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法是鈦白粉生產工藝的發展主流,但現階段全國仍難以改變硫酸法為主的行業格局。根據我國的國情,兩種工藝將長期共存。因此,業界有專家認為,在氯化法鈦白粉尋求突破的同時,應積極實施新型硫酸法鈦白粉清潔生產。對既有存量的硫酸法生產要向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安全生態化和管理過程精細化的發展模式轉變,特別是在“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方面要下苦功夫,真正做到綠色生產。這是記者從10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石油和化學工業節能技術交流及投融資大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將硫酸法列為限制類,這是為了限制行業內硫酸法的無序發展、不良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武漢方圓鈦白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毛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硫酸法鈦白粉生存和發展關鍵在環保,只有堅持走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和清潔生產之路,企業才有立身之本,才具有生存競爭力。
鈦白粉是市場價值僅次于合成氨和磷化工的第三大無機化工產品,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種白色顏料。目前我國鈦白粉生產企業約有70余家,產能超過200萬噸/年,2010年總產量為147.2萬噸,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鈦白粉生產大國。
毛明告訴記者,目前世界鈦白粉約600萬噸/年總產能中,氯化法占51%,硫酸法占49%,在我國70余家鈦白粉生產廠家中,氯化法僅錦州鈦業有限公司一家,產能占2%以內,其他均為硫酸法。據他介紹,硫酸法為濕法生產,其生產工藝開發較早,對鈦的原料質量要求不高,設備簡單,工藝成熟,銳鈦型鈦白粉和金紅石型鈦白粉都能制造,缺點是工藝流程長,“三廢”排量大。氯化法為干法生產,其工藝開發較晚,產品質量好,工藝流程短,“三廢”排量相對較少,缺點是對鈦的原料要求比硫酸法苛刻得多,還要使用大量的氯氣,工藝控制復雜,對設備材質要求很嚴格,投資是硫酸法的5倍,且只能生產金紅石型產品而不能生產銳鈦型產品。
“有的大企業上了氯化法項目,但一直沒有開工,心里沒底啊!”毛明認為,硫酸法生產線向氯化法生產線過渡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涉及技術、資金等問題。無論哪一條都是企業在目前條件下難以承受的。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我國氯化法的完善和推廣還需一個過程,全面推進氯化法非一日之功。盡管現在先進國家的氯化法鈦白粉已占總產能的60%~70%,代表了國際鈦白粉工業總體發展趨勢,但氯化法生產工藝技術復雜,通常要根據涂料、塑料、造紙等不同的產品市場用途進行后處理,提高鈦白粉產品的耐候性,以及在不同介質(溶劑、塑料、水溶性乳膠)中的分散性、潤濕性、遮蓋力及光澤,工藝流程精確,這對生產裝備、材質要求更高,核心技術、銜接技術難以把握且投資巨大。
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畢勝認為,只有當我們的鈦白粉企業真正有能力很好地消化國際先進的氯化法生產工藝的時候,氯化法的優勢才會真正凸顯出來。
“硫酸法由于技術相對成熟、礦源相對經濟易得,‘三廢’也是能夠得到有效治理的,關鍵就是做好現有硫酸法工藝的清潔生產。”毛明如是說。
據毛明介紹,近幾年,行業產能的集中度增強,很多企業單套裝置產能達到5萬噸/年以上,規模、集約化效應凸顯。絕大多數的企業對“三廢”進行了綜合治理,實現達標排放。風掃磨、真空結晶、隔膜壓榨、旋轉閃蒸、廢酸回用、濾渣摻燒及余熱回用等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對行業節能減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方圓鈦白為例,該公司成功開發出廢酸濃縮和回用專利技術,實現了廢酸的循環使用,徹底解決了系統防腐、結晶、結垢難題。在轉窯熱能綜合利用上,該公司開發出了轉窯熱能綜合利用專利技術,該工藝技術將煙氣中物料進行干法回收,提高了產品收率,大量的煙氣余熱得到綜合利用。硫酸法鈦白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廢主要有酸性濾渣和工業石膏,該公司成功開發出廢酸濃縮型濾渣利用技術,濾渣全部實現變廢為寶。該公司還開發出綠礬摻燒技術,以10萬噸/年硫酸為例,每年可摻燒1.8萬噸綠礬。對于工業石膏的應用,毛明介紹,從技術層面在水泥行業上的應用,證明沒有障礙,經濟性尚在中試之中,近期有望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