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舉行的“2009亞洲光伏峰會”上,一家名為“上海新能源孵化器”的新機構引起各界關注。本報記者隨后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這家尚未掛牌的機構背景不簡單,其不僅是國內第一家專門針對新能源的產業孵化器,更是浦東乃至上海市為本地實施新能源大發展戰略構建的重要平臺,將成為上海推動新能源產業升級轉型的支撐力量。
與此同時,浦東新區政府和相關單位還在籌劃設立新能源發展基金,后者將與更多民間的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相匹配,專門用于扶持、支持新能源創新創業。
“某種意義上,孵化器本身也是一種‘國家風投’,因為無論是租金減免還是稅收優惠,都是政府出資扶持新能源企業成長的方式。”張江創星園總經理俞中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也的確如此。隨著孵化器平臺的建立,更多的風險資本及類似政府創業基金、創新基金、小巨人基金、孵化引導基金等各類基金都將在這一平臺上整合匯聚,為本地的新能源企業注入“生命元素”。這意味著,在上海全力以赴補上新能源這塊“短板”的歷程中,風險投資很快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催化力量。
今年以來,上海市委市府不少官員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擁有全球第一條磁懸浮鐵路、中國第一個F1賽場以及中國最高摩天大樓的上海,在當下最火熱的新能源領域卻沒有太大建樹?
盡管金融、制造、航運、文化、汽車等多個產業都長期領全國風氣之先,但唯獨在新能源方面,上海卻一直裹足不前。眼見周邊各省的新能源事業都發展得如火如荼,無論江浙兩省,抑或內地的江西,都誕生了重量級的行業龍頭,而上海迄今尚未出現一家可與之相提并論的企業,甚至連新能源產值也與江蘇等省相去甚遠,這足以令上海市有關領導憂心如焚。
從年初開始,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連日輾轉跋涉于滬上各區縣,對上汽、同濟、航天集團上海太陽能中心等本地的新能源企業及科研機構開展多方調研。這輪密集調研的結果是新能源被列入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首位,并形成核電、風電、煤氣化、太陽能和新能源汽車五大板塊。
5月20日,上海市政府大撒“英雄帖”,將無錫尚德、江西賽維、蘇州阿特斯等國內諸多光伏業“大腕”邀至本地共謀新能源發展大計。在會上,上海市有關領導向這些行業翹楚發出邀請,希望它們可以在上海落戶生根。
僅僅十天后,一紙《上海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2009-2012年)》(下稱《行動方案》)的通知逐級下發,由此正式吹響了上海全力搏擊新能源產業的號角。這份《行動方案》顯示,上海力爭到2012年新能源產業重點領域總產值達到11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目前的不到 1%提高到3%。
與之相適應,以新能源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設、機構設置、資本安排也均在上海各級單位緊鑼密鼓地悄然運作。
上海的新能源“野心”
“上海這次在推動新能源產業升級方面是‘動了真格’的。”上海市新能源行業協會一位高層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根據上海市經委下發的這份《行動方案》,不僅新能源發展的目標和時間表首次獲得明確,更涵蓋了具體的計劃任務:“其中,核電、風電和 IGCC500億元,新能源汽車300億元,太陽能3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初具規模,技術水平國內領先;核電加快提高成套能力,市場占有率達到國內第一;風電和IGCC關鍵設備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能力國內領先;太陽能產業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研發制造等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這些數字顯示,上海對新能源帶動新一輪的經濟效應寄予厚望,這次新推出的行動方案正式確立了新能源在上海整個產業中的地位。”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亮說。
而這些數字和目標的背后更折射出上海市政府對自身新能源產業基礎與實力的清醒認識。例如,上海本身就具有國內領先的核電研發生產能力,此次《行動方案》提出核電市場占有率要達到國內第一并非夸大其詞;而光伏方面提出重點發展薄膜太陽能電池,這同樣是基于上海自身晶體硅電池產業基礎薄弱現狀作出的一次差異化發展安排。
此外,相比周邊各省,上海對新能源擬定的行動計劃還有一個優勢,即明確了各自的產業布局,這有助于其避開產業同構。
根據《行動方案》,核電建設將以浦東(臨港)、閔行等產業基地為主,前者主要開展核島和常規島主設備的研發和總裝,后者主要開展核級鍛件的研制。風電以浦東(臨港)等為主,建設大型風電機組關鍵設備產業化研發制造基地。IGCC以閔行等為主,建設燃氣輪機、氣化爐等關鍵設備產業化制造基地。光伏則重點建設以閔行為核心的太陽能產業基地;支持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等建設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研發制造基地。
“上海發展新能源產業仍有很大的優勢,主要包括區位優勢、要素市場優勢、人才市場優勢等,要根據自身優勢來發展上海的新能源。”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所長唐憶文說。
在他看來,上海光靠本地企業不足以支撐起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有一個開放式的心態。同時,新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必然會帶動相關服務業領域的發展,這其中的市場空間非常大。
“你等著看,只要國家級的新能源規劃一出臺,上海很快會有數量更多、力度更大的新能源扶持舉措蜂擁而出。屆時,對新能源行業的利好將會不斷。”上述新能源協會的高層人士頗為神秘地說。
欲做新能源“國家風投”
盡管上述人士并未披露未來這些新能源扶持舉措的細節,但從近期在上海出現的一系列新現象中仍可找出些許蛛絲馬跡。
