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可以照進現實,畫餅卻無法充饑,在硅原料領域雄心勃勃的新安化工正在遭遇成長煩惱。
6月中旬,其在黑龍江綏化的生產基地全面停產。生產基地電價高漲,俄羅斯電力引進無望的背景下,何時復工遙遙無期。
全面停產
脫下穿了3年之久的工作服,李乾重重嘆了一口氣,“廠子黃了,大家都遣散回家,只留幾個留守人員。”
6月25日,綏化經濟開發區內曾經的明星企業正逐漸褪去往日的光環。往日被寄予厚望的新安化工綏化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綏化新安)已經全面停產,近300畝的廠區內,僅有幾名留守人員在做著最后的收尾工作。
曾經熱氣撲面的硅爐早已冷卻,成了記憶,何時會再次開工,是與李乾一樣的近400名離職員工的共同疑惑。
“只要能夠堅持肯定不會停下來,一停下來,每天都會有損失,”綏化新安一位主要管理人員張晉對記者反復表示,“企業是絕對不會希望停下來的,但是電價太高,我們也沒辦法。”
該公司一位李姓工作人員介紹,硅爐每次啟動需要長時間的預熱,“煉硅的爐子需要很高的溫度,鐵塊扔進去瞬間就會熔化,每次啟動僅電費就需要十幾萬。”
作為高耗能產業,硅原料冶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龐大的電力消耗,生產成本的50%來自于電費,被認為是正常的。
事實上,早在3月3日,綏化新安在一線生產的員工接到通知,決定四號硅爐停火。職工分流安置,隨后的日子里,其他幾臺硅爐陸續停火,直至最終全部停工,近400名員工遣散。
“我們公司電力消費占到成本的55%左右,電價上漲是停產的主要原因。”前述管理人員表示,“目前綜合電價在0.6元每度以上,企業無法承受。”
業內專家表示,一般情況下,工業硅生產電力消耗巨大,只有在0.4元以下才可能保持盈利。“這本身是個高耗能行業,電力價格的變化牽一發動全身。”
在新安,當年該項目曾經被寄予厚望。根據規劃,新安公司在綏化工廠的最終產能超過10萬噸,投資總額超過8億元,分兩期建設。2008年6月項目動工,一年之后正式生產,實現投資2.5億元,達到年產3萬噸生產能力,之后繼續建設二期工程。
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工業硅是多晶硅的基礎,多晶硅又是光伏太陽能板的基礎,下游產品價格的逐漸走低,必然會向上傳導到最基礎領域。
電力價格的上漲和整個光伏行業低迷的雙重打擊下,無論在當時如何信心滿滿,現實的考量下,停止生產減少虧損靜觀其變成了綏化新安目前最好的選擇。
2008年5月8日,新安股份發布公告稱“一期項目投資總額1億元,建設年產3萬噸工業硅。綏化新安公司由本公司和公司控股公司浙江開化元通硅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資金來源為企業自籌。該項目近日已得到綏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項目備案確認。一期項目計劃于2009年二季度建成投產,預計建成后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30000萬元,年均利潤總額3500萬元。”
夢想即使可以照進現實,市場卻不相信眼淚。“兩期工程10萬噸,現在只建設了第一期的3萬噸。第一期是4臺1.5萬千伏安的爐子。”實際上,記者調查顯示,即使第一期的4臺爐子并未能實現當初的目標,“別說第二期,就是第一期的4臺爐子都沒有全開,最好的時候是去年這個時候,開了3臺爐子大家三班倒。”
據介紹,綏化新安二期工程計劃建設多臺2.5萬千伏安高爐,產能為7萬噸,為此該公司預留了大片空地,“整個廠區是300畝,原本是準備作為重要生產基地的。”而現在,除了偶爾出現的身影,整個廠區一片寂靜。
“從投產到現在3年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收回成本實現盈利是根本不可能的。”綏化新安人士表示。
事實上,虧損早有了預兆,新安化工對此并不諱言。
新安化工2010年投資報告顯示,3萬噸/年化學硅項目“概算總額21900萬元,至本報告期末累計投入資金229884742.18元,報告期內,該項目已正常進行生產,因本年年初黑龍江省取消化學硅生產用優惠電價,本年項目出現虧損2278萬元。”
“綏化工廠的產品全部在集團內部企業消化,原料和銷路都不是問題,電價上漲是最大原因。”
不只是綏化新安,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黑龍江范圍內,綏化、牡丹江、伊春一線該行業很多廠家面臨著和新安同樣的境地,停工、停產已經成為行業內部公開的秘密。
