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化協會秘書長張崗峰為最近山西省的一項產業振興新政感到欣慰。當地政府決定限制商品焦炭的產能達到限量保價;利用3~5年時間,完成焦炭工業的優化升級,進入節能減排的循環經濟園區。
山西省是我國最重要的焦炭生產基地,焦炭產量和外調量居全國首位,也是保持多年紀錄的世界最大的焦炭出口基地。2008年,山西省生產焦炭8200萬噸,約占全國焦炭產量的26%;出口焦炭670萬噸,約占全國焦炭出口量的57%。
新的產業振興政策核心就是有效控制焦炭產能。到2011年底,山西省焦炭總產能控制到1.4億噸以內,以后將進一步縮減,到2015年將焦炭總產能控制到1.2億噸以內。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張崗峰深切感受到了焦炭行業“冰火一轉瞬,陰晴翻手間”的戲劇性變化:2008年上半年價格暴漲,7月份焦炭價格攀到了每噸3000元的歷史最高點;9月以后,焦炭價格掉頭跳水,年底跌至1250元;從此一蹶不振,進入2009年,焦炭價格還是在低價低量的格局中“飄搖不定”,每噸焦炭虧損300~500元。
“焦炭價格何時見底,何時能穩定回升?目前還不好判斷。”張崗峰說。
山西省經委能源處處長馬運俠分析說,在全球范圍內,有三個因素制約著焦炭的走勢:受煉鋼技術革命的影響,對焦炭消耗量在日漸縮??;焦煤的實際儲量在銳減,節能減排壓力大,國家政策已經顯示出壓縮的信號,焦炭出口關稅從原來的25%提升到40%;大型鋼鐵企業陸續擴建焦爐,鋼廠自產焦炭比重將逐步增加。這三個原因將大大壓縮獨立焦化廠經營商品焦的空間。
馬運俠說,目前對焦炭行業來說,實現轉型、優化和兼并重組是最好的時候了。山西省決定,到2011年,焦化企業數減少到200戶以內;到2015年,培育一批采用國際先進爐型產能達1000萬噸級和500萬噸級的特大型焦化企業,焦化企業數減少到60戶以內。
據了解,目前山西省的焦化企業是“多而不強”,該省270余戶焦化企業,焦炭產能200萬噸以上的只有10戶;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炭化室高度4.3米的焦爐占全部焦爐的76%,炭化室高度6米以上的焦爐不足3%。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山西又忍痛開出淘汰落后產能高達0.6億噸的清單:3年內,淘汰技術裝備落后的焦化產能2000萬噸左右。7年內再內分期分批淘汰達不到準入條件的焦化產能4000萬噸左右。
山西省經委主任洪發科說,政府將引導、幫助骨干企業兼并重組,進行技術改造,實施產能置換,建設具有技術和規模優勢的大型焦化企業。“我們還鼓勵煤、焦、鋼、化企業的產權融合,建立產業鏈縱向延伸的企業集團。我們的目標是焦化企業全部進入循環經濟園區”。
在焦化產業鏈條上,焦炭再往后向延伸可以加工出數十種乃至上百種精細化工產品。山西此次把焦化企業的化學產品回收和精深加工提到突出地位。到2015年,這個焦炭大省將在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及焦爐煤氣化工合成等方面形成規模優勢。
“今后,焦化企業必須變臉,再不能透支環境換美元了。”山西省環保局局長劉向東說,山西將對焦化企業污染物排放實行在線檢測,廢水治理、廢氣脫硫、消煙除塵等主要環保設施必須完善并正常運行,不達標排放絕不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