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鮮膜到一次性餐盒,從兒童玩具到塑料類醫療器械,增塑劑的使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自從去年臺灣暴發了增塑劑事件之后,公眾對增塑劑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在7月5~6日舉行的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主辦的2012年綠色增塑劑發展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一致認為,新型綠色環保型增塑劑想要全面替代傳統鄰苯類增塑劑,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而且關于新型環保型增塑劑何時能主導市場,與會專家也難以給出具體時間表。
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增塑劑產能約為800萬噸,中國為450余萬噸,占全球產能的56%;中國增塑劑年消費量約為220萬噸(不含氯化石蠟),占全球消費量的37%左右,年進口量近11萬噸。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增塑劑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而且,中國的增塑劑市場多年來一直由鄰苯類增塑劑主導,在去年200多萬噸的產量中,鄰苯類品種占到了80%左右,而非鄰苯類增塑劑僅占20%。今年1~4月,我國增塑劑總產量約為29萬噸,同比增長12.3%,其中鄰苯類增塑劑DOP(鄰苯二甲酸二辛酯)產量為22.3萬噸,同比增長了7.87%。
據了解,在北歐一些國家有很多關于鄰苯類增塑劑的負面報道,導致消費者對此類產品喪失信心,一些研究人員也開始對鄰苯類增塑劑產生質疑。而我國在去年的臺灣增塑劑事件之后,公眾也普遍認為鄰苯類增塑劑對人體是有危害的。對此,業內專家們指出,這種片面的看法是錯誤的,不能因為使用不當就妖魔化鄰苯類增塑劑,從而認為鄰苯類增塑劑就該被新型環保型增塑劑全面替代。
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秘書長姚俊營告訴記者,日本可塑劑工業會曾對鄰苯類增塑劑進行過毒性研究,用的是與人類比較接近的靈長類動物做實驗,結論是鄰苯類增塑劑沒有毒害。印度尼西亞科學研究院科技服務部門主管阿古斯·哈爾約諾也表示,不能認為傳統的鄰苯類增塑劑就是有危害的,區別在不同的應用領域使用很重要,鄰苯類增塑劑也肯定不會被完全替代。
浙江慶安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增塑劑本就是在工業領域應用較多,如果懷疑DOP會對人身體產生危害,那我們可以限制它的應用領域,分類對待。增塑劑行業應該百花齊放,傳統的鄰苯類增塑劑不能、也不會被一棒打死。”
而新型環保型增塑劑的應用性能與鄰苯類增塑劑的現實差距也阻礙了其主導市場的腳步。“在抗老化性、柔韌性、絕緣性等性能方面,目前的一些新型環保型增塑劑還趕不上鄰苯類增塑劑,所以鄰苯類增塑劑也不可能完全被取代。”姚俊營如是說。
無錫江南電纜有限公司近幾年在他們的產品中開始嘗試使用環保型增塑劑,取得了一定收獲。但該公司電纜材料工程師華占紅也承認,環保型環氧酯類增塑劑與PVC的相容性較差,易由內部向線纜表面遷移,出現“冒油”現象;其耐寒性較差,遠不及DOP;穩定性和電氣絕緣性能也有待提高。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河南一家從事增塑劑生產十幾年的企業每年也做少量的新型環保型增塑劑,但由于其下游用戶反映不佳,這家企業沒有擴產新型環保型增塑劑的打算。
“因此,按照目前的研發進度,新型環保型增塑劑要想完全取代傳統類增塑劑,很難用時間來衡量。”姚俊營說。
此外,新型環保型增塑劑性價比不高也讓其暫時不會成為市場主流。天津金源泰化工有限公司技術部長范用敬告訴記者:“我們也想過做環保增塑劑,但這需要跟科研院所合作,需要的資金太多,投入太大,而下游實際的市場需求量卻不大,性價比很低。”走在環保增塑劑行業前列的德國巴斯夫和法國羅蓋特集團也都認為,他們的新型環保型增塑劑應用領域比較窄,由于屬性特點和價格原因,取代不了鄰苯類增塑劑。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增塑劑行業還得由鄰苯類產品當家,但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蔣平平指出,2008~2010年,西歐國家鄰苯類增塑劑增長率只有2.1%,而環氧酯類增塑劑增長率達到89.6%,檸檬酸酯類的增長率達到87.2%;在美國,環氧酯類增塑劑的消費量也已占到其消費總量的第三。這說明新型環保型增塑劑是日后全球的發展趨勢,鄰苯類增塑劑可能會退出一些與人有直接接觸的應用領域。而且,隨著歐盟、日本、美國、阿根廷、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近幾年對鄰苯類增塑劑相關限制的出臺,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要求也會更加嚴格。從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規劃中,也能看出對新型環保型增塑劑的支持。
因此,國家主管部門應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對環保增塑劑的發展與新品種的開發研究。同時,業內企業應該順勢調整產品結構,降低增塑劑產品結構中鄰苯類增塑劑的工業化生產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