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純堿行業而言,我們就是要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總量控制為目標,引導中國從純堿大國走向純堿強國。”在談到如何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時,中國純堿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錫嶺對記者表示。
據王錫嶺介紹,“十一五”期間,純堿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產能大幅提高,產量增長迅速。其中,2007~2009年的產量增速最快,達30%;2009年的產量為1872萬噸,同比增長7%;預計2010年產量將達2000萬噸,同比增長6.5%。同時,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西部新建企業規模均在100萬噸/年以上,技術裝備水平及節能減排取得了進步。
然而,同質化建設及產能增長過快導致的產能過剩,是全行業不得不面對的發展瓶頸。王錫嶺表示:“盡管今年的產量僅增長6.5%,但由于基數大,絕對增量也很驚人。”
王錫嶺認為,“十二五”期間,純堿行業將迎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以實現調結構、轉方式,控制行業總量,提高發展質量的總體目標。要按照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純堿行業準入條件》,控制新增產能;通過優勝劣汰、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部分產能退出,在“十二五”期間將純堿總產能控制在3000萬噸左右;調整產品結構,力爭使重質純堿與干氯化銨的比例分別從40%和50%上升到80%。
王錫嶺談到,同行業的兼并重組既能控制產量的過快增長,又能提升科技和裝備水平。“我們的想法是促使現在的40多家企業重組成十幾家,實現企業由大轉強。”王錫嶺說。今后幾年,純堿協會將為有重組意向的企業牽線搭橋。
由于產能大于用量,國內又具有豐富的石灰石、鹽等資源,純堿出口成為必然,也成為控制總量的需要。目前,全行業的出口量只占總產量的10%~20%,僅為200多萬噸。純堿協會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年純堿出口量超過250萬噸,氯化銨年出口量超過100萬噸。
純堿行業在控制總量的同時,還要努力實現節能減排,力爭使氨堿法純堿的氨耗達到3千克/噸,聯堿法純堿的氨耗達330千克/雙噸。王錫嶺提出,希望企業通過技術手段提高自控水平,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減少人員的使用,實現人工成本和能耗的降低,最終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