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海大開發中,不能太‘左’。”7月16日,鹽城市響水縣常務副縣長許德智表示。在許德智看來,防止一味地偏“左”傾向的滋生和蔓延,是沿海開發中地方政府必須面對的首要任務。
對“左”的理解,多位受訪的江蘇地方黨政領導反復強調,沿海大開發不能一味提高產業門檻。
“國家的環保政策我們肯定會執行,但是,在地方的產業結構上,要有互補政策,要留給我們一定的發展空間。否則,沿海大開發不僅不能帶來機遇,反而帶來限制。”
江蘇沿海各城市,在擁有巨大的港口和腹地灘涂資源優勢的前提下,都將產業發展的重點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重化工。實際上,這不是江蘇的獨有特色,記者綜合各方的信息來看,幾乎所有的沿海地區,重化工都成為其發展支柱產業的不二選擇。一些以重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央企“巨無霸”,則成為地方爭奪的主要對象。
發展重化工:無法回避的現實
從資料看,江蘇沿海今年1-5月保持了強勁增長勢頭,這主要歸功于工業投資以及諸多億元以上大項目的強力拉動。
江蘇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江蘇沿海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3%,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42.7%,高于全省14.7個百分點。而開發中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5.2%,更是高于全省25.3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規劃,對江蘇沿海大開發中圍墾出來的灘涂土地資源,農業、生態和建設用地,將按照6∶2∶2的政策執行。
之所以占比最大的是農業用地,則是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前提:作為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確保全國耕地紅線。
從江蘇省沿海辦獲悉,怎樣實現“622”這一目標,以及除省集中15%外,如何在省內進行有償轉讓等,目前尚未有具體的實施意見。
“我們本來就是傳統農業大縣,農業占比一直維持在20%以上,倘若圍墾的土地大部分再去發展農業,即使是高效規模化的現代農業,也不是對地方發展貢獻最為有效的模式。”沿海多位地方黨政領導表示。
然而根據《江蘇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到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2800萬畝,其中高效農業要達到970萬畝。
因此,地方提供的一個解決思路是,農業指標可以在現有已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調配。事實上,發展現代農業致富在沿海地區較為常見,但從地方追求發展的角度看,其整體性拉動經濟遠沒有工業見效快速。
圍墾的灘涂要發展農業,必須要注入淡水資源進行土壤改良,這不僅需要耗費時間也需要大量的引水基礎設施的投入。
江蘇農業專家王長軍分析,灘涂土壤改良,從農業科學的角度看,一般需要兩年以上的觀察。
而即使是拋棄傳統農業種植發展耐鹽、耐海水農產品,因其成本投入較高和市場的接受度不能一下打開,也需要時間的考驗。
比如,在鹽城大豐,有關人士告訴本報,中國農科院等在種植的耐海水蔬菜盡管營養豐富,但口味欠佳,目前市場上尚未達到消費者廣泛認同的程度。即便是已有一定規模的耐鹽能源植物(油葵等),也遭受到提煉產業發展的限制。
因此,“淡水資源從何而來”,成為各地水務局的頭等大事,這中間還包括了淡水資源如何在區域內分配的問題。
“東臺已向上級報告,計劃從南通境內引入淡水資源,問題是,人家憑什么給你?”東臺水務局人士表示。地方也以此邏輯認為,本來就是了無人煙的灘涂,其發展路徑和模式應該選擇以大型工業項目為主導。
風電困惑:新能源產業的挑戰
在采訪中,沿海各地一排排已在運營的巨大風力發電設備頗能吸引記者的眼球。
不過,多位地方政府沿海辦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對風力發電項目談不上什么特別的喜好”。
這是因為,一方面,風電項目上馬會占據龐大的空間(盡管占地本身可能就是荒蕪的);另一方面是對沿海漁業和海上無線通訊會造成干擾。
“國家發展新能源上風電項目,稅收不留本地,因此可將風電設備制造的相關項目留在本地促使經濟發展,但從我們的考察來看,這些項目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幾近白手起家的我們也搶不過蘇南。”
事實上從江蘇全省發展的角度看,作為風電裝備制造項目,蘇南等城市已經集中了相當大規模和優勢的項目。
根據《江蘇沿海地區能源發展三年實施方案》,在有序加快陸上風電的同時,開工10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到2012年,風電裝機容量要達300萬千瓦。
但宏觀藍圖的背后,風電發電也有著挑戰。
當地一位專家表示,隨著風力發電逐步向海上拓展,大型海上風電設備設計制造技術、施工技術、輸電技術難度增大,運營成本升高;另外,技術儲備不夠充分,風電并網技術、風電整機和零部件技術標準以及相關認證體系亟待建立健全。
根據江蘇省級規劃,沿海要在項目選擇、征地拆遷、土地規費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但扶持風電發展的財政、稅收、電價等政策措施尚未出臺。
央企的影子
翻閱各地提供的資料,都給予了能源和重化產業相當大的筆墨。在這些產業的背后,活躍著央企的影子。
鹽城大豐市提出,要依托石油化工專用碼頭,加快發展石化產業,加快建設20平方公里的石化產業基地,積極推進年產26萬噸丁苯橡膠、年產300萬噸延遲焦化以及年產100萬噸CPP和烯烴類新材料項目建設。
東臺100萬畝灘涂的圍墾開發利用,“不排除引進央企建立能源儲備基地”,以及促進能源的就地轉型。
射陽明確規劃,到2012年,要使得能源產業、大型石化的兩大主導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億和20億元。
在爭奪央企資源上,濱海縣績效明顯,中電投計劃出資1000億元在10年內全面參與港口建設,而在手的央企項目有兩個:中電投的儲配煤炭中心項目、中海油投資的LNG接收站項目。
濱海縣人士告訴記者,中海油的重油裂解項目、中海油和中電投聯合開展的烯烴項目、中化山東華星的石油項目等7個大型項目正在處于跟蹤洽談階段。目前,總投資已達60億元的2平方公里鹽化工產業園已啟動,已形成了年產30萬噸離子膜燒堿項目為龍頭。
濱海提出,逐步發展能源、鋼鐵、冶金、煤化工、石油化工、鹽化工等高載能產業,全力打造千億級增長極。
響水縣也不示弱,以“生態化工”強力推進發展,鹽化工已成為其特色產業,上馬了多個投資超過10億元的大項目。2009年,該縣財政出資5000萬扶持特色產業,環保化工產業實現銷售110億元。根據規劃,氯堿類產品到2012年要達到200億元的銷售額。
為了吸引央企來投資,沿海各地組織了專門班子對接溝通。“主要領導幾乎每個月都要拜訪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電投等央企的領導。”上述沿海地方政府領導對記者表示。
“沿海大開發,不要‘談化色變’。”鹽城市一位官員對于這種產業選擇不以為然,“我們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段,很多模式并不適合在沿海城市硬推,比如發達城市搞的創業園。”
不過,當地另外一位環保人士則提出,即便如此,沿海各市發展重化工要在整體上進行統籌,而且要考慮到環境承載能力。“比如,前一陣子,鹽城市就發生了嚴重的化工企業污染事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