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滑和通貨膨脹的雙重風險,是中國宏觀調控當前的最大難題。從緊貨幣政策和穩健財政政策的組合拳,是否已經走到了需要調整的關口?
“防止經濟下滑的蔓延也要‘組合拳’,貨幣政策宜緊中趨穩,而財政政策有放松空間。”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核心是穩健,要看全局、要看趨勢、要看內外情況。
與此同時,在CPI(消費者價格指數)進入下行通道的下半年,中國迎來了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時機。陳東琪對此建議,一方面要抓住機會推動價格改革,另一方面力度又不能太大,以防范二次通脹的風險,因此,“應該分類、分步、逐漸推進資源品價格改革。”
保增長首先保三大需求
《21世紀》:從上半年數據看,中國經濟降溫已成事實。問題在于,經濟放緩接下來還會到怎樣的程度?什么程度是我們的經濟能接受的?
陳東琪:下半年經濟增長還會延續上半年的減速趨勢,預計下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在10%以下,而全年預計在10%左右。
盡管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長3.3%,比預計的要好,但要恢復到2006年的水平有難度。而歐元區、日本最近更出現負增長。這對外貿依存度高的中國經濟是一個向下拉動的力量。
在全球經濟降溫背景下,我們保增長任務艱巨。到底應該“保”在怎樣的水平?我認為,增速有可能調到8%-9%,但不是一年到位,而是需要兩年左右或略長一點的時間。今年上半年已經比去年下調了近兩個百分點,明年最好減速少一些,在9.5%左右,至少不要破9%,后年維持在接近9%的水平,這樣就把前幾年經濟累積的過熱壓力、膨脹壓力消除,把泡沫擠掉。
《21世紀》:在政策應對上,應如何做到保增長,使得經濟不要減速太快太多?
陳東琪:首先是要保三大需求:出口、消費和投資。進出口貿易還要平穩增長。雖然長遠看,大國經濟體應該以內需主導,但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一定的內外需協調發展,出口不能持續大幅下降,順差不能下降太多。
消費需求方面要穩定高水平的快速增長,以改善投資和消費的關系。盡管目前消費增長還不錯,但還是要看到下半年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因素:收入增長下降。一是實際工資增長在減速,二是財富效應縮減了收入,三是農民農產品生產收益增加有難度,打工收入增長空間收窄。預計下半年到明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持續性面臨挑戰,這會影響城鄉居民實際購買力,對未來消費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從產業、企業角度說,一要保農業,也就是要保持農業生產者、種植業者的生產積極性;二要使工業增長值保持在適當水平,三要支持對就業影響大的中小企業。
需要注意,我們還要在考慮通貨膨脹水平、穩定物價情況下來保增長,因此需要多管齊下,防止經濟下滑也要出組合拳。
PPI、CPI同步下降可期
《21世紀》:提到通貨膨脹,CPI向下走現在看來是共識,將來可以繼續維持下行趨勢嗎?怎樣的目標區間比較合理?
陳東琪:CPI確實在逐月往下走,預計8月會回落的更快,在5.5%以下,而9-12月保持在5%左右。明年會進一步收斂,上半年可能在4%左右。
主要原因是需求緊縮效應和工農業產品供給增加,使得現在供給增長略快于需求。出口減少增加了國內有效供給,同時糧食、肉、菜籽油供應穩定。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保持趨勢性回落,這會減緩輸入性通脹壓力。
但如果從靜態看,CPI的絕對水平還是偏高,短期穩定在3%-5%的區間比較合適。理由是若看5-10年周期,我國不會出現明顯的高通脹風險,市場供求關系的常態不會重復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那樣的全面短缺。工業產能很大,取消農業稅后農業生產積極性也比較穩定。因此將通脹控制在上述區間是必要的,可以穩定預期。
《21世紀》:可是現在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已經破10%,會不會傳導至CPI產生新一輪反彈?PPI未來走勢將是怎樣,什么時候回落?
