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玉米的生物能源概念方面,目前美國計劃到2017年,使生物能源占到能源消耗比例的20%,而目前只占5%;2007年,美國計劃生產2800萬噸的燃料乙醇,要消化8400萬噸的玉米,占年度玉米總產量的25%,而2006年對應的數據分別是1800萬噸、5400萬噸和20%。美國政府從補貼和稅收政策兩個方面對生物能源發展提供支持,每年的補貼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
盡管國際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糧食價格上漲,但是美國國會12月14日以壓倒性票數批準32年來首次的汽車節油法案,該法案要求在2022年到來之前,乙醇的使用量必須提高6倍至每年360億加侖。目前,美國主要是以玉米為原料生產乙醇,玉米產量的20%用于生產燃料乙醇。
美國調整了燃料乙醇政策,將大幅度減少世界市場的糧食供給,產生了“價格效應”和“替代效應”。鑒于燃料乙醇對于解決環保問題有較大意義,未來美國環保政策趨于更加嚴格,美國燃料乙醇產量加大對世界經濟影響將加劇,短期內糧食價格問題將更加突出。
(2005年8月8日,美國出臺的《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提出2012年,要使每年利用燃料乙醇或生物資料的數量達到75億加侖,同時提出:為了保護環境特別是地下水資源,將在2014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在汽油中使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這種目前被世界各國廣泛作為汽車燃油添加劑的化工產品。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推動美國燃料乙醇產業的快速發展。)
南美玉米燃料乙醇需求對其玉米供需情況影響
南美有著巨大的生產潛力。就拿巴西來說,其農業部長表示有22.5億畝(折合3.7億英畝)土地等待農業開發,美國農業部專家預計巴西有60億畝土地可用于農業生產,而我國耕地保護目標是2010年以前不少于18億畝。高玉米價格促使了阿根廷和巴西擴種了玉米,2006/2007年度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玉米總產量比去年增加1200萬噸,總出口量比去年增加630噸,南美玉米上市后一定會擠占玉米貿易中美國的分額,這有利于緩解美國國內的供求關系,抑制價格國際玉米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