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規則雖然主要是針對貿易往來而制定,但其影響所及卻可以達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加入WTO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將對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程度可能要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制造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生產和出口部門,所受的影響無疑也將是最大的。
一、加入WIO帶來的發展機遇
1.加入WTO使我國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制造業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擴大出口。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140多個成員之間的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量的 80%以上。人世以后,我國將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還享受世貿組織給予發展中成員方的特殊待遇。這些待遇一方面意味著多邊的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措施的減少,有利于我國制造企業擴大產品出口;另一方面,多邊最惠國待遇也有利于企業多方面開拓市場,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贏得更多的國外市場份額。
2.有利于推動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制造業提高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世貿規則的實質是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市場經濟規則,盡可能保護公平競爭。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轉軌的重要時期,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如行政審批過多過濫,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等,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推動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關的配套改革,有利于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促使全國及早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對于制造業提高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必將產生積極影響。
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引資國,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來中國投資,制造業是最主要的投資領域。加入WTO以后,我國將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加緊清理各類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投資環境將大為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利用外資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4.有利于解決貿易爭端。在加入WTO前,中國只是世貿組織的觀察員,有表態權而無表決權。在與別國的雙邊貿易中受到不公正和歧視待遇時,只能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在貿易基礎和談判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入世以后,中國將參加各個議題的談判和貿易規則的制訂,既有發言權又有決策權,有利于維護我國在多邊貿易體系中的合法權益,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可上訴到世貿爭端解決機構求得公正合理的解決。這樣,我們就掌握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為制造業今后進一步擴大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面臨的挑戰
1.內資企業立足未穩。我國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雖然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較快,但由于基礎薄弱,經歷市場競爭的時間又短,總體上仍處于立足未穩的狀態:國有企業改革任重道遠,尚未取得最后的成功;民營企業仍在成長之中,還未成為中堅力量。加入WTO以后,由于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行國民待遇,內資的制造企業面臨外國企業和產品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在高技術領域,形勢更為嚴峻。現在,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越來越傾向于以獨資公司的形式運作,它們本來在資金和技術上占有優勢,現在又充分利用了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因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內資的制造企業如果不能奮起直追,很可能形成一邊倒的局面。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如果由外資控制的制造企業形成主宰局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能接受的。即使在高端產品的生產領域形成控制局面,也將對我國的經濟安全形成威脅。
2.缺乏核心技術代價高昂。我國高技術企業多年來重模仿輕研發,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將履行承諾,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就意味著我國的高技術企業將為外國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付出大筆的使用費,這種情形在2002年我國DVD生產企業與國外企業的爭端中已經出現。DVD只是我國制造企業因缺乏核心技術面臨尷尬處境的典型一例,其他需要向外國公司交納高額專利許可費的還有很多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的代價將越來越高昴,如果我國企業不能在技術開發和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在市場競爭中將處于越來越被動的地位。
3.非關稅壁壘的削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世界貿易組織對各成員國的關稅水平以及關稅減讓進程等都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但對非關稅壁壘的限制措施相對就弱了許多。正因為如此,以反傾銷為主要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已被各國越來越多地采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非關稅壁壘的最大受害者。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2年9月底,已有3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共541起,影響出口貿易額高達160.5億美元。其他名目繁多的技術性壁壘和綠色壁壘也在不斷增加,各種形式的非貿易壁壘給我國的產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非關稅措施比關稅措施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歧視性,靈活性和針對性更強,因而具有比關稅更為強烈和直接的保護作用。因此,加入世貿組織并不意味著產品出口道路的暢通無阻,對于我國制造企業來說,如何認真研究應對各種非關稅措施已是當務之急。
