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連續8年位列全國第一。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以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產業為主,化工、冶金等比重過高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場風險越來越大,可持續發展面臨壓力。為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5月份的辦公會議上提出了“不再追求速度,要追求轉變”的發展思路,將大力推動傳統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和升級。其中,構建“金屬硅—有機硅—多晶硅—單晶硅—光伏電池組件—光伏發電及風機制造—風電場”的新能源綠色硅產業鏈條成為了產業調整的重中之重,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據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資深專家李志民介紹,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硅產業已經成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國各地爭相培育和發展的朝陽產業。內蒙古優質硅礦的資源十分豐富,大部分硅礦床的品位達到97%以上。其中,巴彥淖爾市的儲量有3.37億噸,包頭地區及周邊有4.5億噸。同時,內蒙古煤炭、甲醇、氯堿產品等產能已經位居全國前列,還有電力等能源優勢明顯,發展硅產業資源條件優越且潛力巨大。
目前,內蒙古在呼和浩特錫林郭勒等地陸續開工建設了太陽能級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片等項目,逐步形成了以多晶硅材料為核心、硅晶片生產企業相配套的硅產業集群。李志民告訴記者,內蒙古現有硅產業規模較小,硅產業鏈上下游尚未完全形成。據不完全統計,預計到今年底,內蒙古工業硅年產能將達到50萬噸,有機硅年產能達到30萬噸,多晶硅、單晶硅在建規模3.75萬噸,實際形成年產能8000噸。內蒙古現有神州硅業、大陸多晶硅等10多家多晶硅、單晶硅及硅晶片材公司,內蒙古要在5年內實現多晶硅加工轉化60%,電池組件產能300萬千瓦的目標,到2020年,內蒙古還將建成4GW光伏電站,計劃多晶硅產量將超過3萬噸,太陽能級硅單晶片產量超過4GW。
為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今年內蒙古還相繼成立了由內蒙古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中心和內蒙古山晟新能源公司聯合建立的內蒙古光伏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由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聯合建立的內蒙古硅材料研究開發中心,為硅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此外,為加快發展硅產業,內蒙古已開始加強各項政策措施的引導:一方面積極推進多晶硅產業園區建設;另一方面把多晶硅產業與高耗能產業嚴格區分開來,比照高科技產業的扶持政策制定相應的多晶硅產業扶持政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內蒙古傾力構建硅鏈條,并使之成為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之一,但業內專家也對此提醒,無論是多晶硅還是甲基氯硅烷生產當前都處于過熱狀態,因此內蒙古構建綠色硅鏈條過程中,對各產品更要“有保有壓”,使其合理、有序發展。專家提出,根據目前已有和在建多晶硅和有機硅項目估算,到2011年,我國化學級硅需求量將超過60萬噸/年,說明高品質化學級硅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因此,內蒙古構建完善硅產業鏈條應對不同環節有所側重,使之步入綠色循環發展的軌道。
內蒙古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中林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實現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延長產業鏈,搞好資源、能源及副產物的綜合利用,以保證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李中林指出,在硅產業鏈上,目前多晶硅副產物四氯化硅的處理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我國多晶硅企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大量四氯化硅多用于生產氣相法白炭黑,如果將我國多晶硅行業產生的四氯化硅全部用來生產氣相法白炭黑,全球市場都消化不了。即使采用熱氫化或氯氫化法將四氯化硅轉化為三氯硅烷,按總轉化率80%計,剩下的四氯化硅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多晶硅企業將其轉化為三氯硅烷循環使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四氯化硅的出路問題。另外,有機硅副產物也需要加強綜合利用,也應盡早研究,否則將嚴重掣肘產業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