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1.4%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6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至“十二五”末,爭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1.4%。
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過快增長,這不僅是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未來中國減少碳排放的現實路徑。有關機構預測,這意味著未來數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將帶動5萬億元投資。
比重:增加新能源消費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6日表示,中國基本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單位G D P能耗下降目標。張平透露,最終統計數據還未出來,但它接近20%。中國“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約束性節能降耗指標是,“2010年單位G D 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過去五年間,中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水電、核電、風電發電量5年累計超過3萬億千瓦時,替代原煤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億噸。展望“十二五”,我國面臨更艱難的減排困境。
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等多位參與“十二五”規劃的專家日前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余地更小、攻堅更難,節能減排指標將分別低于“十一五”設定值。
在決策者眼里,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在這場更為艱難的攻堅戰中承擔重任。對此,張國寶6日表示,“十二五”末,爭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1.4%。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張國寶介紹說,在保護生態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中國水能資源豐富,技術可開發量5 .42億千瓦時,水電裝機容量剛剛突破2億千瓦時,仍有較大開發潛力。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15%的目標,一半以上需要水電來完成。爭取到“十二五”末,水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達到6.5%左右。
同時,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積極發展風電,重點發展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加快海上風電開發;穩步發展太陽能,到2015年太陽能熱利用面積達到4億立方米。
在“十二五”結構優化和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會較大程度下降。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工作將進一步推進,預計到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為63%左右。
煤炭讓路,騰出的7%的空間自然是給碳排放較少的清潔能源。江冰給 出 的 一 組 數 據 分 別 是 : 預 計 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 .4個百分點,水電和核電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 .5個百分點左右,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 .8個百分點。
有媒體披露,在2010年11月召開的全國煤炭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提出,希望“十二五”煤炭產能控制在38億噸,其中進口1億噸。由于2010年中國煤炭的產量已經超過32億噸,這就意味著到2015年的五年間國內只能增加5億噸的產能,平均每年增加1億噸“這意味著在今后的五年里,我們要保持現在的產量都會存在問題。”一位國內大型煤炭企業的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機會:引發新能源投資浪潮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欲實現“‘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 在 一 次 能 源 消 費 中 的 比 重 達 到11.4%”這一目標,中國未來數年必將掀起核能、風能、太陽能和潔凈煤等新興能源產業的投資浪潮。
東海證券稱,未來,我國能源需求增速超世界平均水平、節能減排壓力顯現以及我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對世界的承諾是新能源行業長期向好的三大奠基石。
張國寶表示,中國將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列入“十二五”規劃,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
國家能源局有關官員透露,業界期盼已久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規劃期為2011-2020年,在規劃期內累計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其中可再生能源2萬億至3萬億元,風電1 .5萬億元,太陽能2000億至3000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政府從財政或價格政策上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將推動這一產業從初創期向成長期發展,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投資機會。這些機會不僅在單個行業本身,更多的是促進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水電方面,據報道,到2020年,水電投產目標從原來初步確定的3 .8億千瓦時提升到約4 .3億千瓦時,“十二五”期間水電開工規劃目標可能隨之上調5000萬千瓦時。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水電開發及設備類上市公司有望享受超預期的政策支持及市場利好。
核電方面,大同證券的一份分析報告稱,2011年我國將進入核電建設高峰期,高達近3,000萬千瓦時核電在建項目將推動核電設備需求大幅增長,行業景氣高峰將如期到來。通過前期積累,并依托A P1000自主化項目,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進程加快。因此,國產化背景下的核電投資盛宴,將令國內核電設備生產商充分受益。
風電方面,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預測報告稱,2010年,風能行業60萬名從業人員平均每30分鐘就安裝一臺機組,而在每3臺安裝好的機組里,就有1臺在中國。至2020年,中國國內的風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現在的10倍,至2.5億千瓦時。到2030年,全球風能市場規模將會是今天的3倍,所需投資規模將達到2020億歐元。
瓶頸:核心技術缺失
“十一五”期間,中國新能源市場和產業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不少瓶頸,其中,核心技術不在國內和擴張速度過快已經成為業內普遍認識到的兩大痼疾。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京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七成以上節能減排技術需靠進口,記者從該發展報告中檢索到,在2050年減排情景下,2010年至2050年中國在能源部門(主要是電力部門)和鋼鐵、水泥、交通、建筑行業以及通用技術方面的40余項技術上需累計增量投資14.2萬億美元。
被國外廣泛詬病的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更多體現在清潔能源等減排項目的大量投資而非科研創新上。
擴張過快是“十一五”后期新能源產業受到的最大質疑,以風電為例,2010年9月,國務院發出“抑制風電產業產能過剩”的通知,國家能源局的多位官員在不同場合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解釋,產能過剩的是風電設備。《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赴東北和內蒙古調研期間,發現目前我國風電存在的棄風現象不可避免。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助理張粒子教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有些地方政府在上風電項目時缺乏整體規劃,導致部分地區出現風電并不了網的現象。
“電源建設和電網建設沒有形成很好的配套,導致電網建設跟不上發展迅猛的風電電源規劃,其次電源之間的配套也有問題,風電作為一種晚間出力甚多的電源,在保供熱保民生的基礎上,留給風電的負荷裕度就相對有限。”張粒子表示。
多位地方電力公司的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地風電基地出現風電并網在系統負荷低谷時遭遇限制出力現象。主要是因為當地風電消納能力不足,系統調峰能力也不夠。
另以光伏產業為例,大同證券稱,目前國內光伏產業的風險也在積聚,研發和使用“兩頭在外”的產業格局沒有實質性改善。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行業雖然近年發展迅速,但是自給率仍在50%左右。在下游光伏應用系統方面,近年國內市場發展雖然有所加快,但由于上網標桿電價遲遲不能出臺,因此,國內光伏市場尚未完全啟動。
大同證券建議,由于市場規模較小,技術變動較大,相比傳統能源成本較高,因而,在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政府采取經濟激勵政策來給予經濟方面的支持,并采取強制性或指令性政策來擴大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