4.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僅存的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實力最強的,盡管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中國是很友好的,但總有一些國家的組織和個人視強大的中國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時拋出中國崩潰論、威脅論等蠱惑人心。他們企圖搞挎中國的陰謀以及為此付出的種種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加入WTO以后,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還會加劇,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三、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研究開發力度,突破科技瓶頸。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英明論斷對我國制造業今后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雖然有較大提高,但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成就并不理想。我國制造業產品附加值較低,增加值率為26.4%,相當于美國的55. 3%,日本的72.5%,德國的57%。附加值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低,關鍵技術和主要零部件受制于人。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還沒有脫離“引進—落后—再引進”的低效循環,交的“學費”實在是太多了,技術水平不高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如果我們滿足于“打工仔”的角色,甘于做一個二、三流的制造業生產國,也許維持現狀就可以了,但要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科技方面必須有所突破。沒有一個國家在科技方面受制于人而僅僅靠勞動力便宜就能成為世界制造中心。
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很龐大,并不缺乏科技精英,國外最尖端的科研機構里,華人的身影也很活躍。科技難以突破,關鍵是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資金投入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應該扭轉由行政撥款的科研事業單位主導產業科技開發的局面。靠政府撥款必然造成科研單位動力和壓力不足,投入也很有限。政府撥款應主要用于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應該走產學研相結合、以企業為主的道路,誰投資,誰收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科技進步的動力和壓力問題。其次,要加大研究開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從研究發展資金占產值的比重看,我國制造企業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五到十分之一,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在廣告投入上舍得花血本,動輒幾千萬元甚至幾億元,但在科研開發上卻十分吝嗇,這種做法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從我國制造業的現狀出發,必須大幅度地提高研究開發資金的投入力度,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尤其如此。第三,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嚴厲打擊侵權仿冒行為,這對調動保護企業科研開發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如果讓不勞而獲形成風氣,企業乃至全社會的科技進步動力就會逐步喪失。
(二)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從我國制造業的狀況看,改造傳統產業首先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專用設備和普通機械制造三大行業。由于裝備制造業的產品主要是各行業的生產(技術)設備,因此裝備制造業的水平上去了,其產品技術性能的提高必然會影響和帶動其他產業的技術進步。
(三)加強職工的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生產率。
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差距極為懸殊,雖然這種劣勢被差距更大的勞動力價格優勢所抵消,但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單純的勞動力價格優勢是靠不住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勞動者的平均工資也將不斷提高,如果一二十年以后勞動者的工資還像現在這樣低,那就說明社會沒有進步,制造業發展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因此,要保持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出路只有一條,這就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除了靠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外,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國的職業技術標準雖在不斷建立和完善之中,但真正推廣應用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我國各類技校和職業高中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城鎮的初中生,大量城鎮普通高中畢業和來自農村的制造業工人都沒有受過很正規的技術培訓,一般是簡單培訓一下就上崗,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自然會受影響。近年來,許多地方常有招高級技工難的報道,說明這方面的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今后,有關方面應在擴大培訓面、嚴格上崗標準、加強考核評比等方面多下工夫,著力提高制造業職工的綜合素質,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打好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我國的就業政策不應對制造業期望過高。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壓力將是長期困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題。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的變動趨勢看,我國制造業吸收就業的能力正趨于飽和。隨著科技進步、資金有機構成提高和勞動者素質的改善,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將不斷提升,吸收就業的能力將進一步弱化。因此,今后的就業政策不宜對制造業寄予太多希望,以免影響制造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解決就業問題的希望還在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四)給內資企業以公平待遇。
我國持續多年的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已經收到成效。但凡事應該有度,加入WTO以后,在內資的制造企業立足未穩、實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繼續讓外資企業享受超過內資企業的待遇是很不公平的,畢竟,成為世界制造中心最終還是要靠內資企業的發展壯大。綜觀英、美、日、德等國的發展歷史,沒有一家是靠外資企業支撐起世界制造中心的。根據部分學者的研究,我國現在每年發生的資本外逃數量驚人,這些流失的資本恐怕不能簡單歸結為腐敗,有也只是少數,而內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有感于國內一些地方的不公平待遇而向國外轉移資本才是外逃資本的主流。這方面的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盡早消除內外資企業的政策差異,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條件。
(五)正確看待地區差異,合理引導制造業的地區布局。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差異很大,制造業發展存在地區落差是正常的。目前,東部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已經成型,隨著工業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進展,制造業向東部地區集中的趨勢還會繼續,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決定的,應當正確看待這種趨勢,加以合理引導,以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有特色的制造業地區布局。切忌為了縮小地區差距而人為地進行行政干預,在國內造成各類制造中心一哄而起。
(六)關注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很少,且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值較低,這就意味著創造同樣的財富,我國要比發達國家消耗更多的資源,如果不重視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后勁將無法保證。值得關注的重點,一是要節約使用能源,及早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二是要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綜合利用。三是減少并消除環境污染。這些方面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到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也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效。
