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操縱市場不公,新加坡石油2007年之劫?
坐上游覽新加坡著名旅游勝地圣淘沙的纜車向下俯瞰,最吸引人的并不一定是海天一色的遼闊美景,而可能是往來如織的大型油輪,以及不遠處新加坡港鱗次櫛比的油罐和集裝箱。如果繼續放遠視線,透過紅黃相間的碼頭腳手架,正對面就是高聳入云的現代化摩天大樓,那里正是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區。
油輪挨著油庫,港口挨著銀行。這就是新加坡石油市場的真實寫照。
但這樣的繁華景象已然受到了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挑戰,尤以中國為甚。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有關協議,中國石油市場將在2007年全面對外開放,業內人士分析,一旦全面開放石油市場,中國和新加坡誰將是未來亞洲石油貿易中心將存在變數。
地下交易隱憂
憑著連接歐亞大陸“自由港”的區位優勢,在一系列政府苦心打造的優惠政策的刺激下,短短20幾年,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和石油提煉中心。目前新加坡積聚了大大小小100多家石油貿易商,西方的五大石油公司也相繼完成了在新加坡的投資,有的石油公司甚至干脆直接將全球總部搬至新加坡,比如加德士;而大多數油商則將亞太運營總部設在這里,包括BP、殼牌、普氏等。而在政府的鼓勵扶持下,新加坡亦成長了一批本土華人私營石油大戶,比如新加坡興隆和KUO等。
但是,眾多巨頭的加盟并沒有給新加坡石油交易市場真正健康的發展,相反,新加坡石油貿易江湖色彩異常隆重,大多數交易實際上都是在地下完成。“通過公司之間的信譽來操作,不需要交定金,大家比較方便。”油商們這樣為自己辯解。
沒有監督的市場給人為操控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即便是權威如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基準價——普氏價格,大戶操縱起來也非常容易。“普氏價格是每天下午5時到5時30分之間新加坡燃料油公開交易平臺上的交易記錄,如果有兩家公司相互進行高價對沖,往往以區區2萬噸的成交量就可以將這一價格大幅抬高。”業內人士透露。
場外交易的隱憂也曾引起新加坡當局的重視。1984年,為了規范石油貿易,新加坡政府專門成立了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但由于相關的監督政策并沒有隨之施行,新加坡主要的石油期貨買賣最終沒有發生在期貨交易所,而是在實貨貿易之外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石油紙貨市場,而這個獨立于期貨交易所之外的場外市場,使新加坡石油期貨交易所形同虛設。
燃料油市場爭端
今年以來,因為戰爭原因,燃料油跟隨原油價格上漲迫使國內部分電廠和陶瓷廠停產,而在連續十年遭遇幾次大的損失之后,新加坡石油市場遭遇了中國燃料油廠商的集體投訴——中國油品商稱新加坡燃料油基準價受到幾大油商的操控,他們通過拉高市場價格的方式讓中國買家蒙受巨大的損失。
3月22日,占中國燃料油進口一半以上的廣東7家燃料油廠商共同發起一個價格同盟,聲言要建立一個與新加坡“普氏價格”相呼應的中國市場標準價格——中國燃料油基準價。新加坡石油市場第一次因為交易不公遭遇到來自他國的強烈挑戰。
據了解,中國是燃料油進口大國,燃料油也是目前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成品油。在過去10年里,中國的燃料油進口增加了20倍,從1990年的80萬噸增加到2001年的180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買家。
但長期以來,中國這個最大買家在新加坡市場并沒有任何的價格談判力。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基準價是由美國普氏提供的,美國普氏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報價平臺,控制著90%的石油市場報價,盡管普氏價格的形成屬于第三方獨立操作,但仍然是
建立在真實的交易量上。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主要玩家是新加坡興隆和BP新加坡,這兩家公司都擁有一次性購入三個月燃料油的倉儲運輸和資金實力,透過看漲看跌的手段來進行囤積或者拋售,以此影響市場價格,最為關鍵的是,一些油商還掌握著國內進口燃料油的規律,比如用電高峰期到來前、配額許可證發放前等時段,透過大規模的國際收購,聯手推高價格。
對此,新加坡一些油商對中國油商的行為也予以反擊,認為中國油商的聯合抵制行為并不是真正符合市場規律的做法,有油商尖銳的指出,中國油商的弱勢,在于無法掩蓋真正的市場需求,價格一旦被抬高,即便是不買也只是暫時的。
中國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爭吵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市場對新加坡油市的重要性。事實上,新加坡油市的“中國味”已經越來越濃,有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新加坡經濟的轉型和投資中國的洪流,中國在新加坡石油界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新加坡很多石油私商乃至全球一些國際石油巨頭均搖身一變成為與中國油商交從頻密的“利益共同體”,這些油商也成為將來中國挑戰新加坡的盟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加坡泰山石油的蔡天真。蔡天真出生于福建石獅,40歲左右,既是泰山石油新加坡主席,也是香港上市公司泰山集團控股主席。2002年,新加坡泰山集團營業額從2001年的4568萬新元躍增1034%至..1805億新元,其凈利報506萬新元。
