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2009~2012年)》的發布,醞釀已久的上海新能源產業戰略浮出水面。
6月初,上海市發布的這一《行動方案》明確指出,上海將聚焦核電、風電、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等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重點。實際上,這已經涵蓋了最近上海確定的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九大重點產業中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兩大領域。發展新能源為上海調整經濟結構和再次崛起而打頭陣,可見新能源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布局中的重中之重。
根據《行動方案》,上海將力爭到2012年,新能源產業重點領域總產值達到11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3%。至此,上海已定調未來3年新能源發展藍圖,將聚焦重點,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支撐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發展新能源的前景和意義,已經為世界所共識,實際上也已經是世界上產業爭奪的第一焦點。”新能源業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在全力實施新能源國家戰略,頒布了一系列規劃以及能源替代和節能政策。而且隨著未來資源能源壓力越來越大,新能源成為未來主導產業。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堅認為,上海之所以把新能源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率先突破的重點,首先是新能源技術被認為是在信息技術革命之后,最有可能催生新一輪革命的技術。
其次,新能源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再其次,我國把開發利用新能源、推進新能源產業化作為實施能源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最后,上海也把加快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主攻方向的突破口。
發展新能源,決勝在未來,收益在長遠。上海新能源戰略高瞻遠矚,但不少領域也出現循序漸進、政府帶動的積極思路。
新能源產業領域,不僅技術研發難,產業化難,降低成本難,真正推向市場也異常艱難,需要大量配套政策措施。不僅是新能源汽車,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也卡在上網電價這一關。新能源產業化還需不斷“闖關”。
上海力推新能源產業,同樣還要克服許多困難,走很長的路。第一,新能源產業是全球激烈爭奪的產業高地,競爭壓力極大,而且具有不確定性,許多技術路線還看不清楚,必須大膽試水。
第二,上海在部分新能源領域存在“早醒晚起”的局面。如上海在國內最早研發太陽能技術,但產業化卻遠不如其他省市。
第三,新能源真正體現產業化優勢,必須做大市場。而新能源市場真正形成規模,有賴于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的跟進。
上海新能源專家陳鳴波分析,上海推出新能源《行動方案》,目標激勵人心,但目前仍需細化具體內容,就太陽能來說,如何示范、如何應用、如何推進產業、企業如何銜接等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但是,越艱難的領域,率先突破的邊際效應也就越大。而上海在發展新能源領域的優勢也十分明顯,上海聚焦的五大新能源領域中已擁有一批具備技術研發能力且占據相當市場份額的企業,有的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布局,具備了加快推進的基礎和條件。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海已經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隨著經濟形勢逐步向好,未來能源壓力將趨緊,新能源產業的光明前景將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