據《國有資產管理》
一、加入WIO帶來的發展機遇
1.加入WTO使我國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制造業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擴大出口。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140多個成員之間的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量的 80%以上。人世以后,我國將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還享受世貿組織給予發展中成員方的特殊待遇。這些待遇一方面意味著多邊的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措施的減少,有利于我國制造企業擴大產品出口;另一方面,多邊最惠國待遇也有利于企業多方面開拓市場,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贏得更多的國外市場份額。
2.有利于推動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制造業提高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世貿規則的實質是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市場經濟規則,盡可能保護公平競爭。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轉軌的重要時期,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如行政審批過多過濫,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等,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推動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關的配套改革,有利于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促使全國及早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對于制造業提高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必將產生積極影響。
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引資國,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來中國投資,制造業是最主要的投資領域。加入WTO以后,我國將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加緊清理各類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投資環境將大為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利用外資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4.有利于解決貿易爭端。在加入WTO前,中國只是世貿組織的觀察員,有表態權而無表決權。在與別國的雙邊貿易中受到不公正和歧視待遇時,只能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在貿易基礎和談判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入世以后,中國將參加各個議題的談判和貿易規則的制訂,既有發言權又有決策權,有利于維護我國在多邊貿易體系中的合法權益,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可上訴到世貿爭端解決機構求得公正合理的解決。這樣,我們就掌握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為制造業今后進一步擴大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面臨的挑戰
1.內資企業立足未穩。我國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雖然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較快,但由于基礎薄弱,經歷市場競爭的時間又短,總體上仍處于立足未穩的狀態:國有企業改革任重道遠,尚未取得最后的成功;民營企業仍在成長之中,還未成為中堅力量。加入WTO以后,由于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行國民待遇,內資的制造企業面臨外國企業和產品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在高技術領域,形勢更為嚴峻。現在,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越來越傾向于以獨資公司的形式運作,它們本來在資金和技術上占有優勢,現在又充分利用了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因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內資的制造企業如果不能奮起直追,很可能形成一邊倒的局面。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如果由外資控制的制造企業形成主宰局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能接受的。即使在高端產品的生產領域形成控制局面,也將對我國的經濟安全形成威脅。
2.缺乏核心技術代價高昂。我國高技術企業多年來重模仿輕研發,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將履行承諾,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就意味著我國的高技術企業將為外國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付出大筆的使用費,這種情形在2002年我國DVD生產企業與國外企業的爭端中已經出現。DVD只是我國制造企業因缺乏核心技術面臨尷尬處境的典型一例,其他需要向外國公司交納高額專利許可費的還有很多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的代價將越來越高昴,如果我國企業不能在技術開發和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在市場競爭中將處于越來越被動的地位。
3.非關稅壁壘的削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世界貿易組織對各成員國的關稅水平以及關稅減讓進程等都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但對非關稅壁壘的限制措施相對就弱了許多。正因為如此,以反傾銷為主要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已被各國越來越多地采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非關稅壁壘的最大受害者。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2年9月底,已有3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共541起,影響出口貿易額高達160.5億美元。其他名目繁多的技術性壁壘和綠色壁壘也在不斷增加,各種形式的非貿易壁壘給我國的產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非關稅措施比關稅措施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歧視性,靈活性和針對性更強,因而具有比關稅更為強烈和直接的保護作用。因此,加入世貿組織并不意味著產品出口道路的暢通無阻,對于我國制造企業來說,如何認真研究應對各種非關稅措施已是當務之急。
4.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僅存的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實力最強的,盡管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中國是很友好的,但總有一些國家的組織和個人視強大的中國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時拋出中國崩潰論、威脅論等蠱惑人心。他們企圖搞挎中國的陰謀以及為此付出的種種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加入WTO以后,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還會加劇,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三、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研究開發力度,突破科技瓶頸。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英明論斷對我國制造業今后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雖然有較大提高,但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成就并不理想。我國制造業產品附加值較低,增加值率為26.4%,相當于美國的55. 3%,日本的72.5%,德國的57%。附加值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低,關鍵技術和主要零部件受制于人。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還沒有脫離“引進—落后—再引進”的低效循環,交的“學費”實在是太多了,技術水平不高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如果我們滿足于“打工仔”的角色,甘于做一個二、三流的制造業生產國,也許維持現狀就可以了,但要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科技方面必須有所突破。沒有一個國家在科技方面受制于人而僅僅靠勞動力便宜就能成為世界制造中心。