與綏化新安僅僅一路之隔,綏化寶利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早已停產,目前正被當地法院施行財產保全措施。
“新安的技術,設備、環保在業內都是一流的,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市場環境就是這樣,遇到困難的不只是新安一家,”張晉說,“目前的情況我們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曾經盼望的俄電來不了,企業只能停產。”
盼不來的俄電
光伏產業的基礎是硅原料的生產加工,而該產業能源消耗巨大,擁有充足且廉價的電力供應成為每個企業在選擇建廠位置的重要考量因素。
曾經指日可期的俄羅斯電力是新安布局黑龍江的最初動力,而現今,遙遙無期的俄電,對企業來說只能是畫餅難充饑。
“我們當初的投資就是因為準備使用俄羅斯電力。目前俄電沒有引進來,只能先停下來再說。對行業來說,這樣的電力成本太高。”
黑龍江緊鄰俄羅斯,雖然只有一江之隔,但當時兩地電價相差懸殊。俄羅斯遠東豐富的水利、煤炭等資源,使其發電成本遠低于國內,引進俄電與中國的巨大市場相結合被寄予了厚望。
根據2006年的規劃,中國從俄羅斯引進電力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6年到2008年,在邊境地區中方境內建設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傳輸容量將達60萬至72萬千瓦,年供電量36億至43億千瓦時。
2007年,俄羅斯電力進入黑龍江邁出重要步伐。當年7月,中俄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黑河換流站工程在黑河市正式開工。至此,使用廉價的俄羅斯電力成為可能。
新安在黑龍江的另一家重要生產基地——創建于2007年3月的黑河市元泰硅業有限公司位于黑河市五秀山俄電加工區,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資料顯示,中俄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包括:在黑河市建設1座750兆瓦的直流背靠背換流站,此站至綏化市興福變電站的500千伏送電線路,以及興福變電站擴建等項目,工程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
這其中,綏化成為該項目建設的重要一環。
“當時很多人都對引進俄電前景非常看好,認為是提升地區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也是對外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的砝碼。”當地開發區曾經將俄電作為招商的重要優勢加以介紹。
根據當時規劃,到2008年年底,黑河換流站工程及配套輸電線路完成時,綏化市引進俄羅斯電力看起來板上釘釘。
在俄羅斯電力將會輸送到綏化的利好消息下,新安在黑龍江的第二次布局選擇了綏化經濟開發區。
第二階段從2008年到2010年,將開工并投運±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俄羅斯向我國東北輸電容量達300萬千瓦,年供電量180億千瓦時,更長遠的規劃是,俄羅斯向中國的電力出口會增加到2015年的300億到400億度。
一方面是即將擁有廉價的俄羅斯電力,另一方面是急需尋找便宜電價的企業,新安化工在綏化市建設生產基地一拍即合。
新安股份2008年5月8日發表的公告中,將俄電作為投資的重要理由。表示:“隨著我國有機硅產業的發展,工業硅資源已日趨緊缺。經公司董事會批準,公司計劃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工業園區組建設立綏化新安硅材料有限公司(該名稱為預登記名稱,正式名稱待工商登記核準。以下簡稱:綏化新安公司),綏化新安公司將利用該地區向俄羅斯購買的電力資源優勢,分期建設年產10萬噸化學硅項目。”
一個月之后,國際金融危機籠罩下并沒有遲滯建設步伐,新安綏化項目正式動工,俄羅斯廉價電力的期望,燃起了企業和地方的熱情。
在當時,引進俄電同樣被當地寄予了厚望。在當地百姓嘴里,綏化經濟開發區曾被稱為俄電工業園,“原來開發區就豎立著俄電產業園的大牌子,只是最近才不見了。”
而當地政府亦表示新安是“綏化俄電工業園啟動后的第一位合作伙伴”,并希望通過互惠互利,實現共贏。
“我們是綏化開發區第一家進駐的企業。在我們進來之后才有的寶利和其他廠子。”綏化新安員工不無自豪地回憶。“當時上面領導來視察都要參觀我們公司。”
