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連累全球碳交易市場需求萎靡、價格普降,引爆連鎖反應,投資企業出現裁員,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業主也面臨驟增的外國買家違約風險。
一位接近CCC的碳業界人士透露,總部位于倫敦的國際碳交易“巨頭”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Climate Change Capital,CCC)中國區已在上周開始裁員,主要涉及公司私募股權業務員和行政人員。由于私募資金多來源于養老、保險等社保基金,在金融危機下投資偏向保守,CCC融資出現困難。
這位知情人士說,CCC中國投資業務受到“兩面夾擊”,一面是全球市場一路走至最低每噸碳7歐元左右的交易價,一面是發改委對國內碳交易規定最低限價8歐元/噸,投資CDM項目的利潤空間大幅壓縮。
CCC在全球管理著15億美元的基金投向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進入中國3年時間,在國內有2只基金投資于減排項目。
CCC中國區總裁路躍兵未證實裁員消息,3月18日CCC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指路躍兵出差在外。
最低限價遭遇市場下滑
國際碳價曾經暴漲。全球最大的排放權交易所歐洲氣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 ECX)在歐盟排放權交易體制(ETS)框架下,CDM產生的“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CERs)期貨價格在2008年6、7月保持在20歐元/噸以上,另一國際碳交易價格指標“歐盟排碳配額”(EUA)現貨價格更是在2008年6月摸高至31歐元/噸。
CDM是《京都議定書》規定建立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一種國際履約機制,具有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可向沒有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購買減排額度。
中國發改委為了保證國內CDM項目產生的減排量“不被賤賣”,設置了8歐元/噸的最低限價,根據不同的項目,限價也不盡相同,比如水電項目最低限價就是12歐元/噸。只有符合政府價格期望的CDM項目才會被審批通過。
外國買家通過投行等碳交易中間商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在中國一級市場(期貨市場)購買排放額,然后賣到歐洲等二級市場(現貨市場),沖抵自身的強制減排額度,或是出售獲利。
在經濟上行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帶給投資者的回報頗豐。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氣候變化專家楊富強對本報說,投資碳交易的回報在投資項目平均收益率之上。
伴隨著金融危機蔓延,國際市場價格也一路下滑。位于挪威奧斯陸的碳交易咨詢公司“碳點”(Point Carbon)的新聞簡報說,在2008年9月至11月,歐洲二級CER的價格跌至15歐元/噸左右。
安科碳資產管理公司(Enecore)北京代表處總經理斯圖爾特·瑟爾尼(Stuart Cerne)透露,對于通過取代化石燃料來實現減排的水電項目而言,2008年11月的最低限價為8歐元/噸,與10月相比下降0.5歐元;風電項目的要價為12歐元/噸,下降0.5歐元。
今年年初國際市場的碳價則進一步下滑。歐洲氣候交易所CER二級市場價格在2009年2月最低跌至約7歐元。此后一直在10歐元上下徘徊,這僅相當于去年7月最高時的1/3,創2008年《京都議定書》減排義務生效后的最低價格。
2009年2月,挪威的北歐電力交易所、德國的歐洲能源交易所等的ETS框架排放權價格以及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排放權價格也降至去年下半年最高價的1/3。這意味著投資者進一步看淡CER的價格預期。
警惕買家違約風險
目前沒有跡象表明,發改委有意松動最低限價。但是在市場上已有項目被迫降價。
北京華堂律師事務所從事CDM項目法律服務的周亞成律師舉例說,在去年高峰期,國內一個風電CDM項目賣到每噸CER 13.5歐元的價格,而現在價格已經跌至10歐元成交。
“碳點”的新聞簡報說,交易中間商承認金融危機給某些投資者帶來了麻煩,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明顯不如以前。因為去年11月左右二級市場CER的價格僅略高于15歐元/噸,以自產自銷的方式在中國開發CDM項目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簡報說,如果中國CER要價高出市場接受范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CDM碳信用額市場,中國碳交易可能遭遇重創。安科公司斯圖爾特·瑟爾尼也稱,價格下跌加大了買賣雙方的分歧。
中國CDM項目業主面臨的買家違約風險也在增加。華堂律師事務所周亞成說,有外國買家簽好了意向書不談,有的談好了合同不簽,簽好了的就在先決條件上做文章,有的條款清單都已經簽下來了,但還是違約。“只要有一點機會他們都會盡量開溜。”
雖然3月中旬歐洲氣候交易所CER期貨價格回升至12歐元/噸左右,一位從事碳交易的投行人士分析說,“短時間內不可能回到20歐元左右的正常水平”。
“取決于哥本哈根”
周亞成律師指出,中國擁有全球將近60%的CERs,外國買家違約率不到10%。
截至今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最新批準CDM項目49個,累計批準1846個。但市場也傳出減排項目的投資者撤離中國,轉向印度和巴西的消息。印度對CDM項目的成交價格沒有最低限價。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楊富強也不認為投資將涌向印度。他說,印度在技術水平、企業發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上都沒有中國健全,“投資者是精明的,我估計對中國減排市場的投資總額不會減少。”
但市場何時才能回暖,周亞成說,這取決于哥本哈根談判。
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將就“后京都時代”、也就是2012年后的減排目標在哥本哈根進行談判。但是去年12月的波茲南會議并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成果,這也被認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道阻且長”。
歐盟早在2007年3月就承諾,到202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20%。并且,歐盟委員會負責環境事務委員季馬斯3月2日說,希望發達國家能夠做出到2020年減排30%的承諾,美國也應向這個目標靠近。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去年11月的表態是,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至1990年的水平。
“投資者感到前途不光明。”楊富強說,如果美國承諾得更多,碳交易市場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