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進口大國,又是出口大國,如此矛盾的供需狀況在我國液化石油氣產品上體現得尤其鮮明。
多年來,我國一直是主要的液化石油氣進口國,在亞洲地區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但作為原油的下游產品,液化石油氣價格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也出現聯動走高,導致進口持續下降。據了解,2004年我國液化石油氣進口量曾達到頂峰,年度進口量達638萬噸。但從2005年開始,進口量下滑速度逐年加快。至2009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及地方煉廠的煉能擴張,使國內液化石油氣產量增長7%,約合150萬噸,國內產量增長量遠超過需求增量,導致2009年我國液化石油氣進口量只有200萬噸。今年1月份,液化石油氣進口價格已超過900美元/噸,導致液化石油氣進口量下降,其中深圳口岸的進口量回落到45萬噸左右。
中國對進口能源似乎永無止境的需求眾所周知,但中國正成長為石化副產品液化石油氣的主要地區供應商,這一點卻鮮為人知。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管道天然氣的快速發展、二甲醚替代燃料的增長,都對液化石油氣市場產生影響。由于國內需求萎縮,而液化石油氣產量增加,再加上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接收站和先進的港口設施,中國正日益成為重要的液化石油氣出口大國,而這種趨勢還將延續。2007年,我國出口液化石油氣約33萬噸,較2006年的12萬噸增長近2倍。2008年,出口液化石油氣達68萬噸,越南和中國香港成為主要市場,出口量分別增長62%和162%,占出口總量的51%和27%。2010年1至11月液化石油氣出口約82.6萬噸,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