
“1-4月份,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了15%,消費品價格指數只上漲了3%
。”徐宏源說,從整體物價情況看,目前的通貨膨脹總體上體現為一種結構性通脹的
特征。“之所以說是結構性的,是因為在整個物價指數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比較
快。”
物價上漲原因要全面的分析,因為不一定都是貨幣因素。而只有貨幣因素比較大
的情況下,采取貨幣政策的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藥不對癥”。
徐宏源認為,這輪通貨膨脹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元的大幅貶值。”徐宏源說,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里,美
元兌歐元已貶值25%左右,使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商品在以美元計價時大幅跌價,而
為了彌補美元貶值所造成的損失,能源及原材料價格被迫漲價。人民幣盯住美元,所
以跟美元一塊貶值,人民幣貶值以后,直接的反映就是進口的初級原材料價格的大幅
度上漲。他認為,這是今年一季度我國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較快的一個比較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有人為的因素。”徐宏源分析,流通領域把生產資料價格
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信號放大了。“本來我們生產資料的缺口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從總體來說,去年我們的鋼材供求是基本平衡的。鋼材的消費是2.6億噸,國內的
產量是2.32億噸,進口是3700萬噸,總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但鋼材漲價的幅
度那么大,主要跟市場炒作有一定的關系。糧食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緊張,糧價也是在
流通領域中產生了放大的作用,有些地方甚至是投機性的炒作。”
徐宏源介紹,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跟蹤調查,農民在糧價上漲中并沒有得到想象
中那么多的實惠,糧食銷售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但糧食的收購價格卻沒有漲那么多。
“中間商把價格炒高了。”他說,無論是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還是消費價格指數,
都有人為放大的因素。針對這種情況,現在國家發改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相信會產
生比較好的作用。
“也有一些貨幣的因素。”徐宏源認為,從去年開始,貸款規模增長比較快,在
增長偏快的情況下,貸款結構不合理,主要投向了地方政府主導的開發項目。“這些
項目對加大了生產資料上漲的因素。”
要相信市場的力量
張立群說,今年三、四月份時,人們對通脹壓力的擔憂主要是,今年一季度上游
產品煤、電、油、運等的緊張導致基礎產品價格的上漲。“人們擔心這樣緊張的局面
會蔓延,導致全局性的供不應求,導致全面的價格上漲。但這種情況不會蔓延,因為
上游產品的供求缺口不是長期存在的。”以鋼材為例,供給增長非常快。去年鋼材產
量是2.4億噸,而在建鋼廠的生產規模是1.5億噸,從這個數字看,在建項目或
者后續鋼材生產能力增長是非常快的,鋼廠的建設周期很短,從這種情況看,鋼材供
應的短缺不會持久,市場會很快把供給刺激上來,這兩年鋼鐵投資規模的擴大是一個
市場調節的表現。
部分行業過熱,熱的并不是需求。從當期看,部分行業投資熱是一個購買活動,
是需求,但從長期看,它是供給。投資在當期,作為一個快變量,它會產生需求,形
成購買,擴張了需求;但延長看,項目投產之后,產生的是供給。所以投資的快速增
長是兩方面的效果,在當期擴大了需求,在后期增加了供給。從這個變化過程看,市
場的調節不會使這些產品的價格持續上漲很長時間,而價格的回落又會抑制投資的增
長。在這次宏觀調控出臺之前,從3月份的情況看,鋼材的價格已經開始回落了,水
泥價格也在回落,供求的轉折點已經表現出來。從部分需求緊張的行業情況看,供給
的增長都很快。去年全國的發電裝機是3.85億千瓦,而去年的電廠在建項目的裝
機是1.3億千瓦,一旦這些電站項目投入運行,按發改委的預測,到2006年,
電力緊張的情況會有根本性的好轉。
“我們現在在發展供給方面的能力是很強的。”張立群說,現在運輸有瓶頸,是
因為原來運能過剩,很多項目都穩下來,沒有上。隨著運能的不足,很多項目開始上
,所以現在運能緊張的情況也是階段性的,不會像過去蔓延成一種長時間的瓶頸。現
在出現的煤電油運的短線瓶頸,與過去的根本區別在于,過去在短缺經濟的情況下,
這種狀況是長期存在,現在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這種短缺是短期的、階段性,市場
很快就會調整過來,所以要對市場的作用給予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設想,上游產品供應短缺導致的價格上漲長期存在,也就
不存在向下游產品價格蔓延,導致全局性的物價上漲。”張立群說,如果上游產品的
漲價不是長期的,就不會在下游產品的價格中表現出來。而目前下游產品還是過剩。
價格的變化最終是供求關系來決定的,而價格的穩定也會對投資有市場的約束。
來源:中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