陳東琪:由于企業各種成本增加,原材料需求還比較旺,到7月為止PPI還在上行,但很快會見頂回落。因為房地產降溫、汽車銷售減速,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入熊市,預計在9月或10月,PPI出現由升轉降的拐點,并和CPI同步下降。
PPI對CPI肯定有傳導,但是CPI中占70%以上權重的主要是食品,而PPI主要影響核心CPI,對總CPI的傳導不是很厲害,因為核心CPI比重小。
所以,既要注意PPI對CPI的傳導,關注PPI走勢,但又不用太擔心,目前看不到PPI上漲帶動CPI新一輪反彈的趨勢。
從過去幾十年的經驗看有這么一個規律:PPI見頂回落慢于CPI見頂回落,CPI見頂回落又慢于GDP。而在見底回升方面,則是PPI先于CPI,CPI先于GDP。今年后幾個月和明年CPI反彈的壓力,主要可能來自資源品價格改革部分。
分類、分步、逐漸推進資源價格改革
《21世紀》:如果說未來CPI反彈壓力主要還是資源品價格改革部分。在CPI進入下行通道后,是不是一個好的時機來加快推動?如何改革,才能避免通脹反彈?
陳東琪:目前我們確實面臨資源品價格改革的“還賬”壓力。為什么說還賬?我國曾一度出現通貨緊縮,這是推進價格改革的好時機,但錯過了。現在CPI向下走,時機又來了,既要擇機調整油、電、氣、水價格,甚至不排除進行糧食價格改革,以保持農民生產積極性。
價格改革給CPI的收斂趨勢打了一個“折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抓住機會推動價格改革,另一方面要掌握好力度,防范二次通脹的風險。
具體說,資源品價格改革應該分類、分步、逐漸推進。目標雖然是價格全面放開,與國際接軌,但一次性放開的方式不合時宜,要考慮企業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分類,是指油、電、氣、水的調價不是一攬子出來,而是分類處理。分步,是指油電水氣每種都分成幾步來調,比如說之前調電價,我們對農業、居民用電并沒調,先調的工業用電和上網電價。逐漸,是指不是一次就把價格調夠,而是微調。
貨幣緊中趨穩,財政適度放松
《21世紀》:隨著“一保一控”的宏觀調控目標取代“雙防”后,是不是意味著從緊貨幣和穩健財政政策的搭配也應隨之變化?什么時候會是政策全面放松的時機?
陳東琪:宏觀調控要看全局,看內外情況,考慮多重目標。我認為近期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核心應該是穩健。貨幣政策在實際操作上緊中趨穩,財政政策有放松空間,可以適度放松,減稅和放松公共投資開支,以此防止經濟下滑的蔓延。
之所以要穩,原因是物價上漲水平仍然偏高,資源品價格改革的壓力也在,而經濟增速還有9%-10%,經濟政策還沒有到全面放松的時候。政策由從緊到松之間,不是一兩個月,選擇穩健比較好。利率、匯率都要穩。
貨幣緊中趨穩的含義是,總體偏緊,具體措施操作適當放松。比如,對中小企業、出口企業的信貸,對農業的信貸,對影響煤電油運緊張環節投入的信貸,對災后重建的信貸,放松的緊迫性很強。這不僅有利于緩解經濟下滑的步伐,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我把這一輪經濟調整稱為“破壞性創新”,增長犧牲兩個點沒關系,關鍵要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做好準備。不能再低水平循環,繼續資金推動增長,下一輪增長要靠技術創新推動,結構升級推動,發展服務業推動。調整要付出代價的,有些企業本來就該淘汰,在放松政策之前要保持一定力度的壓力,沒有壓力企業不會調整。
《21世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入世后,中國的財政收入取得了很大的增長,因此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越發重要。現在我們要如何運用財政政策?是否到了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呢?
陳東琪:在這整個六年的經濟上升周期,我們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增收能力很強。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改革收支體制,系統研究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勞動者收入的關系。怎么做?
減稅是共識。保增長肯定要給企業更好的環境,但現在企業成本快速增加,工資提高,環境成本提高,如果稅還那么重,企業承受不了,不得不透支未來發展能力。而減稅能給企業增加創造能力。
減哪些稅?個稅起征點可以再提高,利息稅,股票交易印花稅,企業增值稅轉型,高科技、節能領域,都有減稅空間。
另外,要增加公共服務品供給方面的開支,增加政府承擔的公共責任。社會保障開支,比如說公共醫療、失業、養老等應增加。這里既包括公共品硬件的開支,比如對農村水利設施的投入、對災后重建等。還包括公共品軟件,主要是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障。而政府的一般性經常性開支應該緊縮。
總的來說,政府今后要花幾年時間來調整政府和企業、家庭之間的收入關系,我建議要“加薪減稅”。現在是較大幅度減稅的好時機。
這些措施可以分幾年來做,應該逐步考慮這些政策在不同時點上的適宜性,財政政策確實有能力也有必要性來給消費者和生產者放松,政府緊一點,企業和居民松一點。
“防止經濟下滑的蔓延也要‘組合拳’,貨幣政策宜緊中趨穩,而財政政策有放松空間。”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核心是穩健,要看全局、要看趨勢、要看內外情況。
與此同時,在CPI(消費者價格指數)進入下行通道的下半年,中國迎來了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時機。陳東琪對此建議,一方面要抓住機會推動價格改革,另一方面力度又不能太大,以防范二次通脹的風險,因此,“應該分類、分步、逐漸推進資源品價格改革。”
保增長首先保三大需求
《21世紀》:從上半年數據看,中國經濟降溫已成事實。問題在于,經濟放緩接下來還會到怎樣的程度?什么程度是我們的經濟能接受的?