在本月召開的“2009亞洲光伏峰會”上,一家名為“上海新能源孵化器”的新機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資料顯示,該機構是由上海科委直屬的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上海張江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與相關行業協會、高等院校及企業聯合創立的,目前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針對新能源的產業孵化器。
據張江創星園投資部副總經理朱麗霞介紹,該孵化器主要吸引國內外新能源、新材料知名企業和國際科技創業者、國內外著名研發研究院機構及政府文化產業機構等進駐。入駐企業除了可獲得大比例租金減免外,還可獲得政府創業基金、創新基金、小巨人基金、孵化引導基金的對口扶持,創業導師的創業輔導,投融資及上市輔導、風投基金對接等扶持措施。這些措施不僅直接大幅度降低企業的創新創業成本,提高企業成活率和競爭力,還能極大促進企業的設計創新能力。
“當然,我們對入駐企業還是有一定門檻要求的。首先是行業要求,除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等相關企業外,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投融資、貸款等機構。同時,我們也要求入駐企業具備一定市場經驗。那些有成熟商業計劃、特別是已經被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看中的企業將受到更大的扶持。”朱麗霞說。
“正是由于政府對入駐企業提供了規費減免、租金貼補、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大量政策優惠,孵化器本身就相當于一個‘國家風投’,政府等于風險投資出資人,出資扶持新能源企業發展。”張江創星園總經理俞中華說。
他告訴本報記者,對創業型企業來說,資金困難始終是它們生存、發展的瓶頸。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新能源孵化器母體的張江創星園將擔當“天使投資人 ”角色,開展早期權益資本投資,協助企業投融資。同時,孵化器也會爭取各級政府設立專項孵化資金(種子資金),開展與銀行、投資及咨詢結構等相關部門的合作,以全面提升投資能力。
“這種政府出資的方式對新能源企業的作用尤其大。就像當年的無錫尚德,一開始也非常缺資金,而且沒有銀行敢貸款給它,結果無錫市政府組織小天鵝等8家當地知名企業融資600萬美元,成就了尚德和施正榮。包括上海的分眾傳媒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其實也有這個因素。”俞中華說。
據他透露,張江為此還成立了專門的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獲得貸款鋪路。如果銀行不愿貸款,則擔保基金就為企業作擔保,免除銀行的后顧之憂。
新能源發展基金呼之欲出
除了直接充當“國家風投”外,孵化器還有一個重要使命——為企業、項目、風險投資、企業戰略投資人之間搭建一個交流平臺。
“由于孵化器有政府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專業孵化服務、政府引導基金、房租補助、稅收減免、財政扶持等一系列優越條件,許多好企業、好項目自然會被吸引到這里。”俞中華說,“對風險投資而言,不用東奔西走、大海撈針,在這里就可輕而易舉得到好項目。而對企業和項目來說,隨著大批風投來這里挑選項目,它們也可游刃有余地挑選更好的風投公司。”
在他看來,這一平臺上的入駐企業、項目就如同日常商品,而風險投資、戰略投資人則是消費者。孵化器就是一個長期的項目交易會,如同商品交易會一樣的專業市場,創業者和投資者可自由出入,買賣雙方在這個市場上各取所需。與此同時,作為孵化器母體的“創星園”,本身既可充當項目消費者,同時也有自己投資的項目商品。
“通過孵化項目、企業與資本結合而創造價值,是經濟鏈變化從低值端向高值端發展的新模式。這種商業模式通過實現創業者的潛在價值,培育創業企業的市場價值,從而實現平臺自身的增值。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孵化器與企業捆綁式發展’。”俞中華說。
而這種孵化器與風險投資相融合模式的一大優勢在于,可有效降低風險投資方的投資風險,加速培育在孵企業。
“這是由于孵化器在為新能源創業企業提供全面孵化服務的同時,還在資金方面提供幫助,促成創業企業與銀行、風險投資機構的合作。另一方面,從風險投資角度出發,投資于孵化器內的在孵新能源企業,最大的好處在于孵化器的管理者可以對其了如指掌,可以很清楚它是否按照原來的商業計劃書去運作,研發和經營是否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這樣,風險投資的‘風險’自然降低了。”俞中華說。
事實上,風險投資就是孵化器最重要的孵化工具。當“張江創星園”建立起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民間資本為主體的風險資本籌集和循環機制后,孵化器就成為一個有效且安全的投資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孵化器本身還能在吸引風險投資方面產生杠桿效應。據俞中華透露,如果新能源孵化器發現一家質地優異的新能源企業,可以先投入一筆初始資金,然后按照1:3、1:4甚至1:5的比例放大,從政府乃至社會募集更多的資金,最終可能演變為一種股權投資基金。
“例如,去年張江創星園曾在某個項目上投了16萬元,按照1:5的比例,浦東新區政府就出了80萬元,這給項目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俞中華說。
而在當下上海的各類風險投資中,最受業界期待的莫過于正在籌劃的新能源發展基金。記者了解到,這一即將破殼而出的基金將專門用于扶持、支持新能源創新創業,并將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產業在上海的振興發展。
此前的《行動方案》明確指出,上海要設立支持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研制補貼、技術改造項目貼息、示范工程以及引進重點項目支持;對納入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以及重大技術改造和新能源研發支持范圍的項目,由市、區政府給予資金配套支持;對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研發費用,按150%稅前加計扣除;對新引進的重點項目,其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由市、區政府給予相應的貸款貼息支持;對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太陽能發電新產品示范應用等項目,給予補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