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很龐大,并不缺乏科技精英,國外最尖端的科研機構里,華人的身影也很活躍。科技難以突破,關鍵是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資金投入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應該扭轉由行政撥款的科研事業單位主導產業科技開發的局面。靠政府撥款必然造成科研單位動力和壓力不足,投入也很有限。政府撥款應主要用于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應該走產學研相結合、以企業為主的道路,誰投資,誰收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科技進步的動力和壓力問題。其次,要加大研究開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從研究發展資金占產值的比重看,我國制造企業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五到十分之一,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在廣告投入上舍得花血本,動輒幾千萬元甚至幾億元,但在科研開發上卻十分吝嗇,這種做法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從我國制造業的現狀出發,必須大幅度地提高研究開發資金的投入力度,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尤其如此。第三,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嚴厲打擊侵權仿冒行為,這對調動保護企業科研開發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如果讓不勞而獲形成風氣,企業乃至全社會的科技進步動力就會逐步喪失。
(二)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從我國制造業的狀況看,改造傳統產業首先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專用設備和普通機械制造三大行業。由于裝備制造業的產品主要是各行業的生產(技術)設備,因此裝備制造業的水平上去了,其產品技術性能的提高必然會影響和帶動其他產業的技術進步。
(三)加強職工的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生產率。
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差距極為懸殊,雖然這種劣勢被差距更大的勞動力價格優勢所抵消,但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單純的勞動力價格優勢是靠不住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勞動者的平均工資也將不斷提高,如果一二十年以后勞動者的工資還像現在這樣低,那就說明社會沒有進步,制造業發展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因此,要保持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出路只有一條,這就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除了靠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外,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國的職業技術標準雖在不斷建立和完善之中,但真正推廣應用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我國各類技校和職業高中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城鎮的初中生,大量城鎮普通高中畢業和來自農村的制造業工人都沒有受過很正規的技術培訓,一般是簡單培訓一下就上崗,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自然會受影響。近年來,許多地方常有招高級技工難的報道,說明這方面的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今后,有關方面應在擴大培訓面、嚴格上崗標準、加強考核評比等方面多下工夫,著力提高制造業職工的綜合素質,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打好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我國的就業政策不應對制造業期望過高。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壓力將是長期困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題。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的變動趨勢看,我國制造業吸收就業的能力正趨于飽和。隨著科技進步、資金有機構成提高和勞動者素質的改善,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將不斷提升,吸收就業的能力將進一步弱化。因此,今后的就業政策不宜對制造業寄予太多希望,以免影響制造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解決就業問題的希望還在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四)給內資企業以公平待遇。
我國持續多年的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已經收到成效。但凡事應該有度,加入WTO以后,在內資的制造企業立足未穩、實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繼續讓外資企業享受超過內資企業的待遇是很不公平的,畢竟,成為世界制造中心最終還是要靠內資企業的發展壯大。綜觀英、美、日、德等國的發展歷史,沒有一家是靠外資企業支撐起世界制造中心的。根據部分學者的研究,我國現在每年發生的資本外逃數量驚人,這些流失的資本恐怕不能簡單歸結為腐敗,有也只是少數,而內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有感于國內一些地方的不公平待遇而向國外轉移資本才是外逃資本的主流。這方面的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盡早消除內外資企業的政策差異,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條件。
(五)正確看待地區差異,合理引導制造業的地區布局。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差異很大,制造業發展存在地區落差是正常的。目前,東部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已經成型,隨著工業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進展,制造業向東部地區集中的趨勢還會繼續,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決定的,應當正確看待這種趨勢,加以合理引導,以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有特色的制造業地區布局。切忌為了縮小地區差距而人為地進行行政干預,在國內造成各類制造中心一哄而起。
(六)關注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很少,且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值較低,這就意味著創造同樣的財富,我國要比發達國家消耗更多的資源,如果不重視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后勁將無法保證。值得關注的重點,一是要節約使用能源,及早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二是要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綜合利用。三是減少并消除環境污染。這些方面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到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也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效。
據《國有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