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烴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料,在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十二五是中國烯烴工業進一步優化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時期。
烯烴規模日益擴大
2010年我國乙烯產能1519萬噸/年,產量1419萬噸,進口量81.5萬噸,出口量3.4萬噸,表現消費量約1497萬噸,國內保障能力達到48%。形成6個百萬噸級乙烯生產企業,蒸汽裂解乙烯企業平均規模67萬噸/年、裝置平均規模54萬噸/年,較2005年分別提高了58.4%和44%,規模效益突出,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截止到2015年,我國乙烯總產能將達2700萬噸。
2010年中國丙烯生產能力1583萬噸/年,產量1350萬噸,進口量152.4萬噸,出口量0.8萬噸,表現消費量約1502萬噸,當量消費量約2150萬噸,國內保障能力達到63%。據悉,工信部公布的《烯烴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丙烯年產能達到2400萬噸,烯烴原料多元化率達到20%以上。
在烯烴產能不斷增加的同時,它的原料——乙烷供應緊張:乙烷是烯烴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在北美,但在乙烯生產能力增長潛力最大的那些地區,它要以吸引了的價格逐漸增加供應量,可能會受到限制。
經過多年的發展,烯烴企業規模效益、質量管理水平不斷增強,形成了以中石化、中石油為主,中海油、中國兵器、神華、中國化工及外資企業廣泛參與、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即將發布的國家《乙烯行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我國將通過加快在建大型乙烯項目進度、啟動已經批復的“十一五”規劃項目、對現有裝置擴能改造,以及適度發展甲醇制烯烴等途徑,大幅提高國內乙烯生產能力和自給率。
為優化乙烯行業布局、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引導乙烯行業朝著“大型化、一體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十二五”期間,《乙烯行業“十二五”規劃》有四點要求:
一、要繼續做強做大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石化產業群,建設中西部乙烯基地,改造提升東北地區乙烯工業。具體思路是,長三角地區將以上海、南京、鎮海為中心,形成3-4個產能超過200萬噸的乙烯生產基地,乙烯總產能占全國1/3以上;珠三角地區將加快茂名、惠州、湛江、揭陽等地合資項目建設,重點發展優勢和特色產品;環渤海地區將以京津唐及撫順為中心,布局大型乙烯裝置;中西部地區則依托大型煉油項目,分別在蘭州、成都、獨山子形成3-4個乙烯基地。
二、新建乙烯項目必須要有充足優質的原料供應。要求年產100萬噸乙烯裝置,應配套年產1200萬噸以上煉油能力;大型煉油—乙烯—芳烴—電力深度集成項目,每100萬噸乙烯,則要求配套年產2000萬噸以上煉油產能。
三、加快現有乙烯裝置技術升級與擴能改造步伐,不斷優化工藝參數和乙烯裂解原料,提高裝置規模和氫氣、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總收率,降低單位產品能耗。
四、不斷優化和調整原料路線,降低乙烯生產成本。
鼓勵以油田伴生氣、凝析油為原料生產乙烯,支持發展以CPP為代表的重油制乙烯技術產業化,適度發展MTO、MTP為代表的煤制烯烴技術。
國外巨頭紛紛擴產烯烴產能
為了在石化行業中“生根發芽”,國外化工企業看好烯烴產業發展。臺灣臺塑集團計劃在2015年之前投資21億美元擴大其在美國的天然氣原料制烯烴產能,并增加相關的烯烴衍生物生產能力,因為美國的天然氣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利安德巴塞爾計劃投資3.5億美元對得克薩斯的LaPorte裂解裝置進行擴能,乙烯產能將擴大39萬噸/年,達到118萬噸/年,擴能項目將于2014年完成;陶氏計劃大幅擴大美國烯烴產能,到2018年陶氏化學的丙烯產能將增加90萬噸/年,乙烯產能將增加230萬噸/年等。由此可見,化企對烯烴產業市場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在未來能夠為石化行業作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