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疫情兩大沖擊未能改變我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和國際收支順差的基本格局。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提出,初步預測上半年GDP增長8.3%左右,但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兩大矛盾仍需受到特別關注
2003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在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型肺炎兩大沖擊下,依然保持高增長、低通脹和國際收支順差的發展態勢。非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滯后影響將在今年第三季度繼續顯現,如果疫情不出現反彈,第四季度有望逐步減弱。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初步測算,國內生產總值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5%,四季度增長7.8%,全年經濟增長率約為8.1%,將高于去年8%的水平。
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 呈現出五大基本態勢
一、我國經濟處于擴張期,非典不利影響被降到最低。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來臨時,我國經濟恰好開始進入收縮期,經濟增長自身存在內生性減速趨勢,對外來沖擊的抵抗能力較弱。從去年開始,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擴張期,內需外需增長率逐季提高,現實經濟增長率逐步向潛在增長率水平靠攏。特別是今年一季度GDP增長9.9%,增幅達到近6年來的最高水平。較高的外匯儲備水平使中國應對國際油價波動的能力增強,充足的產業供給能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也為抗擊非典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資金保障。
同時,非典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容應對,采取果斷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由于政策措施得力,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抗非典工作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面,疫情在6月份得到控制。對非典期間受損較大的行業及時出臺了各種援救政策,行動之快深得民心。
總體上,疫情發生后國內經濟社會保持穩定,工農業生產基本上順利運轉。4、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然分別比上月減慢2個和1.2個百分點,但1—5月累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仍然高達15.9%,比上年同期高出4.3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一半以上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仍然處于高速增長區間。初步估計,上半年GDP將增長8.3%左右,兩大沖擊未能改變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態勢。
二、社會投資全面增長,投資內在動力機制基本形成。
我國政府連續實行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自主性增長機制的引導已見成效,累積政策效應釋放今年更加明顯。從投資來源看,前幾年一直是國家預算內投資增幅高于投資總額增幅。2002年1—11月份,國家預算內投資增長41.6%,投資總額增幅為28.6%。今年這一格局出現變化,1—5月份,國家預算內投資增長23.8%,投資總額增長46.3%。其中,自籌資金、國內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49.4%、52.9%和53.2%,明顯高于政府投資增幅,投資增長的動力機制已經開始從政府投資為主向企業投資為主轉換。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1.7%,居近年來的歷史高位,其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37%,比上年加快26個百分點,表明企業進入設備更新加快期。
三、消費結構升級仍是國內支柱產業高增長的最大動力。
受非典期間居民外出購物、旅游、就餐次數和集團消費減少的影響,4、5月份消費品零售額一改前3個月增長較快的態勢,增速大幅回落。4月份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7%,增幅比一季度降低1.5個百分點;5月份消費品零售額僅增長4.3%,增幅比4月份回落3.4個百分點,增幅之低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
非典對消費需求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支撐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1—5月,除旅游受到嚴重影響外,其他消費熱點增勢明顯,汽車、通訊等出現提前消費的傾向,全國轎車銷售68.63萬輛,同比增長82.75%,私人購車比重明顯上升;商品房銷售額1550億元,增長47.2%。在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的5月份,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的電子通訊器材銷售增長63.3%。
四、外貿大進大出,貿易順差減少。
由于入世后我國貿易環境改善、美元貶值、世界經濟溫和復蘇、非典影響沒有顯現、國家對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形勢遠遠好于預期,1—5月,出口約1559億美元,增長34.3%,其中,5月出口約338億美元,增長37.2%,比4月份加快4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防非典物資進口增加、伊拉克戰爭導致石油價格走高并且戰后油價沒能回落到正常價格水平,使我國進口迅速增長,1—5月,進口1535億美元,增長45.5%,進出口相抵,順差24億美元,同比減少81億美元。
五、穩健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加大。
受經濟回升、貸款需求擴大、商業銀行逐步建立和完善貸款營銷激勵機制使貸款供給增加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今年以來,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加大,貨幣政策的作用有所增強。5月末,廣義貨幣同比增長20.2%,是1997年8月以來的最高值,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6.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21.4%,也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前5個月,貸款累計增加12561億元,同比多增加7190億元。
當前實際經濟運行中 就業與結構矛盾凸顯
1、非典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正常的城鄉就業格局,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就業難度加大,農民增收更加困難。
首先,城市就業壓力驟然增大,非典疫情對常規招聘、培訓的沖擊阻塞了再就業渠道。非典對就業的影響程度大于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今年,城鎮新增的勞動力資源1000萬人,再加上現存的600多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和800萬登記失業人員,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的勞動力總量達到2400萬人。按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8%測算,計劃全年新就業1000多萬人,其中凈增就業崗位約800萬個,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將在1400萬人左右。
