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周四中石油披露半年報,三大石油公司上半年業績均已浮出水面。三大公司的經營利潤分布情況顯示,三家均在加速打造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之前的分工逐漸模糊,但相較之下,中石油打造完整產業鏈的速度明顯要快于其他兩家。互相滲透
并沒有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近期披露的三大石油公司半年報顯示,最賺錢的依然是中石油,中海油業績增長最快,而中石化由于受到煉油板塊業務拖累,利潤增幅明顯弱于其它兩大石油公司。
最賺錢的中石油幾大業務板塊全線飄紅,勘探和開采板塊依然保持盈利支柱地位,實現經營利潤73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94.9%。而中石化傳統強項煉油板塊的營業收益卻大幅縮水高達七成,其相對弱勢的勘探及開采的營業收入卻在半年內增加三倍。
一位熟悉國內能源公司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中石化一直有心加大上游勘探開發力度。主要是由于原油和天然氣價格較高,國家對成品油的價格控制很嚴,導致國內勘探和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的利潤率比煉油高。
加大煉化力度
盡管三大公司上半年業績均出現較大增長,但本報記者發現,已經公布的三個公司年中報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煉油和化工板塊實現經營利潤均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七成。煉油似乎正在拖石油公司賺錢的后腿,但無論是中石油還是中海油都加大了煉油板塊的投入。中石油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共加工原油4.39億桶,同比增長12.8%。實現化工商品產量905.6萬噸,同比增長10.6%。
與此同時,之前只有海上勘探和開采業務的中海油也明顯加快了布局中下游的速度。雖然半年報并沒有披露中下游煉油和化工及成品油銷售板塊的經營情況,但中海油方面稱,2007年,公司下游產業的銷售收入就首次超過上游。而在2009年,由中海油投資的我國單套規模最大的惠州煉油項目一次性投產成功,結束了公司“有采無煉”的歷史。
“相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進入中下游的時間很短,多采取收購地方煉廠的方式進行,但由于地方煉廠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需要與地方政府交涉,在擴展速度上不及中石油。”一位熟悉三大能源公司的人士向記者分析說。
爭奪成品油銷售
煉油板塊利潤有限,中石油中海油為何依然要加大煉油業務的投入?
“中石油加大煉化方面的力度,主要目的在下游的成品油銷售上。”知情人士稱,中石化占據著南部沿海城市成品油銷售的主導地位,中石油要進入當地的成品油銷售市場,就必須有煉化項目配合。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中石油還是中海油,新建的大型煉廠大部分分布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其中由中海油投資的惠州煉油項目和由中石油投資的廣西欽州煉油項目地點均選在南部地區。
就在上周,中石油欽州煉廠的煉油裝置正式進料,已正式開始商業化運行,中石油方面預計9月初下游產品將陸續進入市場。隨著一系列新建煉油裝置的投入使用,中石油在成品油銷售領域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增加。
中報顯示,中石油上半年共銷售成品油5?952萬噸,同比增長26.6%;其中國內成品油銷售量為4?925萬噸,同比增長17.6%。國內零售市場份額增長2.9個百分點,達到38.1%。
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指出,從長遠來看,成品油的營銷和銷售將成為能源公司利潤的重要增長點。三大石油巨頭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將有利于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成品油零售領域的競爭,將給消費者帶來直接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