泰山石油最大的特點是對中國市場的熟悉和蔡天真更具開放性的經營策略。泰山石油的模式是:利用在新加坡市場和中國內地的經驗,在中國建立石油倉儲基地和船隊,并利用新加坡亞太中轉港口和世界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的優勢,發展多元化國際石油貿易。
2002年12月20日,泰山石油新加坡作為單一外資最大股東參與了福建泉州石化倉儲基地的建設。據悉,該項目占地76萬平方米,擁有820米長海岸線,項目總投資為13億人民幣,總體規劃是建設總儲量150萬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和化工品儲罐及配套的碼頭。
隨著中國石油行業的完全市場化,中國國內市場對于石油和成品油的巨大需求也足以吸引大的石油廠商增大對中國的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近期,世界五大石油巨頭之一的殼牌就宣布了未來投資50億美元的中國計劃,顯示出了國際石油巨頭對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
石油期貨的挑戰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重開將從正面沖擊新加坡石油市場。
此前,包括中國燃料油廠商在內,中國石油廠商們發現因為缺少石油期貨,導致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發現功能和談判能力。
以前我國曾經開辦過8家石油期貨交易所,相繼推出過多個石油期貨合約。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占了全國市場70%以上的份額,最鼎盛的1994年,其日交易量甚至已經超過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
眼下,石油期貨的重開已是大勢所趨,消息人士聲稱,石油期貨市場最遲將在2007年中國石油市場全面開放之前重開。
而香港、上海、大連三地在上馬石油期貨上的爭奪早已開始。
盡管如此,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在3-5年內中國不足以成為新加坡的最大威脅。
首先,就石油貿易平臺而言,一個公平公開公正市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新加坡石油市場經歷了20多年時間,中國市場的成型也必然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
其次,兩個市場擁有各自不同的區位優勢,新加坡的港口服務、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其成為石油交易中心的基礎,而中國在這方面尚有差距。
最后,即便是未來的中國期貨市場,在規模和數量上中國占有上風,但是就成為一個亞洲交易中心的平臺而言,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為國內服務的意義顯然要大過國際交易中心的意義。
但對于2007年中國石油市場全面對外開放之后的發展形勢,該人士也表示“看不懂,難說”。
據《中國石油商務網》
坐上游覽新加坡著名旅游勝地圣淘沙的纜車向下俯瞰,最吸引人的并不一定是海天一色的遼闊美景,而可能是往來如織的大型油輪,以及不遠處新加坡港鱗次櫛比的油罐和集裝箱。如果繼續放遠視線,透過紅黃相間的碼頭腳手架,正對面就是高聳入云的現代化摩天大樓,那里正是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區。
油輪挨著油庫,港口挨著銀行。這就是新加坡石油市場的真實寫照。
但這樣的繁華景象已然受到了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挑戰,尤以中國為甚。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有關協議,中國石油市場將在2007年全面對外開放,業內人士分析,一旦全面開放石油市場,中國和新加坡誰將是未來亞洲石油貿易中心將存在變數。
地下交易隱憂
憑著連接歐亞大陸“自由港”的區位優勢,在一系列政府苦心打造的優惠政策的刺激下,短短20幾年,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和石油提煉中心。目前新加坡積聚了大大小小100多家石油貿易商,西方的五大石油公司也相繼完成了在新加坡的投資,有的石油公司甚至干脆直接將全球總部搬至新加坡,比如加德士;而大多數油商則將亞太運營總部設在這里,包括BP、殼牌、普氏等。而在政府的鼓勵扶持下,新加坡亦成長了一批本土華人私營石油大戶,比如新加坡興隆和KUO等。
但是,眾多巨頭的加盟并沒有給新加坡石油交易市場真正健康的發展,相反,新加坡石油貿易江湖色彩異常隆重,大多數交易實際上都是在地下完成。“通過公司之間的信譽來操作,不需要交定金,大家比較方便。”油商們這樣為自己辯解。
沒有監督的市場給人為操控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即便是權威如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基準價——普氏價格,大戶操縱起來也非常容易。“普氏價格是每天下午5時到5時30分之間新加坡燃料油公開交易平臺上的交易記錄,如果有兩家公司相互進行高價對沖,往往以區區2萬噸的成交量就可以將這一價格大幅抬高。”業內人士透露。
場外交易的隱憂也曾引起新加坡當局的重視。1984年,為了規范石油貿易,新加坡政府專門成立了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但由于相關的監督政策并沒有隨之施行,新加坡主要的石油期貨買賣最終沒有發生在期貨交易所,而是在實貨貿易之外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石油紙貨市場,而這個獨立于期貨交易所之外的場外市場,使新加坡石油期貨交易所形同虛設。
燃料油市場爭端
今年以來,因為戰爭原因,燃料油跟隨原油價格上漲迫使國內部分電廠和陶瓷廠停產,而在連續十年遭遇幾次大的損失之后,新加坡石油市場遭遇了中國燃料油廠商的集體投訴——中國油品商稱新加坡燃料油基準價受到幾大油商的操控,他們通過拉高市場價格的方式讓中國買家蒙受巨大的損失。
