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新版成品油定價機制核心思路“基本確定”。新方案調整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縮短調價周期,時間從現行22天減少到10天;二是改進調價操作方式,定價權下放到企業,國家發改委不再審批價格調整。”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一位負責人也對媒體表示,“推進成品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態度明確,市場化、國際化是確定的方向。”該負責人稱,“在各方意見達成一致后,新方案將擇機推出。”
時機:需看國際臉色
在多位業界分析師看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消息的再次傳出“沒有新意”,也“不意外”。
從2010年初,即《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執行還不到一年的時候,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業界專家和消費者就開始期待定價機制“革新”;另一方面,橫向與其他資源價格對比,去年年底氣價改革有實質性推進;三次上調電價,電價改革壓力緩解;階梯水價多地試行;航空煤油定價機制改革得到市場贊同,在上述背景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也被頂上了“風口浪尖”。去年12月16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更將“擇機推出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作為重點內容進行陳述。
“雖與氣價、電價改革沒有任何可比性,但其他資源價改的穩步推進,還是給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帶來了些許壓力。”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表示,“從目前進展看,關鍵是價格改革出臺的時機。”
在林伯強看來,這一時機主要是看國際油價的“臉色”。一旦國際油價維持在比較低的位置,且長期走勢穩定,那么上半年推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國際油價全年一直在上漲,且波動劇烈,那么只能是“擇機出臺”。
事實上,當國際油價處于較低位置的時候,一般是改革的良好時機。如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國際油價處于30美元/桶-60美元/桶區間時,中國就相繼推出了燃油稅費改革和定價機制改革。
改變:并非自主定價
就改革內容而言,媒體言之鑿鑿稱“將22天的周期縮短為10天”,且將“定價權下放至‘三桶油’”。
一位參與過相關部門定價機制改革研討會的專家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研討會上最確定的事就是將調價周期縮短,畢竟長期不調價(尤其是下調)會讓企業和相關部門陷入輿論壓力。”
不過,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曾表示,站在民營油企的角度,“如調價周期減少到10個工作日,民營企業可能還沒將從三大油企獲得的汽、柴油資源運到家,國內油價就已經發生了變化。經營者就不得不承擔個中風險”。
韓曉平分析,如果民營企業能進口原油,形成多元性機制,再逐漸開放市場、縮短調價周期可能更加有利。
至于另一項核心內容——將定價權下放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同樣沒有新意。因為早在去年6月10日,就曾有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中石油有關人士去年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完全下放到企業這邊,我們也沒有最準確的辦法來應對”。
更大的爭議在于,此舉可能會讓中石化和中石油“既成為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并加劇對市場的壟斷。對此,林伯強解釋,改革的初衷不是讓“兩桶油”自主定價,恰恰是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大框架下,當調價“紅線”來臨時,由企業及時宣布調價,而不是像先前那樣,等待國家發改委的行政命令進行汽、柴油價格調整。
媒體則將此解釋為“自動對應調整”。主要是指,“一旦達到新機制中的調價條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無需等待發改委調價通知,即可對應新機制規定價格自行宣布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