沒有人可以預料到,直到2012年6月,多方渴望的俄電還只是一張畫餅,俄電進入綏化的計劃被一再延遲,日子遙遙無期,直至今日,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有媒體報道,由于煤電聯動使煤價放開,國產電的成本上升,在俄電面前毫無競爭力,所以為保護國內發電企業,相關部門并沒有積極推進這件事。“俄羅斯方面積極,中國方面不熱情”。俄電直接并入黑龍江電網、大規模使用的可能性已經不大,最多只在小范圍內使用,新安方面計劃落空。
目前為止,無論是綏化當地抑或黑龍江電力公司,關于引進俄電的進展和未來都已經含糊其辭,不愿多談。“這個事情目前沒什么可說的,最終怎么樣不是我們能夠做主的。”
俄電價格比較便宜,對硅基新材料行業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曾被視為新安布局綏化的最終因素,如今,優勢未見,停產卻是已然。
據介紹,綏化新安目前一期的4臺1.5萬千伏安礦熱爐全負荷生產的話,需要年消耗電力4億度左右,而按照俄電與國內電價的價格差計算,使用國內電力成本將增加1.2億元以上。
“俄羅斯的電價如果能夠引進來,要比國內電價低一半。”這得到了新安公司的證實,新安集團在黑河市的同樣硅原料企業,平均電價為0.325元,“那里用的就是從俄羅斯引進的電力。”
變換布局
電力費用高漲,早已成了新安集團領導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知情人士表示,“每次董事長來綏化,主要談的就是這個問題,甚至于廠區都不怎么來。”
而這也引起了當地的重視,當地媒體報道。“2011年11月8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金會會見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雙方就如何更深入合作,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解決綏化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困境進行了交流和溝通。”
“綏化電費水平并不是最高的,當地政府對我們的生產還是比較支持的。”張晉稱,“只有企業自身具有造血功能才能實現盈利。”目前電價成本超過0.6元,只能爭取優惠電價才能再次開動。
電價下降很難實現的情況下,用腳投票成了新安下一階段的方向,調整產能布局已經開始運行。
“四川、云南都在新建增加產能,在那里電價便宜很多,在云南使用的是水電,豐水期在2毛多,枯水期4毛多,平均起來在3毛左右。”而一般工業級硅原料的電價成本在0.4元左右可以實現盈虧平衡。
數據顯示,新安化工目前工業硅的產量是在30萬噸左右,未來目標是50萬噸。(文中“張晉”為化名)
綏化新安的境況并不是最糟的,光伏行業整體面臨寒冬的情況下,更極端狀況已經在同一個產業園區上演。
一路之隔的綏化寶利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在一個半月之前名義上破產,并被當地法院施行了財產保全措施,而這兩家企業之前被認為是整個綏化市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希望。
建設光伏城的夢想正在各地開花,誰將笑到最后,一切還是未知數。
夢想
黑龍江省綏化市區南行5公里,道路兩側,一邊還是在這個時節東北農村常見的墨綠色農田,一邊卻已經挺立起了一棟棟現代化廠房。
傳統農業種植與現代光伏產業基地,突兀卻又自然地遙相呼應之下,一個全國糧食基地市在創建中國北方光伏產業城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尷尬。
5月16日,綏化市寶利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被當地法院查封,這家曾經被視為典型的企業凋謝在光伏行業的寒冬之中。
早在幾個月之前,該企業還曾經被認為是未來重點行業發展的主要力量。2012年1月,該市經信委召開會議,提出著力打造“中國北方光伏產業城”的計劃,并提出了頗具勇氣的光伏產業規劃。
《綏化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在2011年至2015年間,綏化市將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及政策優勢,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通過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至2015年年底,建成光伏產業及其配套類項目10個,投資總額60億元,項目達產后年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實現利潤146億元。