3月22日,占中國燃料油進口一半以上的廣東7家燃料油廠商共同發起一個價格同盟,聲言要建立一個與新加坡“普氏價格”相呼應的中國市場標準價格——中國燃料油基準價。新加坡石油市場第一次因為交易不公遭遇到來自他國的強烈挑戰。
據了解,中國是燃料油進口大國,燃料油也是目前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成品油。在過去10年里,中國的燃料油進口增加了20倍,從1990年的80萬噸增加到2001年的180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買家。
但長期以來,中國這個最大買家在新加坡市場并沒有任何的價格談判力。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基準價是由美國普氏提供的,美國普氏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報價平臺,控制著90%的石油市場報價,盡管普氏價格的形成屬于第三方獨立操作,但仍然是
建立在真實的交易量上。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主要玩家是新加坡興隆和BP新加坡,這兩家公司都擁有一次性購入三個月燃料油的倉儲運輸和資金實力,透過看漲看跌的手段來進行囤積或者拋售,以此影響市場價格,最為關鍵的是,一些油商還掌握著國內進口燃料油的規律,比如用電高峰期到來前、配額許可證發放前等時段,透過大規模的國際收購,聯手推高價格。
對此,新加坡一些油商對中國油商的行為也予以反擊,認為中國油商的聯合抵制行為并不是真正符合市場規律的做法,有油商尖銳的指出,中國油商的弱勢,在于無法掩蓋真正的市場需求,價格一旦被抬高,即便是不買也只是暫時的。
中國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爭吵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市場對新加坡油市的重要性。事實上,新加坡油市的“中國味”已經越來越濃,有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新加坡經濟的轉型和投資中國的洪流,中國在新加坡石油界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新加坡很多石油私商乃至全球一些國際石油巨頭均搖身一變成為與中國油商交從頻密的“利益共同體”,這些油商也成為將來中國挑戰新加坡的盟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加坡泰山石油的蔡天真。蔡天真出生于福建石獅,40歲左右,既是泰山石油新加坡主席,也是香港上市公司泰山集團控股主席。2002年,新加坡泰山集團營業額從2001年的4568萬新元躍增1034%至..1805億新元,其凈利報506萬新元。
泰山石油最大的特點是對中國市場的熟悉和蔡天真更具開放性的經營策略。泰山石油的模式是:利用在新加坡市場和中國內地的經驗,在中國建立石油倉儲基地和船隊,并利用新加坡亞太中轉港口和世界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的優勢,發展多元化國際石油貿易。
2002年12月20日,泰山石油新加坡作為單一外資最大股東參與了福建泉州石化倉儲基地的建設。據悉,該項目占地76萬平方米,擁有820米長海岸線,項目總投資為13億人民幣,總體規劃是建設總儲量150萬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和化工品儲罐及配套的碼頭。
隨著中國石油行業的完全市場化,中國國內市場對于石油和成品油的巨大需求也足以吸引大的石油廠商增大對中國的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近期,世界五大石油巨頭之一的殼牌就宣布了未來投資50億美元的中國計劃,顯示出了國際石油巨頭對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
石油期貨的挑戰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重開將從正面沖擊新加坡石油市場。
此前,包括中國燃料油廠商在內,中國石油廠商們發現因為缺少石油期貨,導致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發現功能和談判能力。
以前我國曾經開辦過8家石油期貨交易所,相繼推出過多個石油期貨合約。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占了全國市場70%以上的份額,最鼎盛的1994年,其日交易量甚至已經超過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
眼下,石油期貨的重開已是大勢所趨,消息人士聲稱,石油期貨市場最遲將在2007年中國石油市場全面開放之前重開。
而香港、上海、大連三地在上馬石油期貨上的爭奪早已開始。
盡管如此,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在3-5年內中國不足以成為新加坡的最大威脅。
首先,就石油貿易平臺而言,一個公平公開公正市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新加坡石油市場經歷了20多年時間,中國市場的成型也必然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
其次,兩個市場擁有各自不同的區位優勢,新加坡的港口服務、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其成為石油交易中心的基礎,而中國在這方面尚有差距。
最后,即便是未來的中國期貨市場,在規模和數量上中國占有上風,但是就成為一個亞洲交易中心的平臺而言,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為國內服務的意義顯然要大過國際交易中心的意義。
但對于2007年中國石油市場全面對外開放之后的發展形勢,該人士也表示“看不懂,難說”。
據《中國石油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