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超負荷供氣,不少城市“氣荒”依然卷土重來,體制機制沒理順是最根本原因
去年11月以來,不少地方幾次三番備受“氣荒”折磨,致工廠停產、車輛停運、供暖不足。人們不禁要問,國內的天然氣供應果真已“竭盡全力”?
“從我個人來講,真是不愿意再這樣超負荷撐下去了,設備安全壓力太大,搞得人每天都高度緊張。”指著屏幕上閃爍不停的管線圖標,吳瑩一臉無奈。
在吳瑩面前,是一座弧形的控制臺,四五個工人正端坐于前,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著電腦屏幕。這里是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輪南輸氣站,也是西氣東輸的首站。吳瑩是塔里木油田公司銷售事業部副經理。
每天,數千萬方天然氣從這里出發,奔涌千里,北至北京、東達上海,供氣范圍覆蓋全國9省區。2009年全年,西氣東輸送氣總量達到165億立方米,超過計劃輸氣量6億立方米,創投產以來輸氣量最高紀錄。
但“氣荒”并沒有因此而止步。元月3日,一場罕見暴雪突襲京城,低溫嚴寒天氣四十年難遇。北京市政府啟動燃氣供熱應急保障預案,中石油則緊急啟動一級保供預案,日增加供氣量400萬立方米以上。
武漢、鄭州等城市“氣荒”也卷土重來。
“天然氣荒頻發背后,肯定是某些地方出了問題。最根本的還是體制機制沒理順,應該參照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中調整利益分配的做法,出臺新的天然氣定價機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能源專家表示。
油門已經踩到底
從2009年11月中旬起,吳瑩的神經就開始緊張起來。在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遭遇了入冬以來第一次寒潮侵襲,數十個城市天然氣供應告急。就在這一天,中石油集團公司緊急下發了增產任務,要求西氣東輸管線的日供氣量增加至4800萬立方米。
“在夏季,通常的供氣量在4500萬立方米到4600萬立方米,這個供氣量是比較正常的。上到4800萬立方米,就是高負荷生產了,對設備的正常運行和工人的管理、調度能力,都是一個考驗。”吳瑩介紹說。
2002年,西氣東輸工程開工建設,這是中國國內距離最長、輸氣能力最高的管道工程,總投資甚至超過三峽工程。
“這個管線太重要了。你看吧,我這個鼠標動一動,北京、上海幾千萬的人家都燒不了開水了。”塔里木油田一位員工笑侃道。正因如此,自提產以來全站員工處在高度緊張狀態,每天加大了安全檢查頻率以確保設備平穩運行。
按照在2009年初制定的生產計劃,西氣東輸年送氣量為159億立方米。在去年12月18日,年度排產已經順利完成,到去年年底,總輸氣量達到了165億立方米,超額6億立方米,創下投產以來的最高輸氣紀錄。
“好比是開車,踩一腳油門就快一點。如果是已經踩到底,再踩就會斷,那問題可就嚴重了。”上述員工說,從他個人來講,真是希望能早點把負荷降下去,安全運行的壓力實在太大。
在管線直徑有限的情況下,增加單位輸氣量必然需要加壓,一旦管道出現裂痕,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