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內的第三次成品油價下調,上周三沒有懸念地如約而至。在這場罕見的“三連跌”中,成品油市場中的各方面臨新的市場環境,賣方市場已經轉變為買方市場,成品油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需要盡快適應這種變化。
油價下調之前,中國的成品油市場的表觀消費量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攀升,國際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被上游的生產商順勢地轉嫁到下游的消費者身上。賣方市場下,產業鏈的上端占據天然優勢,很容易通過各種方式消化高價原料的壓力。
2012年國際油價持續下行,成品油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被緩解,但由于下游終端的需求不振,上游成本壓力的緩解并沒有能夠對相關企業起到利好,反而成為這些企業的負累,其突出表現是地方煉廠創下新低的開工率。7月地方煉廠的開工率創下三年內最低,僅30%左右。
這個數據說明,國際油價的下跌雖然降低國內成品油生產商的成本,但下游成品油銷售量的低迷卻抵消了這種利好,煉廠迫于下游需求減少的壓力,不得不靠減少產量來度過危機。
與此同時,國內成品油中較高的賦稅對煉廠又形成另一重壓力。上周國家發改委的人士首度公開表示,中國的油價高于美國,并且特別說明所謂高的這部分在于兩國油價含稅值不同,強調高的這部分已收歸國庫。
煉廠的日子不好過,習慣低買高賣的中間貿易商也很難在市場下行期間找到操作的機會,過去的幾個月里,中間貿易商集中從中間的流通環節退出,現在的成品油市場由終端真實的需求主導,囤積獲利的炒作行為大大減少。
在與原油加工相關的化工領域,類似的一幕同樣在上演,化工產業面臨與成品油行業類似的情況。由于下游的生產企業對化工原料的需求減少,化工生產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一些特定的行業已出現全行業性的虧損。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化工產業的利潤正在從上游的原料生產商、中游的貿易商向下游的實體企業轉移,利潤的再分配有利于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對于上游的生產企業,下游需求萎縮的現狀顯然并不能單靠企業自身改變,中國經濟低迷的大趨勢下,國內需求萎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的需求與經濟的基本面密切相關,在經濟環境沒有明顯變化時,下游消費需求很難恢復,企業必須調整經營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
事實上,無論是成品油還是化工產業,在過去幾十年內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都存在粗放式、過快發展的問題。煉廠和化工企業認為下游需求還將持續增長,為了搶占市場盲目擴張產能,沒有預料到中國經濟會在2012年放慢增長速度。
當然,作為中國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品油產業鏈和化工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也不需要盲目悲觀。當前中國經濟雖然處于低迷期,但是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速,形勢還沒有惡劣到影響企業生存的地步。
與此同時,相關企業也應當意識到,在產業的精細化發展上,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距離。市場低迷時恰恰也是產業升級換代的好時機,企業可以轉危為機,從生產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低端產品轉向生產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產品,實現企業自身的升級改造。
國家發改委的人士說,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需要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推出。這句話可以分兩個方面看,一方面說明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舊定價機制的弊端;另一方面短期內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不會推出。
政策層面暫時不會對行業的發展施加外力,但是如果考慮到國內原油結算根據國際油價定,滯后一個月左右時間,三季度推出定價機制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企業應當未雨綢繆,想方設法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比如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求從價格戰中解脫出來。