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最近透露,“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質能發展虎頭蛇尾,在剛開始的規劃中生物質能分量最重,可是最后生物質能卻成為唯一沒有完成計劃的新能源產業。
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國家確定的“十一五”生物質能的發展目標為:到201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55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90億立方米,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
而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55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約130億立方米,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為50萬噸左右,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增加了20萬噸,生物柴油年產量為50萬噸左右。
與風能、太陽能在“十一五”期間的翻番發展相比,生物質能的上述5個發展目標,只實現了2個。其中,沼氣利用量只完成了大約2/3,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糧燃料乙醇則僅完成了既定目標的10%左右。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袁振宏表示,生物質能在“十一五”期間經歷了一個先熱后冷的過程,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的產業扶持支持政策沒有跟上。
據了解,為了“十二五”期間不重蹈覆轍,有關部門正在采取相關措施。在前不久舉行的我國首次農村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公布了“十二五”生物質能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集中供氣達到300萬戶,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3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150萬噸。
為了實現上述發展指標,“十二五”期間,國家要興建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目前國家已經公布了首批108個綠色能源示范縣的名單。根據國家對綠色能源示范縣的補貼范圍,中央財政對生物質能的發展將有47.5億元的補貼,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將大大刺激生物質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