陳東琪:下半年經濟增長還會延續上半年的減速趨勢,預計下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在10%以下,而全年預計在10%左右。
盡管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長3.3%,比預計的要好,但要恢復到2006年的水平有難度。而歐元區、日本最近更出現負增長。這對外貿依存度高的中國經濟是一個向下拉動的力量。
在全球經濟降溫背景下,我們保增長任務艱巨。到底應該“保”在怎樣的水平?我認為,增速有可能調到8%-9%,但不是一年到位,而是需要兩年左右或略長一點的時間。今年上半年已經比去年下調了近兩個百分點,明年最好減速少一些,在9.5%左右,至少不要破9%,后年維持在接近9%的水平,這樣就把前幾年經濟累積的過熱壓力、膨脹壓力消除,把泡沫擠掉。
《21世紀》:在政策應對上,應如何做到保增長,使得經濟不要減速太快太多?
陳東琪:首先是要保三大需求:出口、消費和投資。進出口貿易還要平穩增長。雖然長遠看,大國經濟體應該以內需主導,但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一定的內外需協調發展,出口不能持續大幅下降,順差不能下降太多。
消費需求方面要穩定高水平的快速增長,以改善投資和消費的關系。盡管目前消費增長還不錯,但還是要看到下半年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因素:收入增長下降。一是實際工資增長在減速,二是財富效應縮減了收入,三是農民農產品生產收益增加有難度,打工收入增長空間收窄。預計下半年到明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持續性面臨挑戰,這會影響城鄉居民實際購買力,對未來消費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從產業、企業角度說,一要保農業,也就是要保持農業生產者、種植業者的生產積極性;二要使工業增長值保持在適當水平,三要支持對就業影響大的中小企業。
需要注意,我們還要在考慮通貨膨脹水平、穩定物價情況下來保增長,因此需要多管齊下,防止經濟下滑也要出組合拳。
PPI、CPI同步下降可期
《21世紀》:提到通貨膨脹,CPI向下走現在看來是共識,將來可以繼續維持下行趨勢嗎?怎樣的目標區間比較合理?
陳東琪:CPI確實在逐月往下走,預計8月會回落的更快,在5.5%以下,而9-12月保持在5%左右。明年會進一步收斂,上半年可能在4%左右。
主要原因是需求緊縮效應和工農業產品供給增加,使得現在供給增長略快于需求。出口減少增加了國內有效供給,同時糧食、肉、菜籽油供應穩定。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保持趨勢性回落,這會減緩輸入性通脹壓力。
但如果從靜態看,CPI的絕對水平還是偏高,短期穩定在3%-5%的區間比較合適。理由是若看5-10年周期,我國不會出現明顯的高通脹風險,市場供求關系的常態不會重復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那樣的全面短缺。工業產能很大,取消農業稅后農業生產積極性也比較穩定。因此將通脹控制在上述區間是必要的,可以穩定預期。
《21世紀》:可是現在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已經破10%,會不會傳導至CPI產生新一輪反彈?PPI未來走勢將是怎樣,什么時候回落?