受非典影響較大的是批發零售、餐飲、旅游、交通等服務業。雖然這些行業在GDP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比重較大。近五年我國新增就業的70%左右是通過第三產業吸納的,特別是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已經成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和隱性就業的主渠道。這些服務業受沖擊較大,導致已就業的下崗失業者再次失去工作,初步估算,因服務業增加值下降導致GDP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可能導致就業崗位減少130萬人,再加上原有1400萬用工供求缺口,城市就業壓力驟然增大。
財政增支減收因素增多,今年為公務員加薪計劃將難以兌現;企事業單位因防非典增加了生產成本,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一些企業因此會降低工資,受損嚴重的行業職工今年收入會明顯減少,預計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8%,增幅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
其次,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少將使農民增收更加困難。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收部分主要來自外出打工,現有1億多農民工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務工,非典疫情造成800萬在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回流,占農村流動就業勞動力總量的8%左右。農民工回流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是農民打工收入減少。國家統計局預計二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損失35元,同比減少4.5%左右,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將下降到3%,比去年同期降低近3個百分點。疫情解除后,農民工返城又受到一系列限制,重新就業困難很大。初步預計,非典使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比去年的4.8%下降1.5—2個百分點,年初計劃增長4%的目標可能難以實現。
2、非典對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性矛盾起到逆調節作用,使結構性矛盾進一步突出。
非典疫情對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并沒有起到正向調整效果,相反卻出現了逆調節現象。政策上鼓勵加快發展的社會服務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恰恰是受非典沖擊最大的行業,而一季度出現投資增長過快、希望適當調控的行業反而受非典沖擊相對較小。因此,非典雖然使總體經濟增長率略有回落,但并沒能解除結構性隱憂,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
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產投資增幅過高、結構不合理、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的現象。一些高耗能的工業產品超常發展;個別地方在政府保護下盲目上馬一些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需求的熱門項目;有些國家明令禁止的“五小”工業又死灰復燃。而且,這些過度投資中很大部分依靠銀行貸款,一旦市場需求變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又會重新上升。
1—5月份,產能擴張過快的冶金行業投資增長高達141%,房地產開發投資高達32.9%。其它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主要有:紡織增長105%,輕工增長76.9%,機械增長68.8%,化工增長62.6%,電子和煤炭均增長58.1%,有色增長46.4%。因此,對投資領域各行業結構性問題亟待深入調研,必須在保護和鼓勵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嚴防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綜上所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繼續保持我國下半年和明年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我們必須堅持擴大就業優先、財政政策擴張、金融政策穩定、投資有控有放的宏觀政策取向。
據《經濟日報》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提出,初步預測上半年GDP增長8.3%左右,但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兩大矛盾仍需受到特別關注
2003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在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型肺炎兩大沖擊下,依然保持高增長、低通脹和國際收支順差的發展態勢。非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滯后影響將在今年第三季度繼續顯現,如果疫情不出現反彈,第四季度有望逐步減弱。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初步測算,國內生產總值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5%,四季度增長7.8%,全年經濟增長率約為8.1%,將高于去年8%的水平。
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 呈現出五大基本態勢
一、我國經濟處于擴張期,非典不利影響被降到最低。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來臨時,我國經濟恰好開始進入收縮期,經濟增長自身存在內生性減速趨勢,對外來沖擊的抵抗能力較弱。從去年開始,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擴張期,內需外需增長率逐季提高,現實經濟增長率逐步向潛在增長率水平靠攏。特別是今年一季度GDP增長9.9%,增幅達到近6年來的最高水平。較高的外匯儲備水平使中國應對國際油價波動的能力增強,充足的產業供給能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也為抗擊非典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資金保障。
同時,非典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容應對,采取果斷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由于政策措施得力,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抗非典工作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面,疫情在6月份得到控制。對非典期間受損較大的行業及時出臺了各種援救政策,行動之快深得民心。
總體上,疫情發生后國內經濟社會保持穩定,工農業生產基本上順利運轉。4、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然分別比上月減慢2個和1.2個百分點,但1—5月累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仍然高達15.9%,比上年同期高出4.3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一半以上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仍然處于高速增長區間。初步估計,上半年GDP將增長8.3%左右,兩大沖擊未能改變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態勢。
二、社會投資全面增長,投資內在動力機制基本形成。
我國政府連續實行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自主性增長機制的引導已見成效,累積政策效應釋放今年更加明顯。從投資來源看,前幾年一直是國家預算內投資增幅高于投資總額增幅。2002年1—11月份,國家預算內投資增長41.6%,投資總額增幅為28.6%。今年這一格局出現變化,1—5月份,國家預算內投資增長23.8%,投資總額增長46.3%。其中,自籌資金、國內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49.4%、52.9%和53.2%,明顯高于政府投資增幅,投資增長的動力機制已經開始從政府投資為主向企業投資為主轉換。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1.7%,居近年來的歷史高位,其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37%,比上年加快26個百分點,表明企業進入設備更新加快期。
