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的一個下午,中石油的智囊機構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對外公布了201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未來一年的油氣戰略展望。
在演講人員就石油市場發展進行演講時,故意遺漏了一頁PPT的演講內容,記者了解到,該部分內容主要涉及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相關問題,其中“根據計劃,中國將開建8個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字樣尤為引人注意。
在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的背景之下,中國加緊建設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行動無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味。
新儲備基地已動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很少被外界所知,它負責為中石油這個位列世界前五名的石油巨頭,提供原油以及成品油的價格預測和市場決策。這些決策信息被嚴格保密,按照月報、季報和年報的不同時間點,決定著中石油短期以及中期的市場行為。
而中石油、中石化都是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參與者。
對于故意遺漏演講內容,“這是國家層面的決策,我不好發表演講。”演講人給予解釋。
該未被公布的演講內容還包括“中國將開建的8個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包括廣東湛江和惠州、甘肅蘭州、江蘇金壇、遼寧錦州及天津等。”目前,“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進展順利,預計2012年全面完工,屆時總儲備能力可達3753萬噸。”
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能力分別達到2438萬噸和2301萬噸,并初步形成了36天消費量的儲備能力。據了解,中國石油儲備的總體目標是,最終形成90天消費量的儲備能力。
中國一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分布在鎮海、舟山、黃島和大連等東部沿海城市。已經在2009年末全部投產。而在二期規劃中,內陸地區將扮演重要角色。
“其實,第二期石油儲備基地之前已經開始建設了,并不只是藍圖。”知情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建設地點在新疆。而注入原油需要有一個過程。”而有消息稱,新疆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選址在獨山子和鄯善。
記者聯系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內部建設單位,證實了此消息。目前,名列二期石油戰略儲備的天津等地已經完成了設計,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批準,最快在今年底開工。而新疆石油儲備基地早已經開建。
資料顯示,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預計到2020年,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6億噸左右,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2500億~3000億立方米。
儲備庫建設細節曝出
另據中石化人士透露,位于天津南港工業區海濱大道西側與原海防路之間的天津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可研報告已經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
“設計人員已經前往天津考察了多次,正在進行設計,預計在2011年底開工。”上述人士表示。據了解,該石油儲備基地由320萬立方米戰略石油儲備和200萬立方米商業石油儲備基地構成。
“兩種儲備庫的建設基本相同,但是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庫減少了很多周轉設施的建設,因為戰略石油儲備很少使用,周轉率比較低。”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此外,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庫的消防人員,“全部是武警編制,安全級別非常高。”
另外,記者了解到,正在建設和設計的石油儲備庫區,將都建設有事故池。這正是出于石油儲備安全方面的考慮。
2010年7月16日,我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7·16”大連灣油管爆炸事故。爆炸引燃旁邊10萬立方米原油罐,致使大量原油直接流入大海。
隨后,國家發改委組織了一個針對石油儲備庫設計的評審委員會,專家來自國內多個科研院所,該評審委員會明確提出所有石油儲備庫都要設計事故池,其主要原因是:“大連油管爆炸案中,因為缺少事故池的設計,而導致石油最終流向大海。”因此,在今后石油儲備庫設計中,所有罐區內都要設計可以容納5萬立方米原油的事故池。
構建“石油儲備體系”
“我們會循序漸進地進油,不會快速購進。” 當記者詢問第二批石油儲備庫何時進油時,中石油人士表示。
據中石油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國際油價將長期處于70美元/桶之上,因為目前開采成本較高,成本價格就已經在70美元/桶至80美元/桶之間,因而較低價位的價格很難出現。
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管理咨詢副總裁楊葳認為,“中國對進口的依賴性很強,從去年的數字來看,中國原油的進口量已經超過了50%,隨著中國現有油田的老化,要滿足未來對燃料需求的增長,中國對原油的這種依賴性的增長會越來越高。如果按照這樣的一個假設,那么到2020年,我們原油進口的比例可能會超過65%,這樣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風險。”
據了解,我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討論開始于2000年。當年,我國原油凈進口量為6000萬噸,對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當時80%的進口原油都來自中東,依靠單一而漫長的海路。基于規避原油供應不足或中斷風險的考慮,當年,國家發改委、交通部、海運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組成討論組,專題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儲備問題。
2003年油價走高后,我國的原油進口量也開始大幅攀升。2003年8000萬噸,到 2009年已經突破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早已超過50%,建立石油儲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變得越來越緊迫。
2007年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強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健全石油儲備管理體系。決策層決定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
相比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姍姍來遲,美國的石油儲備已經達到9億桶,美國的石油儲備量時常成為國際熱錢操控石油價格的標桿。而自1978年石油危機后日本啟動國家石油儲備制度以來,日本的石油儲備量已經從當年7天的用量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102天。
“美國石油庫存增加,市場價格就會下跌;美國石油庫存減少,就意味著要買進石油,油價就會上漲。”中石化人士已經對美國石油儲備對市場的影響了如指掌。
不過有專家指出,盡管我國第一批石油儲備基地部分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從儲油設施等硬件上保證了啟動戰略石油儲備的基本條件。然而,構建石油儲備體系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戰略儲備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儲備營運管理機構的設立、儲備油品的來源、儲備資金的來源、新儲備基地的選址、符合中國需求的儲備規模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不論從國內市場還是從外部環境來看,加快推進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都“刻不容緩”。
記者了解到,中國目前加強的不僅僅是石油儲備,也加強了油田儲備,根據中石油的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油氣并購創歷史新高,成為油氣市場最大買家。2010年共并購了12個項目。”
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研究中心博士岳來群建議,儲備油田和儲備石油的意義同等重要,“南美、北非、西非都是中國企業進行油田儲備的絕佳地域。但是,俄羅斯由于政策不穩定,還暫時不適宜中國投資者儲備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