陳東琪:由于企業各種成本增加,原材料需求還比較旺,到7月為止PPI還在上行,但很快會見頂回落。因為房地產降溫、汽車銷售減速,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入熊市,預計在9月或10月,PPI出現由升轉降的拐點,并和CPI同步下降。
PPI對CPI肯定有傳導,但是CPI中占70%以上權重的主要是食品,而PPI主要影響核心CPI,對總CPI的傳導不是很厲害,因為核心CPI比重小。
所以,既要注意PPI對CPI的傳導,關注PPI走勢,但又不用太擔心,目前看不到PPI上漲帶動CPI新一輪反彈的趨勢。
從過去幾十年的經驗看有這么一個規律:PPI見頂回落慢于CPI見頂回落,CPI見頂回落又慢于GDP。而在見底回升方面,則是PPI先于CPI,CPI先于GDP。今年后幾個月和明年CPI反彈的壓力,主要可能來自資源品價格改革部分。
分類、分步、逐漸推進資源價格改革
《21世紀》:如果說未來CPI反彈壓力主要還是資源品價格改革部分。在CPI進入下行通道后,是不是一個好的時機來加快推動?如何改革,才能避免通脹反彈?
陳東琪:目前我們確實面臨資源品價格改革的“還賬”壓力。為什么說還賬?我國曾一度出現通貨緊縮,這是推進價格改革的好時機,但錯過了。現在CPI向下走,時機又來了,既要擇機調整油、電、氣、水價格,甚至不排除進行糧食價格改革,以保持農民生產積極性。
價格改革給CPI的收斂趨勢打了一個“折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抓住機會推動價格改革,另一方面要掌握好力度,防范二次通脹的風險。
具體說,資源品價格改革應該分類、分步、逐漸推進。目標雖然是價格全面放開,與國際接軌,但一次性放開的方式不合時宜,要考慮企業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分類,是指油、電、氣、水的調價不是一攬子出來,而是分類處理。分步,是指油電水氣每種都分成幾步來調,比如說之前調電價,我們對農業、居民用電并沒調,先調的工業用電和上網電價。逐漸,是指不是一次就把價格調夠,而是微調。
貨幣緊中趨穩,財政適度放松
《21世紀》:隨著“一保一控”的宏觀調控目標取代“雙防”后,是不是意味著從緊貨幣和穩健財政政策的搭配也應隨之變化?什么時候會是政策全面放松的時機?
陳東琪:宏觀調控要看全局,看內外情況,考慮多重目標。我認為近期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核心應該是穩健。貨幣政策在實際操作上緊中趨穩,財政政策有放松空間,可以適度放松,減稅和放松公共投資開支,以此防止經濟下滑的蔓延。
之所以要穩,原因是物價上漲水平仍然偏高,資源品價格改革的壓力也在,而經濟增速還有9%-10%,經濟政策還沒有到全面放松的時候。政策由從緊到松之間,不是一兩個月,選擇穩健比較好。利率、匯率都要穩。
貨幣緊中趨穩的含義是,總體偏緊,具體措施操作適當放松。比如,對中小企業、出口企業的信貸,對農業的信貸,對影響煤電油運緊張環節投入的信貸,對災后重建的信貸,放松的緊迫性很強。這不僅有利于緩解經濟下滑的步伐,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我把這一輪經濟調整稱為“破壞性創新”,增長犧牲兩個點沒關系,關鍵要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做好準備。不能再低水平循環,繼續資金推動增長,下一輪增長要靠技術創新推動,結構升級推動,發展服務業推動。調整要付出代價的,有些企業本來就該淘汰,在放松政策之前要保持一定力度的壓力,沒有壓力企業不會調整。
《21世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入世后,中國的財政收入取得了很大的增長,因此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越發重要。現在我們要如何運用財政政策?是否到了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呢?
陳東琪:在這整個六年的經濟上升周期,我們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增收能力很強。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改革收支體制,系統研究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勞動者收入的關系。怎么做?
減稅是共識。保增長肯定要給企業更好的環境,但現在企業成本快速增加,工資提高,環境成本提高,如果稅還那么重,企業承受不了,不得不透支未來發展能力。而減稅能給企業增加創造能力。
減哪些稅?個稅起征點可以再提高,利息稅,股票交易印花稅,企業增值稅轉型,高科技、節能領域,都有減稅空間。
另外,要增加公共服務品供給方面的開支,增加政府承擔的公共責任。社會保障開支,比如說公共醫療、失業、養老等應增加。這里既包括公共品硬件的開支,比如對農村水利設施的投入、對災后重建等。還包括公共品軟件,主要是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障。而政府的一般性經常性開支應該緊縮。
總的來說,政府今后要花幾年時間來調整政府和企業、家庭之間的收入關系,我建議要“加薪減稅”。現在是較大幅度減稅的好時機。
這些措施可以分幾年來做,應該逐步考慮這些政策在不同時點上的適宜性,財政政策確實有能力也有必要性來給消費者和生產者放松,政府緊一點,企業和居民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