三、消費結構升級仍是國內支柱產業高增長的最大動力。
受非典期間居民外出購物、旅游、就餐次數和集團消費減少的影響,4、5月份消費品零售額一改前3個月增長較快的態勢,增速大幅回落。4月份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7%,增幅比一季度降低1.5個百分點;5月份消費品零售額僅增長4.3%,增幅比4月份回落3.4個百分點,增幅之低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
非典對消費需求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支撐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1—5月,除旅游受到嚴重影響外,其他消費熱點增勢明顯,汽車、通訊等出現提前消費的傾向,全國轎車銷售68.63萬輛,同比增長82.75%,私人購車比重明顯上升;商品房銷售額1550億元,增長47.2%。在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的5月份,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的電子通訊器材銷售增長63.3%。
四、外貿大進大出,貿易順差減少。
由于入世后我國貿易環境改善、美元貶值、世界經濟溫和復蘇、非典影響沒有顯現、國家對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形勢遠遠好于預期,1—5月,出口約1559億美元,增長34.3%,其中,5月出口約338億美元,增長37.2%,比4月份加快4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防非典物資進口增加、伊拉克戰爭導致石油價格走高并且戰后油價沒能回落到正常價格水平,使我國進口迅速增長,1—5月,進口1535億美元,增長45.5%,進出口相抵,順差24億美元,同比減少81億美元。
五、穩健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加大。
受經濟回升、貸款需求擴大、商業銀行逐步建立和完善貸款營銷激勵機制使貸款供給增加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今年以來,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加大,貨幣政策的作用有所增強。5月末,廣義貨幣同比增長20.2%,是1997年8月以來的最高值,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6.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21.4%,也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前5個月,貸款累計增加12561億元,同比多增加7190億元。
當前實際經濟運行中 就業與結構矛盾凸顯
1、非典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正常的城鄉就業格局,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就業難度加大,農民增收更加困難。
首先,城市就業壓力驟然增大,非典疫情對常規招聘、培訓的沖擊阻塞了再就業渠道。非典對就業的影響程度大于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今年,城鎮新增的勞動力資源1000萬人,再加上現存的600多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和800萬登記失業人員,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的勞動力總量達到2400萬人。按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8%測算,計劃全年新就業1000多萬人,其中凈增就業崗位約800萬個,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將在1400萬人左右。
受非典影響較大的是批發零售、餐飲、旅游、交通等服務業。雖然這些行業在GDP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比重較大。近五年我國新增就業的70%左右是通過第三產業吸納的,特別是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已經成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和隱性就業的主渠道。這些服務業受沖擊較大,導致已就業的下崗失業者再次失去工作,初步估算,因服務業增加值下降導致GDP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可能導致就業崗位減少130萬人,再加上原有1400萬用工供求缺口,城市就業壓力驟然增大。
財政增支減收因素增多,今年為公務員加薪計劃將難以兌現;企事業單位因防非典增加了生產成本,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一些企業因此會降低工資,受損嚴重的行業職工今年收入會明顯減少,預計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8%,增幅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
其次,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少將使農民增收更加困難。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收部分主要來自外出打工,現有1億多農民工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務工,非典疫情造成800萬在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回流,占農村流動就業勞動力總量的8%左右。農民工回流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是農民打工收入減少。國家統計局預計二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損失35元,同比減少4.5%左右,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將下降到3%,比去年同期降低近3個百分點。疫情解除后,農民工返城又受到一系列限制,重新就業困難很大。初步預計,非典使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比去年的4.8%下降1.5—2個百分點,年初計劃增長4%的目標可能難以實現。
2、非典對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性矛盾起到逆調節作用,使結構性矛盾進一步突出。
非典疫情對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并沒有起到正向調整效果,相反卻出現了逆調節現象。政策上鼓勵加快發展的社會服務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恰恰是受非典沖擊最大的行業,而一季度出現投資增長過快、希望適當調控的行業反而受非典沖擊相對較小。因此,非典雖然使總體經濟增長率略有回落,但并沒能解除結構性隱憂,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
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產投資增幅過高、結構不合理、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的現象。一些高耗能的工業產品超常發展;個別地方在政府保護下盲目上馬一些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需求的熱門項目;有些國家明令禁止的“五小”工業又死灰復燃。而且,這些過度投資中很大部分依靠銀行貸款,一旦市場需求變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又會重新上升。
1—5月份,產能擴張過快的冶金行業投資增長高達141%,房地產開發投資高達32.9%。其它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主要有:紡織增長105%,輕工增長76.9%,機械增長68.8%,化工增長62.6%,電子和煤炭均增長58.1%,有色增長46.4%。因此,對投資領域各行業結構性問題亟待深入調研,必須在保護和鼓勵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嚴防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綜上所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繼續保持我國下半年和明年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我們必須堅持擴大就業優先、財政政策擴張、金融政策穩定、投資有控有放的宏觀政策取向。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