并明確提出了“鼓勵支持以寶利新能源集團為重點的龍頭企業發展,扶持企業擴大產能”。4個月之后,該市中級法院的一紙查封通告,宣告了夢想很難按時實現。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綏化是后來者,卻不乏沖刺的勇氣。
2009年3月,黑龍江省工業信息產業化委員會確定綏化硅基新材料產業園為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
2010年《黑龍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確定了以綏化、黑河硅業園區為依托的硅基材料基地規劃。綏化新安硅材料公司10萬噸/年化學硅項目入選“黑龍江省新材料產業項目”。
規劃之外,具體成績需要大型企業來實現,這其中寶利和新安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08年,上市公司新安股份計劃總投資8億元,建設新的硅原料廠,然后多家光伏企業開始在這里發力,熱潮出現。
之后三年時間內,綏化寶利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綏化中晶太陽能電池有限公司都有過短暫的輝煌,直至2012年集體沉淪。
現實
綏化新安停產之前,寶利光伏已在破產的邊緣徘徊良久。國際市場光伏價格下降,國內市場難以啟動的背景下,眾多百億級行業巨頭已然焦頭爛額之下,寶利光伏這樣的中小企業首當其沖。
據介紹,寶利光伏由多家企業合資成立,各方股權結構錯綜復雜,管理層之間爭執不斷,直至走向沒落,三年時間內,曇花一現。
“寶利、中晶、龍晶都是一起的,互相之間有很多關聯,其實是一家企業。”知情人介紹。“現在寶利出問題了,整個體系就都受到牽連。”
查看該公司網站顯示,“綏化寶利新能源集團公司以綏化寶利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母公司,綏化龍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綏化陽光新能源有限公司、綏化寶利太陽能材料經銷公司、綏化寶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為控股子公司、綏化中晶新能源有限公司、綏化中晶太陽能電池有限公司、綏化中材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綏化龍江金太陽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綏化華能線纜有限公司等多家光伏行業有關企業為成員單位。”
“其實就是幾個不同地區的投資方都拿出幾千萬,然后就沒了下文,都負責又都負不了責。”
記者在該廠區看到,幾百畝的廠區之內,人跡罕至,巨大的廠房間間上鎖。曾經的員工宿舍更是早已人去樓空。
企業已經黃了,都已經停產好幾個月了,現在領導都不在,只有幾個留守人員在。“我們的工資都兩個月沒有發了,現在就等著破產處理結果呢。”
記者獲得的2012綏中法民立保第9號公告顯示,5月16日查封寶利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以及設備,在查封期內,任何人不得對企業財產進行轉移。
“前段時間,工大高新曾經表示了收購意向,后來沒了下文,前幾天有遼寧營口企業來看過,和開發區談過之后也沒了消息。”知情人士介紹說。
事實上,寶利的危機并非始自今日,早在2011年7月,黑龍江省環保廳已經對該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了處罰。“說是造成水污染,大家都知道這個廠子有污染的。”
2011年8月11日,依據《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黑龍江省環保廳對該企業處以三十萬元罰款,并要求其年產1000噸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停止生產。
“這是寶利最核心的部分,被要求停產影響肯定很大。”
最初寶利進入綏化經濟開發區之時被寄予厚望,知情人介紹:“當時政府給了碧桂園的一套別墅和一輛奧迪車作為獎勵。”
綏化市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表示,至2015年年底,綏化市建成光伏產業及其配套類項目10個,投資總額60億元,項目達產后年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實現“中國北方光伏產業城”的發展目標。
“現在兩個最主要的企業都出現了問題,目標靠什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